张来栋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来华留学已经成为其他国家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选择,而由此带来的“汉语热”也使对外汉语教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第二语言习得以培养“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为重要任务,其中以“听”为首要。然而,回顾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的初创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听力课成为独立的课型,听力教学一直存在重视度不够、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1]除此之外,听力技能本身的隐蔽性也使其学起来较为困难。语速既是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困扰学生进行听力学习的重要因素。[2]因此本文将从语速层面对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发展进行探究。
语速,具体上来讲,是一分钟内一个人所说出的话的音节数量。[3]纵观现在的对外汉语听力课堂,无论是使用磁带还是多媒体,老师们总倾向于将听力材料重复播放,并校订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听力测试虽然保证了教学的进度,却难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因此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该如何从语速方面提升听力学习的效率呢?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处理语速。目前,越来越多的老师习惯使用多媒体播放器播放听力材料,这样更易于定位听力内容,也可以做到根据需要随时播放。[4]然而,在语速处理方面,老师们总会将同样的材料以同样的速度重复播放。吕必松先生曾指出,每篇听力材料最好使用三种语速进行播放:第一遍慢速,第二遍中速,第三遍常速。[5]所以,老师在备课阶段要积极运用AU(Adobe Audition)等音频软件改变听力材料语速,并将应注意的重难点内容进行重新编辑。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递增难度,学生们才可以逐渐加深对听力内容的理解。
其次,引导学生适应正常语速。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要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6]因此,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听懂并理解正常语速下的汉语言。那么什么是“正常语速”?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看法,目前并无定论。孔子学院总部2009年编写的《新汉语水平考试等级大纲》中,将新HSK四级的“正常语速”规定在170-201字/分钟,从而给出了一个较为具体的标准。[7]
有了标准,就要付诸以行动。作为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说话速度,切忌过慢或者过快。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针对第二语言习得曾提出“可懂输入假说(i+1理论)”,具体落实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就是老师的说话速度既要考虑同学们的理解能力,也要适当提高以引导学生逐渐适应正常语速。除此之外,尽可能让学生们接触除课堂以外的真实语料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众多语料中,集视听性、语境真实性和社会反映性特点于一身的中文电影就是较为不错的选择。
最后,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与能力。很多学生之所以无法适应正常语速,是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与能力,如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因一两个没有听懂的词分散注意力,结果不能获得下面的信息;而有的学生虽然听懂了语音信息,却会在短时间内遗忘,达不到理解的效果。[8]针对前一个问题,老师要在听力过程中让学生们反复训练“抓关键词、跳越障碍”的技巧,在不改变主要信息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利用关键词复述听力内容。针对后一个问题,老师要在课堂上增加听音与记音练习,不断缩短学生“汉语-母语-汉语”的转化时间,提升听力反应能力。
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老师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情况时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多媒体的运用还是课堂教学实践,都要处理好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语速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听力训练才能顺利进行,学生的听力能力才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