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铧
丽江礼赞
——简评李惠文报告文学集《传奇时代——我眼中的丽江》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有着许多值得记录的传奇。我市白族作家、丽江市文联《壹读》杂志副编审李惠文的报告文学集《传奇时代——我眼中的丽江》即是通过作者自己的视角,记录和反映了丽江波澜壮阔的一些发展历程、见证丽江走入新时代的一部作品。这既是作家本人一种不懈的探索精神体现,同时也是紧跟时代,反映丽江精神的时代需要。
打开散发着淡雅墨香的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传奇时代》一书,我读到全书分为“时代记忆”“新丽江人故事”“新农村纪事”“故乡历史”“作家印象及其它”五部分、共有34篇报告文学和纪实作品,其中,有些篇章我以前曾在《报告文学》《边疆文学》等一些刊物上读到过,通过这次系统地阅读他的这部集子,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李惠文是一个有着非常明显的责任感和追求的作家。所以,他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捕捉到了丽江很多优秀的特质,并通过他所描写的人物或者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丽江自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一些辉煌成就。虽然作者自己说,这只是他所观察到的丽江——“我眼中的丽江”(见副标题),为此,这只能算是他自己心中所理解的“大丽江”!但由于作者眼中的丽江因为贯穿了许多时代精神和纳西民族的奋斗精神,体现和反映了丽江的大美和文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惠文的《传奇时代》实际上又可以说是对丽江精神的一种礼赞和集中反映!
他的这些报告文学具有与时代的同步性,因此及时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发生在丽江这片土地上的一些新人新事和新气象,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说明了作者始终不断在追求,并把作家的使命与祖国、时代和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于是,和时代同歌并不断歌颂这个新时代也就首先成了他创作的主题。然后他就努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观察与思考,记录那些勇于担当、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总是屹立在改革大潮中的一些令人尊敬的人物,并通过讲述他们的奋斗历程与创业历史,表达出丽江人那种敢闯敢干,不畏艰难的开拓创新精神。如《跨越与冲刺》写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边屯永胜蜂站,一个养蜂专家艰难的创业和为一方百姓开拓养蜂事业的艰难过程;《玉龙腾飞》在表现原丽江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历程中还让我们回望与充分感受到了曾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叱咤风云的丽江纳西族“女拖拉机手”英雄的故事,知道并了解当年玉龙山下飒爽英姿的美丽的风景线。《古城,石破天惊》,则用激情之笔,描绘了勇于改革创新的大研中学校长和克纯当年的治校、治学方略,使得把大研中学带出风格、带出成绩,让人看到了在丽江教育史上留下光辉一页的风云人物!其次,有些作品还有一定的先锋性,能根据历史和现实,归纳出一些具有预见性的东西。于是作者常常选取直面现实中最典型、最具有正能量的一些题材来表现。比如《丽江壮歌》,通过丽江“2.3”大地震一周年祭的方式来展开,读来荡气回肠、气势磅礴,我认为也很有风格和个性。首先是回望丽江之美的“序篇”,接着回顾大地震的发生而然后“玉龙雪山跳起来!”中间部分则又穿插进去了“壮烈的英雄与无声的英雄”——当年的和贵华英雄和习学成英雄的故事;再用纳西族创世纪神话崇忍受利恩故事与精神讲到了震后开辟出来的“雪山大道”等方式,展望丽江的发展,充分表达了丽江人民敢为人先的勇气。正如以一滴水可以见到太阳的光辉一样,二十年后再读此文,当我们在今天又回过头来看看的时候,其实丽江早已实现了包括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内的中央领导的瞩托,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恢复重建的任务,与此同时,如今的丽江已经开始实现了大踏步的跨越式发展,可见本文也显示出了文章的超前性和顽强生命力,以及那种超越时空隧道的穿透力!《老君山下一新乡》一文则通过“美丽九河”建设,找到了大丽高速通车、雄古工业园区建设、滇中引水项目等可拉动九河发展的重点项目为切入点,预示着这片地处玉龙县西南部的全县最大的白族乡美好的未来;加上务实的乡领导班子,以及那方山水生活着勤劳的白族、纳西族等人民群众,他们在乡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正以一种与高速公路一道奔跑、与雄古坡一起雄起、与滇中引水工程一道探路的精神正开始告别贫困,迈向小康。再次,书中的一些作品也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场感,并通过深度采访等手段,进一步拓展了作品的深度,与此同时也提高了作品的质量。