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丽,郑生辉,王瑞红
(甘肃省临潭县林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甘肃 临潭 747599)
三岔林场是临潭县唯一的国有林场。地处甘肃省西南边陲,位处甘南、临夏、定西三州(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为103°11′E、34°05′N,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交汇区,西秦岭西端。海拔在2200~3600m。本地区属高寒湿润区和高寒半湿润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凉爽湿润,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四季不分明。年太阳总辐射量为4986.9~5643.8 MJ/m2,生理辐射量为2443.6~2765.8MJ/m2,年日照时数2186~2364h;年平均气温为3.1~5.4℃,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7℃,年极端最低温度为-23.8℃,≥10.0℃年积温为790.7~1635℃,年蒸发量为1080~1375mm,干燥度0.12~1.09;全年以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1.4m/s;年降水量为612mm,降水丰富且季节分布不匀,无霜期90~110d。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严重的制约了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治理,从而影响三岔林场整体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工程的建设。后备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现实仍未根本改变,距离发展现代林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据多次实地考察及查阅文献,三岔林场管护区目前共有高等植物130种,隶属12科44属,分别占全国高等植物科、属、种数量的2.66%、1.21%和0.44%。其中种子植物10科40属124种,分别占全国相应科、属、种数量的3.19%、1.34%和0.51%;蕨类植物2种,分别占全国相应种数量的0.07%;苔藓植物2科3属4种,分别占全国相应科、属、种数量的1.79%、0.67%和0.18%。其中资源植物共有53种,分属9科23属,分别占管护区种子植物科、属、种数量的9.17%、8.20%和6.25%。其中药用植物8种,油料植物4种,淀粉植物1种;纤维植物1种;单宁植物3种,重要的有1种;野生果菜11种,开发利用价值较大的有4种;观赏植物7种,牧草6种,优良牧草2种;蜜源植物4种;主要造林树种8种,重点造林树种2种。
三岔林场管理区共有野生动物26目59科275种,其中哺乳动物有6目17科73种,鸟类14目32科168种,两栖动物有2目4科5种,爬行纲动物有2目2科3种,昆虫有4目16科75种,其中有害昆虫2目9科55种,天敌昆虫2目7科20种。主要森林病害有50种。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2种,省级Ⅰ级保护动物12种。
三岔林场林地管护面积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21.1%,为林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且森林覆盖率6.8%,林木绿化率为40.58%。远远低于甘肃省及全国的其他省份平均水平。但林地利用程度较高,为三岔林场实施造林绿化、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
过去由于未注重森林资源保护和采育结合,未积极推行对森林破坏较小的择伐方式,使得森林面积、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受到很大的影响,现在已经没有原始森林植被,都已成为次生林。直至1998年天保工程的实施,全面停止森林采伐,加大了森林资源管护,通过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造林绿化等加强了生态建设力度,使得森林植被得到全面、快速的恢复发展。目前该区域森林生态群落趋于稳定,生态系统日趋完善,生态功能增强,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扩大,自然生态系统较为完好的区域之一。
三岔林场林分结构主要组成以幼、中龄林为主,其面积、蓄积较低,林龄结构不尽合理,有待逐步改善。
三岔林场管护区林分结构以阔叶林为主,其阔叶林的面积、蓄积分别占总林分面积和蓄积的42.42%和26.61%。造成这一树种和林种结构的原因是由该区域特殊的地形地貌所致。
三岔林场的森林资源分布于零散,呈岛状集中分布,资源的垂直分布较为明显,林牧交错,林农交替。分布于三岔林场 10、11、14、16林班的森林资源是三岔林场管护区的主体,占三岔林场林地地总面积的26.09%,林相完整,是三岔林场最大的次生林林区,分布在浅山区的森林植被遭受当地居民和牛羊和人为破坏,呈孤岛分布,四周被牧地和农区包围,林地遭受蚕食的威胁,林木遭到人为干扰。
由于特殊的生态区位,三岔林场的林地全部为国家生态公益林,森林的主要功能是维护洮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平衡,其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作用巨大,发挥着重大的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强森林保护设施建设,规范业务管理,增强对森林资源的监管和保护能力,引进和应用林业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特别是“3S”技术等森林资源管理的新技术,结合近十几年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建立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为全区林业决策、林业生产和森林资源管理服务,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
继续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实施力度,完善管护责任制和各项制度,切实提高天然林资源和公益林建设的保护成效,继续用好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充分发挥补偿基金的作用,使三岔林场在国家林业建设工程的带动下得到持续发展,以维护当地区域生态安全。
利用区位与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林、农、牧等多种活动的复合经营模式,通过招商引资与企业合作大力开发当地的羊肚菌、食用菌、蕨菜、鹿角菜、龙爪菜等林下野生资源,培育林副特产生产基地,加快非木质林产品发展。缩短林业经营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开辟职工增收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提高森林资源的资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岔林场管护区现有的树种结构较为单一,林龄结构不尽合理,需进一步调整。逐步改善这一局面,今后在年度造林建设任务安排时将其作为主要目标进行。目前现有的森林资源主要以幼、中龄林为主,加强幼、中龄林的抚育、低产林分改造和森林管护(防火、病虫害防治、生物入侵防治、自然灾害防治)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岔林场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以便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林业的多种需求,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结合现在国有林场改革机会,广泛向社会招聘优秀林业管理人才,解决人才匮乏和断档问题。同时要注重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逐步提高三岔林场管理水平和职工的业务技能,打造一支精于业务、勤于工作、作风正派、办事干练的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1]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甘肃省野生动物[M]. 兰州:甘肃省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2]牟文斌.临潭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J].中国林副特产,2014(0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