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媒体背景下新闻业务课程群建设初探

2018-01-24 16:10:09
今传媒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作坊实训课程

杨 树

课程群作为一种课程组织和管理方式,旨在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归属,弱化单个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交互性和连贯性。对于新闻业务课程来说构建课程群体系有助于真正打通课程之间的联系,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通过摸索和前期实践,试图构建新闻业务类课程群的授课与实训体系,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新闻业务类课程统合为课程群的方式进行教学。我们还根据新闻业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群体系中引入工作坊的实训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直接转化为适应新闻传播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

一、相关研究概述

目前我国关于新闻传播类业务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较多。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到:1.涉及具体某一门新闻实务类课程(比如新闻采访学)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实践的探索(崔颖2014;张西静2013;沈正赋2009等);2.对新闻业务课程体系一体化进行研究,认为目前业务课程细分化存在的问题,须进行体系一体化的改革[1];3.对新闻业务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偏向进行归纳和溯源,认为不能单一地以技能培养为目标,还需要有职业素养和人文教育目标,讲求职业操守[2];4.对媒体融合或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业务课程的过分细化,按照割裂的媒体介质来进行实务教学导致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单一化,难以适应当前的媒体融合的现实需要[3];5.有研究者从项目和课程群的角度对新闻业务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目前新闻传播类课程项目化或课程组方面的研究还只处于探索阶段,比如王婧从网络新闻实务课程改革的视角探讨了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既主动学习了相关知识,又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而孟玲则从广播电视课程群的角度构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实训体系,实施多元化、形成性的评价机制[5]。

综观我国已有的做法和研究,我们发现新闻业务课程改革的目的都是围绕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而进行的,这符合新闻业务类课程设置的初衷,也是其实质所在。但是当前已有相关研究较少涉及新闻业务课程群的建设,而且已有的少量研究在深度上尚有待进一步深入,尤其在实训环节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更好地建设新闻业务课程群是新闻传播类院系和教师亟需思考的课题。

二、新闻业务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闻业务课程群建设内容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与评估体系、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坊实训建设和校本教材开发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如下:

1.课程群教学内容。新闻业务课程群主要涉及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深度报道和报道策划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适应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业界对人才的需求为指导方针,在教学重点上向实践实训倾斜,专门设立新闻业务课程群实训环节,我们将之命名为新闻文本生产工作坊。模拟或让学生置身现实采访环境,考查学生应对实际的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全媒体报道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适应和运用新的新闻采集方式和表达手段的能力;与媒体建立实习实训合作关系,建立实训基地,由实训基地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真正以媒体从业者身份去媒体实践,培养学生大数据编辑思维,实现从重方法到重创意的转移;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筛选整合、分析与解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锻炼学生评论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挖掘数据和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能力,培养学生新闻报道策划的思维方式和采访报道方案设计的能力。

2.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新闻业务课程群在继承传统的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式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方法的尝试。a.专题式教学方法是将新闻业务课程群的每一门课程分成若干个专题进行教学,专题与专题之间有前后逻辑的连贯和一致性,每一个专题对应新闻业务的某一个具体阶段或内容。专题式教学重在对理论讲授的内容的分解、深化和整合。b.模块式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各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选择性地进行重新组合,方便学生在模块间选择和搭配,从而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模块式教学方法重在实践实训环节,将学与做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我们把教学内容分成基本技能模块和个性化模块。基本模块属于共识性学习内容,以模块方式供学生学习和实践;个性化模块则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有选择地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长。

(2)教学手段:新闻业务课程群的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传统的粉笔、黑板、多媒体教室以外,我们所在的学院拥有多个学生工作室,工作室配备有WIFI,学生可以自带笔记本电脑选择合适的时间在工作室内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任务和项目,还可以依据任务的需要进入学院各实验室开展摄影、非编等操作;学院在多家主流媒体建立了实习和实训基地,共享资源,媒体的资深从业人员同时也是学生的实训指导老师,学生的课堂既可以在传统的教室,也可以在学院的工作室和实验室,还可以在媒体以及其他新闻业务工作需要的地方。