如《奉献暖人心》,通过六个鲜活的小故事,把九河乡高登村长赵万桥为民办事与被群众信任的精神和事迹刻画了出来。又如《我印象中的一个乡镇党委书记》,则把一个思想解放、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扑下身子一心为民的乡镇党委书记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出来,树立了党在基层的优秀干部形象。虽然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都感受到一些地方村官乡官形象不佳,多少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形象,但看了这两篇文章,此两文满满的正能量,它实际上一举颠覆了世俗眼中个别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不良基层干部形象,从而进一步重构了干群关系,塑造和维护了基层干部的形象。这反过来它充分说明,尽管有一些基层干部在为民办事,服务群众方面确实离党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与不足,但在基层有很多干部又是优秀和坚持群众路线,在为群众服务上确实又是扎实的和有风格的。可见由于真实,这些作品读来让人感动,同时也有一种亲切感,真正起到了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在细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很多篇章都做到了如临其中、感同身受,让人心悦诚服!
报告文学由于它写的是人,所以说到底它实际上是一种人学,因为它要反映与表现的的是一种时代精神,通过人物形象展现人心体现真善美,这样才会使作品振奋人心。而这也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不同于别的体裁的重要优势,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传奇时代》也体现了这样的追求和表现风格,使得这部作品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宣传丽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此书的出版和对作家李惠文本人的创作应当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阳光,需要力量和榜样与传奇,而丽江,在当下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更需要类似这样弘扬主旋律,颂扬新时代的报告文学等作品。所以应该说,白族作家李惠文他在这方面的探索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一种表现和努力。
他的创作,除了丽江这片灵性土地哺养外,更是他勤奋之果,始终不断努力的真实体现,这可以从他日积月累的一些作品中能够很容易解读得到。我感觉由于他本人不断钻研与博览群书,在作品中也就彰显出了李惠文先生渊博的知识面,很多篇章子曰诗曰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真正让人受益匪浅,比如《从“团山老人”到“崇德馆主人”》文中说,“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子曰,先事后德,非从德与?”由此引伸出了文章的主题。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这也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报告文学作品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这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让人刮目相看的是,李惠文先生参加工作时的学历仅仅是一个丽江地区农校的毕业生,但经过多种工作岗位的磨砺,加上他本人长期不断的学习与继续教育学历的提高,目前他已经成长为我市的一名作家和资深的编辑、副编审。在《玉龙山》《丽江》《壹读》多个岗位担任编辑工作期间,他培养和推出了不少了我市优秀的作者;与此同时,还创作了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文艺评论、诗歌、散文和民族文化等许多作品,为宣传丽江和丽江的文化建设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而这也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收获。
