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先明 杭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
社会组织在慈善事业发展中作用显 著。
“慈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慈心善行”。过去,慈善多是精英、富人参与的“施舍”的形式和分散的、单一的、各自为战的模式。今日的慈善主体是多元的,且以组织为主、公众参与,慈善专业程度越来越高,慈善资金公开透明度增强,捐赠形式已经从传统的资金、物资扩展到有价证券、不动产、知识产权和服务等,慈善传播方式也随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呈现网络化等多样化形态。慈善从给予资源、扶贫济困的“小慈善”转变为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环保事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大慈善”。
杭州市的社会组织在慈善事业发展中作用显著。2017年,杭州市民政部门登记和认定的慈善组织有70余家,成功备案慈善信托4家,慈善信托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信托资产累计已超过3000万元,由社会力量运营、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慈善超市有40多家。2016年,杭州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共接受捐款(物)4.41亿元人民币,受助人次达130余万次。社会组织在扶贫济困、志愿服务活动中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壮大慈善事业、保障与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扩大对外交往、促进经济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之 一。
第三方数据机构易观联合光大银行、手机QQ、美团点评、苏宁易购、360手机助手、摩拜单车、腾讯动漫、唱吧、卡牛信用卡管家等品牌,联合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全国年轻人年均公益支出为8.2元,比起全国人均4.7元的水平高出一倍。从地市看,杭州以人均9元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11.5元)、上海(10.4元)。
不能让“伪慈善”玷污了真正的公益慈善。近几年,我国慈善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的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影响到慈善的公信力和认可度。一些“山寨”社会组织和少数类似“善心汇”“人人公益”等组织或平台以商业牟利为目的,出现诈捐、慈善和商业界限不明、以慈善名义欺诈敛财、以慈善名义传教出售宗教类产品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慈善秩序,破坏了慈善生态,影响了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慈善法规贯彻不深入,监管的力度不够强,慈善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不足,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慈善教育、慈善宣传不到位,慈善信息不对称,慈善氛围不够浓等。
社会组织在慈善事业发展中大有可为。社会组织有结构组织化、领域广泛化、受众多元化、服务专业化和宗旨人格化等特点,在多个慈善主体中,社会组织能起到带头参与、正面引导、以社治社和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我国的社会组织是政府、企业之外,由民间举办的非营利性的组织机构。其中,小部分社会组织是为会员服务的互益型组织,大部分是给不特定对象服务的公益型组织。2017年12月底,杭州市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有7759家,备案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达17 000多家。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中,一部分已被认定为慈善组织,并且将要登记和认定慈善组织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还有一部分虽不是慈善组织,但它的使命和宗旨与慈善组织基本一致,也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与其他慈善主体形成合力。因此,社会组织在慈善事业发展中责无旁贷,发展和鼓励社会组织开展慈善活动,传承慈善、创新慈善、有效慈善,把更多社会组织培育成有品牌的慈善组织,对全面打造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慈善队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慈善法》已颁布实施一年多了,但公众对《慈善法》、“中华慈善日”以及慈善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社会组织有熟悉所属领域专业的特点和融洽社会关系的优势,能及时发现一部分受助对象的真实愿望和需求,也能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相关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社会组织的特点、优势,发动社会力量,在不同人群中开展公益慈善知识宣传、公益慈善服务展示、公益慈善实务培训等,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载体,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等系列活动,大力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使慈善法规、慈善知识和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让慈善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慈善氛围。
《慈善法》颁布之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法治化的道路。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赋予慈善组织及其他主体自主性,激发慈善活力,也要通过监管进一步规范慈善行为,引导其健康发展。在监管中,政府部门负主责,民间是有效的补充。在社会组织中建立的慈善行业自律组织,代表慈善主体反映慈善行业诉求,规范行业行为,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监督、行业维权,推动行业交流,发布行业预警信息,传播慈善正能量,有效预防假借慈善名义或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等情况出现,防止慈善组织、慈善信托的违法行为发生,提高慈善行业公信力。
目前,慈善组织、慈善资源(项目)、受益对象、慈善工作者等之间有“脱钩”的矛盾现象。有的慈善工作者不了解受益对象的需求,一些受益对象也不知道怎么联系慈善组织,一些爱心企业、爱心市民一时找不到称心的慈善组织和项目等。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有效连接多方主体,有规则参与慈善活动,拓展慈善资源,创新慈善募捐形式和载体。同时,通过跨界联合、资源共享等方式提供精准供需对接的慈善服务,提高慈善项目的质量,打造有效慈善。社会组织也可以与其他慈善力量合作或单独承接慈善服务项目,让慈善信息传播得更快,慈善专业服务及时落到实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需要新思维、新举措。在大数据、互联网、智慧经济、共享经济下,公益慈善事业如何创新发展?尤其是社会企业的兴起,商业模型、互联网技术引进到慈善领域,对我们也有一些启示。目前,慈善组织之间也出现了资源的竞争、服务质量的竞争,竞争能优胜劣汰。社会组织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差异化、专业化发展。政府部门要在社会组织中大力培育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包括实务型和研究型、能力支持型、枢纽型、资源链接型、督导型、第三方评估型等组织,打造不同的慈善组织品牌和优质慈善项目,共同形成良好的慈善生态圈,用柔软的力量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体系,推动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