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琪 杨文圣
(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222)
习总书记提出共享理念不是空穴来风,回顾我国历史,它是我国自古以来最广大人民的梦想,而且它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时间的洗礼,越加丰富深化,更是被烙下了每个时代独有的烙印。
封建时期,我国人口基数最大的群体为农民,人民生活永远离不开“粮食”或者“收成”,因此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活动的依托,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作为粮食的实际生长场所,便成为农民所最为关注的问题。像隋唐时期主张的“均田制”、太平天国颁布的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到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且不论实施情况如何,这些近代共享理念的出现,寄托了因生活所迫走向起义的近代农民的最终希望。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西方生活多年后,所提出的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提到“平均地权”,孙先生把民生主义作为理想社会,并为之奋斗终生,孙先生的主张,虽然取自自己在国外的经历见闻,且并未较好的执行落实,但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无疑土地仍是中国最广大人民赖以生存的工具,这样的政治主张,很大程度上可以网络中国人口最大的群体——农民,这也给以后的阶级探索、领导中国以启迪。
建国初期,在以毛主席等第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完成了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由私变公,为后来我国发展共享理念,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最大的前提条件。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总书记曾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很多人只记住了这一句,却没有记住下一句“带动大部分地区,然后达到共同富裕”。积贫积弱的国家开始经济建设一定要有个突破口,先富起来的人们并不是只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更多的是用自身经验和资源来使更多的人摆脱贫困,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共同享有繁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
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并提出要求: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胡锦涛同志指出,想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要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形成人人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人人共享和谐社会的成果的局面。他在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时强调说,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以之为落脚点。还要尊重和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并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正确引领下,我们的共享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升级和推行。我国普及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无疑是社会安定的一针强心剂。而现今遍地的共享单车、共享摩托,乃至共享汽车,无不体现新时期共享理念在全中国社会的普及。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人们关注的和需要的愈益增多,为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资源的共享度也不断提高,基本可以做到各种图书馆、博物馆对全社会开放,高校内的各种文献资料全民共享。
我国普遍存在的共享问题,重头无非三点,教育、医疗、住房。其中住房问题最为严重,我国一线城市有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他们为大城市带去了充足劳动力的同时,住房问题成了难题。大城市的高额房价,令很多人望而却步。没有社保,医疗也成了问题。因此住房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共享问题。西安和天津,先后通过“人才引进”政策,为身在当地,户口在家乡的高素质人才提供落户和买房的机会。只有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成为现实。才能更好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使人民都“有枝可依”,才是共享理念在住房问题上的本意。而住房问题也仅仅是社会分配不公的一个具体而重要的表现,只有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坚定不移的贯彻“共享理念”,加上国家和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在经济建设方面,继续坚持和巩固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建设方面,加快推行事关公平正义的具体政策;在思想上,完善教育体制全面推进教育公平;在社会建设方面,完善就业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保护环境推行公平共享。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和践行新时期的共享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