视野开阔,题材广泛是《传奇时代》的另一个特点。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就看到了作家一路着笔,从家乡九河出发,写到玉龙县、古城区、宁蒗县以及永胜县等,基本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丽江多年来的一些面貌和时代足迹以及历史印记等。不仅让人们了解了历史,记住了一些民族英雄,并通过从他们身上提炼出来一些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等,让人记住我们走过的路,曾经有过的英雄!这样,我们在本书中既看到了回民起义将领姚得胜、白族抗日团长张念祖等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都能够气象万千波澜壮阔地浓墨重彩,深度刻画;同时还看到了一些普通人或小人物如幼儿园园长姚正梅、残疾青年欧阳寿禄、药材大户李仲碧、种瓜能人浦理英等,虽然他们不是很高大,但只因为在他们身上都有值得记住和值得挖掘,发现的闪光点,所以也写得血有肉,栩栩如生,让人倍感亲切和受鼓舞。所以,他写的基层人物,除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外,即使在表现形式上,同样做到了粗中有细,入木三分;而在思想内涵上,大多反映出了诸如身残志不残和不向命运低头的不屈不拢的奋斗精神,读来十分感人和有励志作用。
第三个特点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集三个世界遗产的丽江引来众多天下客,“新丽江人”是一个有作为有担当的作家始终绕不过的丽江题材,在本书中作家同样顺势而上,紧跟时代,并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到了来这里创业和生活的许多外来的“新丽江人”,讲述他们在丽江的创业和生活。如《画说丽江故事》,讲了来自毛主席家乡湖南画家郑志坚,下岗后在丽江谋生然后作画再定居这里的故事。《墨之舞》写的是的来自湖北青年书法家、“墨之舞”书画院长田生志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漂泊多年后,最终在丽江发展和传承书画艺术的经历。《束河的“近水楼台”之梦》,讲的是一个广东女孩子与白族小伙子的丽江爱情以及他们在丽江的美梦成真!在白马龙潭半山腰诗意栖居的《老薛和他的“半山”天地》讲的是一群热爱诗歌的外地青年在丽江的创作小故事。除此而外,值得一提的是,因在丽江创作和深情放歌《我在丽江等你》而知名的华语青年歌手颜振豪,创作网络剧《神雕侠侣游丽江》的贵州青年编剧钱昊宸等这些对宣传丽江发挥过他们独特作用的“新丽江人”,他们在充分体验了丽江的雪山江河之美的同时,由于丽江文化的魅力最终使得他们留了下来而为丽江而歌这样的故事,难道不是丽江最美的一种故事吗?这样的人和他们类似这样的体验所留下的故事和经历其实也在不同程度上助推了这里的发展。
所以,如何看待这些外来人的加入,同时和他们又怎么相处也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而作者在这里充分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实际上也对丽江的包容开放所迎来八方来客也进行了充分肯定。这样在书中的很多篇章我们就看到了贯穿着汉族和纳西族、白族等不同民族在丽江的和谐共处与团结互助,水乳交融的这种情谊,而这种美美与共、各美其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发展格局,不正是大美丽江和新征程、新丽江的完美体现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惠文《传奇时代》他写出了新时代丽江非常明朗和积极的那一面,这当然也是时代的一种必然,通读李惠文的《传奇时代——我眼中的丽江》,我发现,他的作品其实是丽江新时期和大美丽江的一首大风歌!
当然,李惠文热爱家乡、根扎丽江,也始终牢记文艺工作者“三贴近”(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要求,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如蜜蜂一样勤奋,并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无私奉献,为丽江这片古老而又焕发着无限生机的土地热情讴歌。如民情日记四篇,写的是作家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那段令人难忘的新农村经历。在这里,作家并没有记流水帐,而只是选取了几个片段,有时间、有地点、也有故事和有情节、有文采、有思考等,于是他就把在小凉山农村的艰苦岁月,以及作家与民联系的情怀记录了下来,让人倍感亲切!在这其中,我还感到作家丰富的阅历、很好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生活积累它所带来的描写以及在叙述、落笔时遣词造句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变成生活到处有惊喜的那种感受。如“走在羊肠小道,高望,远望,一座座山连着山,四周都是高山起伏,然后是涛声远了又近,近了又远,听得让人清清楚楚。我眼前所及的全是自然和山峰与天融在了一起,其他的就只有大地了”,这是他笔下的宁蒗县大兴镇的华岗村,我曾到过那里,看到的只是一片贫瘠的地方,却被他写得景美不胜收、地随处有灵性,并赋予了诗性的语言。总之,细读他的作品,就会感到许多篇章都散发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闪烁着作者敏锐的思想和一定的洞察力,从而让人得到一种沁人心脾的艺术精神享受。
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好坏,是基于思想性艺术性是否相融。而李惠文的《传奇时代》一书,我以为除了行文流畅老道外,最主要的是完美地做到了文学之美与现实震撼的有机结合,使得该书起到了宣传丽江、鼓舞丽江各族人民人心的作用。所以它必将鼓励更多的丽江人积极为新时代的丽江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此,我们也祝愿他在今后的创作上取得更大的丰收!