3.考核和评估体系。考核和评估体系是保障课程群+工作坊推行过程中各环节质量的保证。新闻业务课程群+工作坊的考核成绩包括两大部分:各课程理论成绩+工作坊实训成绩。

(1)各课程理论成绩=课堂平时成绩(20%)+课程期末成绩(80%)。a.课堂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讨论、作业等。b.课程期末成绩采用试题库(500道选择题),学生从试题库随机选择50道题,采用百分制,每道题2分。课程期末成绩未及格者则需要重修。

(2)工作坊实训成绩=平时实训成绩(50%)+综合实训成绩(50%)。a.平时实训成绩=课程群各课程实训成绩的平均成绩。其中,课程实训成绩=课程各项目实训的平均成绩,由各门课程教师考核,采用百分制。b.综合实训成绩=综合实训文本报告(50%)+答辩成绩(30%)+实训参与过程成绩(20%)。综合实训考核以小组为单位,由工作坊综合实训指导教师组评定,采用百分制。从培养方案上看,课程群内各门课程为理论课(每门课16课时),工作坊为实训200课时,分配到各门课程中的项目实训部分实则为工作坊课时,因而纳入工作坊考核。考核成绩登记在各门课程上,课程群本身不要成绩。各门课程的项目实训部分纳入工作坊考核,与综合实训考核一起,构成工作坊实训成绩。

4.教学团队建设。精干的教学团队是课程群建设和实践取得成功的首要要素,是保证课程群建设不流于形式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是否最终受益的指导性力量。在新闻业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上面,我们采取学界业界结合、课程共建和资源共享的方式和原则。

(1)学界与业界结合。我们聘请了多家媒体的业界精英和新闻传播学院业务课在职在岗教师共同作为业务课程群的指导老师,每个岗位的老师都明确了具体的教学和实训任务。

(2)课程共建。整个课程群在建设和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建立了务实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在明确各自的任务基础上,课程群教师一起协商讨论通过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式、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训实践环节和评估考核体系,全力做到课程群各环节的相互衔接和贯通。

(3)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团队成员义务性提供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课程实用资料、教学及实训信息。通过定期召开交流会、工作坊契约制、集体备课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5.工作坊实训建设。工作坊来源于过去的手工作坊,是师傅教徒弟学习某项技能的教学模式,后来引入到高校实训教学当中,成为教师指导、大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互动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新闻业务课程群的实践实训环节设置新闻文本生产工作坊。工作坊设置指导教师若干,指导老师由负责新闻业务课程的专业教师和资深媒体精英共同担任,学院提供实验室和工作室作为固定的工作坊教学场所,在教学形式上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区别。在工作坊,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是操作实践上的互动,如经典名篇的案例分析、采访与被采访的角色扮演、评论策划与写作的个人表达、新闻策划方案的团体制作与讨论等都是新闻文本生产工作坊实训工作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保证工作坊实训效果,学院要求实训指导老师深入实际,鼓励业务课的专任教师进各类媒体兼职或挂职,目前我院已有四位业务课教师在媒体挂过职,另有两位专任教师正在媒体挂职。

6.校本教材开发。校本教材是由学校自行设计的符合本校学生实际需要的教材。它是在原有通用教材基础上,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拓展等方式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形成的个性化教材。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及其实践将为开发适合地方本科高校的新闻传播类实务教材提供了实践基础和主要内容。我们正在组建由新闻业务课程教师和媒体精英共同组成的校本教材开发小组,在遵循新闻传播业务流程的内在逻辑基础上,根据课程群和工作坊的实际内容和操作要求进行教材的改编和整合。

三、课程群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及应对思路

新闻业务课程群建设和实践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现实操作中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实践性环节(即新闻文本生产工作坊)的过程控制及其效果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实践性环节有其特殊性,难以像传统的理论课程一样进行评价和考核,学生和教师的自主性和自由感增强,其可控性难度加大。因此我们将依据实际实施情况在原有考核评估体系基础上适时地做出调整,量化各项指标,加强考核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以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工作坊实训课程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文学与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18:24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近代史学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6:04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中国修辞(2016年0期)2016-03-20 05:54:36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