深爱这片土地
——评王德炯散文作品
一般来讲,作为晚辈,对前辈的作品只能拜读,而不能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当《王德炯作品选集》摆在我的案头,着实让我犹豫了很久。一方面感到丽江的文学作品集泥沙俱下,有的书惨不忍睹;另一方面我感到才疏学浅没有资格对他的书品头论足,这本书前前后后读了一年,最终忍不住姑妄评之。
在丽江纳西族当代作家中,王德炯是一位没有读过大学中文系而又文章写得很好的业余作家,很多年以前,我就在报刊杂志上零星读过他的一些作品,对他的作品有着很深印象。这段时间,我又兴趣盎然围炉夜读《王德炯作品选集》后,出其不意得到了收获多多。
一是满满的正能量,浓浓的家国情怀。王老的散文篇篇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抒情,对美好河山的礼赞,对美好事物的品味感慨。这源于他对美好生活的挚爱,常说,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写文章同样如此,由于他看到的花是鲜艳夺目的,山是巍峨雄伟的,水是潺潺灵动的,生活是平淡而红火的,如此等等,他笔下的文章,也就给读者一幅锦绣河山火热生活。比如《生命的礼赞》,通过寻踪一位身患鼻癌、肠道癌的纳西汉子对命运的抗争,读到励志两字。散文忌无病呻吟,最难的是做到触景生情和真情的自然流露。人们常常喜欢引用诗人艾青的一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眼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读王老的作品多次让我落泪,又有正能量。比如《格桑花为爱而开》,讲的是《创世经》史诗中纳西女人是“天仙”,纳西族眼中的金沙江是女性化的江,以及滇藏交汇地带旧时的多夫多妻现象,珞巴门巴人的奇异婚俗,抢婚逃婚跑婚走婚殉情等风俗,以及对艳遇丽江的剖析,呼唤着人间的真情、真爱。《千万里,我追寻你》讲述向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总书记,敬献“涵紫谷”的设计师之一丹珍七林一家的传奇。而《古道热肠添锦绣》说的是费孝通为丽江古城题词的一段佳话。《神路,人类精神的天堂之旅》,则从东巴长卷巨作《神路图》引题,读到从茶马古道演绎的民族命运,还有各民族相互交融的文化,团结和谐和支援国家抗战的历史,让人深沉感受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守望故土一千年》,从丽江国宝级“银杏王”说起,讲述这里的兵家必争之地、民风婚俗,“银杏王”忠实守护着一方净土的境界,还有“银杏老人”周廷标,家国情怀如金沙江水东去滚滚不尽而来。还有《灵石之韵》描写的宝山石头城、猛虎跳过的虎跳峡巨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大具“李氏工程”。他写的金江古渡、天边女儿国、神奇玉龙雪山、梦幻寒汝坪、感受“玉柱擎天”、美丽的丽江古城、壮观的“三江并流”,无不吟唱出了对这片土地的神往与惊喜。他作的红军长征过丽江的纪念文《凝聚历史 珍藏感动》,另辟蹊径构思精巧,不走别人老路,读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朽精神,重温到了丽江人民援助红军渡江等浓墨重彩的历史。
二是诗意多彩的语言,厚重的文化底蕴。语言是文章之眼,王老一生在大香格里拉区域生存行走,又加上命运多舛,丰富的阅历,融入到文中,展现给我一幅幅诗与远方相互交融的意境,天马行空无羁绊的美文。如《蹄韵香融古道霞》,展示了东线茶马古道沧桑,挖掘了马帮精神家园。又如“天破晓,醒来的泸沽‘美人’经一番打扮,在朝阳的亲吻中展露出它婀娜多姿;神女狮山高踞在上,俯瞰着碧水怀抱中的众‘儿女’岛屿;海鸥戏过湖面,碧波绽开几多妩媚笑容”(《女儿国之恋》),这是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性语言,行云流水心旷神怡,把活脱脱、鲜灵灵的女儿国神彩定格在读者脑海中。通读全书,这样的优美句子俯首即拾比比皆是。使很多篇章读来倍感亲切倍受鼓舞。此外,我还读到作者对本民族纳西语的娴熟,对纳西族“珍苴”解读和运用成竹在胸了如指掌。其他藏、傈僳、普米等少数民族语言也悉数于心,如书中说的“敌布口须”(藏语)等。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当长则长,短则惜墨如金字字珠矶。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文化主线,透出东巴文化璀璨夺目,茶马文化则置于重头戏,以及《兰吟古今自幽香》散发出的国兰文化,《大研人文卷地来》的民间书院文化,《写意中国银器文化》的审美价值,《心中最美的风景》中丽江“和合”文化、福国寺听禅 、鸡足山佛教文化、傣族民俗文化等。吹尽狂沙始见金,不到楼兰不回头,如工匠深挖细掘出文化内涵。常言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化人、经世、载道、育人,文化也是丽江旅游的支撑柱,更是助推器。这些篇章,穿越古今时空隧道,洞悉历史文化背景,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引经据典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不时有一些信马由缰浮想联翩独到而深刻观点如金子般在闪烁,使人分明感到他不仅是一位用心用情的业余作家,更是一位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者、传播者。
三是广阔的视野,博大的思想。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作品。纵观王德炯的散文,已经走出了一般散文作者局限于某些地域,局限于花花草草、阿狗阿猫、卿卿我我等氛围,而且做到了题材的丰富而新颖,内容的广泛。体现出“小我”走向“大我”。从行走布满马蹄印的茶马古道,到解密古纳西王国前世今生,喝彩“三江并流”申遗成功,以及呼唤丽水金沙铺航道。这些篇章,虽然没有文学界某些“教父”的指手划脚,却颇有指点江山之气魄。还有笔下的纳西学之父洛克,抗日老战士丽江黄埔同学会副会长和诠,到《玉泉诗社文化老人素描》,还可以读到他笔下的爱国华侨马铸材,创库画家和嘉,守望长江第一峡陈柱,大家风范的学者和力民,文艺常青树老报人杨其昌,音乐家余崇先,王志泓先生大写的艺术人生等。读到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一代人又一代人对纳西文化的情怀和追索。写景的文,从丽江到西双版纳到鸡足山再到春城昆明,一路走来,或娓娓而谈或气势磅礴。千山万水总关情,一草一木尽显爱。让我读到人文内容的深邃,祖国河山的无比壮丽。他的散文,是非曲直分明主题突出思想观念明确且前卫,小到逆境中不向命运低头奋斗不息的思想,大到古城承载文化、文化成就古城,以及茶马古道不屈精神、民族进取向上作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忧患思想。很多篇章,吹糠见米,沙里淘金,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为时代代言,为历史存档。强烈的使命感和文化的自觉自信,体现于他的作品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拂去尘埃,可看到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回望民族文化绚丽魂宝,又能按住时代脉搏,忠实而生动记录下脚下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变化。借用时下流行语,他的散文是历史散文、文化散文,更是大散文。
四是扎根生活的榜样,躬身为民的典型。《泽以长流乃至远》一文讲述了丽江古城王氏家学渊源,作为书香门弟和仕大夫后代,王德炯并不因出生自诗书家庭而沾沾自喜。相反,命运坎坷,他曾当过知青,当过农民、民办教师、供销社职工、财务会计、企业管理人员等职,退休后又到多家企业打工,苦难和磨砺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他并不消沉和蹉跎岁月,而是向命运不屈,挑战平庸不甘碌碌无为。不凡的人生经历和大半辈子在基层生活,促使他能勤学深思,放下身段,扑下身子,为民笔耕;以及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记录者和参加者,鞭策着他把如歌岁月融入笔尖见诸文字,为伟大时代放歌抒情。在他的作品选集中,很多地方写的是贫穷的农村,如原丽江县六区;笔下的很多人物是乡巴佬,如守望千年故土的银杏老人;很多故事讲得特别的接地气,如写一位朋友的住房经历,又如《珊妹子》女主人。欣喜的是很多篇章不遗余力讴歌身边的人,全力以赴甘于为家乡丽江人鼓与呼,如他为《丽江旅游生态文化随笔》、《快乐旅行》等本土作者写的书评,文笔流畅点石成金,并不时有独到的点睛之笔,有着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总之,由于王老的作品大多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能把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提炼出来,各种典故了然于胸信手拈来,挖掘艺术的本真,使人感到读来亲切友好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少了浮华,多了朴实,高天厚土,感到田园牧歌与你同行。常言道,人民群众是伟大历史的创造者。“人”字写不好就变成了王八的“八”字,文如其人,欣慰的是王老始终挺起脊梁深入基层,以博大胸怀关注民生,怜悯百姓,做人和作文,体现为一心为民情结,讴歌脚下的土地,为人民而鼓与呼,很好地回答了“写什么为谁写怎么写”这一命题,交了一份人民满意的人生答卷,最终,他的责任和使命融入到才华横溢作品之中,其文章经得起读者的检验,体现出了一定的文艺感染力和生命力。
当然,我斗胆要说的是,不足之处也是有的,如果吹毛求疵,大的来说,由于历史原因,加上是少数民族,他的散文在思想性艺术性的深度开掘上仍有待提高。又如,其作品个别篇章缺少棱角,还有有些篇章不会信口开河和矫情,少了云里雾里故弄玄虚,难以迎合微信时代喜欢玄幻的读者们,更难以迎合打卡心五玩彩票者的胃口。但是,他的这些缺憾,说实话,我写了三十年散文也克服不了,恐怕是散文作家的共有的“魔咒”。欣慰的是我更多看到他优秀的那一面,尽管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会写一两篇的人多得如过江之鲫,但写出好散文者少得如凤毛麟角,且散文与小说、剧本等相比,既不叫好也不赚钱,但王老能几十年如一日,以纳西人不服输劲头,如茶马古道上的马锅头,长期执著坚守散文百花园并深耕细作,在这个言谈都是钱多钱少的浮躁年代,他能抵得住诱惑守得住寂寞同样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正因契而不舍不屈不挠,天道酬勤,他的笔墨人生就格外出彩,他的散文力透纸背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王德炯的散文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缘于血脉中的母土情结,得益于他对这片沃土的深爱。心中有爱,天地陡然开阔,人生必然精彩,行文自有它的特点和风格。
问道天地间
——《纳人古迁徙路》读后感
纳西族知名学者和尚礼先生的民族历史专著《探寻纳人古迁徙路》出版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我在网络和实体书店里没有买到这本书,正当失望之际,白地知名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和树荣热心帮助了我,从和尚礼先生处帮我得到了赠书。因为书得之不易促使我深读,竟手不释卷,掩卷深思,得以下收获。
书成于民族文化的自觉。和尚礼先生早年从丽江师范毕业后,先是在香格里拉市东旺乡当了八年小学老师,后调三坝纳西族乡文化站工作,在工作中接触了大量的东巴,又走上领导岗位后,源于对本民族的热爱,感于本民族东巴文化的灿烂,最终走上钻研、探寻、弘扬纳西东巴文化不同寻常之路。
书尽展民族文化的自信。纳西文化人的责任和使命,促使他义无反顾的执著的三十多年行走,克服重重困难,走遍了滇、川、藏、青、甘等地,行万里路,访千多人,串百多寨,扎实的田野调查,找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古纳西人的迁徙线路了然于胸,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写成了该书。
书尽现民族文化的担当。近年来,中外学者有关纳西文化研究可谓方兴未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一些领域却裹足不前,比如纳西族的族源就争论不已,甚至有了一些耸人听闻博人眼球的奇谈怪论,如何正本清源寻找新的突破口,成了专家学者的新课题,欣慰的是和尚礼老师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通读全书,我感到这本书行文流畅,无论写山水,还是地名的解读,很多篇章文彩飞扬,足见其深厚的文字功底;论点突出、论据充分、论证严谨,出版前还请专家论证虚心征求意见,显示出了作者的精耕细作和精益求精。书中有精彩的神话故事,动人的民间传说,令人深思;民歌、民谣、民俗穿插其中,让人心驰神往;还有习尚洪东巴写的绘的东巴字画锦上添花,让人感受到视角盛宴冲击,更是震撼的思想精神大餐。当之无愧它是一本既有较高学术价值,又通俗懂图文并茂的好作品。书中还提到作者冒着九死一生的种种历险之事,有的地方我也曾走过并历过险,使人读来倍加共鸣和可信度高。所以说,毫无疑问,本书除了心血之作外,还是生命之作。当然,这本专著还有几个不得不提的看点。首先是明确回答了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些问题,比如东巴经里“居那若罗神山”和“米利达吉神海”,到底指的是什么地方?和尚礼先生用实地调查、采访、东巴讲经见证、对照相关文史资料等方式,论证出西藏冈底斯山为神山,阿里神湖为神海之说。当然,他也说了值得学界进一步探索之类的留有余地的话。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的神山神海“西藏说”肯定会在学界和东巴界引起轩然大波的争议,但至少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求真务实的态度,抛砖引玉的精神,开辟了东巴文化研究新思路新视界新课题,必将把研究中心推陈出新引向深入,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超前思维,敢于怀疑前人的观点,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当前学界所缺乏的,也是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加赞赏的,是对纳西学研究的一种新的重大贡献。其次,提出来了关于三江口一带有较高研究价值之说,以及进一步挖掘和抢救这一区域文化的紧迫性。其依据是三江口一带是纳西族长期迁徙和居住地,也是纳、藏、彝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相汇走廊,各种少数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是东巴文化从口头向文字转化,是有无文字的分水岭。由于地处偏僻,尚有许多未解之谜,是今后纳西学研究的处女地。还有古纳西族墨、和、树、杨四大姓的两条迁移路,阿里以外的史前文化,居那若罗神山为中心的起源文化,西藏神山神湖文化,青、甘的祖先文化和游牧文化,亚丁的狩猎文化,永宁的情爱文化,白地为中心的圣地文化,丽江为中心的东巴强盛文化等。不一而足,这些新论都能够做到用事实说话客观公正,以理服人说理性强,丰富了纳西学论题。对浩瀚如海博大精深的纳西学,又增加了新鲜血液。最终归纳出迁徙文化和地名文化。艰难而辉煌的迁徙路,浓厚而绚烂的文化底蕴,激发了纳西人无限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除了追根溯源,回答了纳西族从哪里来,怎样迁徙,让人记住民族迁徙精神和民族魂外,本书还着重释疑解惑了一些学术界的重大问题,比如,纳西、藏、氐羌民族共同信奉的敦巴喜饶,本教祖师“敦巴喜饶”,东巴教称祖师为“东巴沙拉”。又如,盖孜鲁盘韦与汗甲拉翠过的考证,有理有据有图;还有如,狩猎时代沿袭下来的“喊魂狗,领路鸡”之说,习氏家谱,经书消失后口头整理的丧歌,除有较高史料价值外,还有着抢救纳西文化的作用。
当然,我不是纳西文化学者,而只是个东巴文化千重门外的叩门者,按理说是没有资格对和尚礼老师的书说三道四,用学术观点解读本书显然也很困难,只不过开卷有益,说上些良心话写了些读后感而已。
总之,和尚礼先生放弃过舒服的小日子,自找苦吃,如孤儿寻找父母亲和祖宗一样,更如一位苦苦修行的东巴,在信仰和毅力的支撑下,践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畏艰辛行走千山万水间,朝圣的路不言苦,一路走来,苍天有眼,探寻到了纳人迁徙路,更是一次次的寻找纳西文化和东巴教精髓的得道之旅。其情怀和意义已经超越了民族,值得后人不断学习,从中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