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精神淬炼的芳华
——从欣赏认知和批评角度辨析电影《芳华》

2018-01-24 15:37
未来传播 2018年1期
关键词:何小萍刘峰芳华

周 星

作为一部现象级的电影,2017年贺岁档出现的《芳华》激起各界热议。一部作品必然会遭遇各式各样、褒贬不一的议论,但评价莫衷一是的时候,可能恰好是探讨一部作品的价值所在。近年来,一些重要作家或导演的作品总会遭遇极具差异性的认知。无论是张艺谋的《归来》,还是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皆是如此。而作为观众好评与批评家挑剔并存的《芳华》,再一次引发创作和批评如何把握的难题。

一、电影批评应基于作品的创作逻辑

创作首先用来满足观赏,而批评则是对创作和鉴赏的认知分析。如果批评只是一种概念印证的需要,或是移用某种域外理论做简单评判,则批评的效能和角度就会存在偏差。于电影《芳华》的认知也是如此,必须明确电影不是对某种理论概念的注解,相反,它需要理论对观赏感知做分析。当主次颠倒的时候,鉴赏也就不复存在,批评则变成一根蛮横的棒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电影首先是给人们观赏的,由此才会带来对影片的情感体验、叙事理解、意义和价值认知等方面的优劣判断。走出影院还有所思考并延续到有感议论以及关注他人对影片的认知等,才是电影价值的体现。强调电影是用来“看”的,而后从情感到心灵触动,最后上升至思辩的、哲学的认知层面。优秀的电影一定是值得论述和批评的,它们应有许多完全不同的触发点,人的复杂性也通过影片得以呼应。

接下来需要辨析的问题是,电影与各种主义、各种模式的评价间的关系。无疑,各人自有各人的认知,以此来分析阐释自会丰富多彩,但绝不能以为自己感知的就是创作本身的必然需要。对影片的苛求有时候是为了满足评论的需要,却伤害了艰难的创作本身。的确,好的电影经得住评价,但评价作为一种自足体系,只是表达评论家理论认知的意愿,而创作却有自己的市场依据和创作观念。因此,评价也许会揭示除观赏需要之外的意愿,但未必是创作需要俯就的东西。

所以,如何评价一部电影是人们自己的自由,我们要警惕的是“为了评价而评价”,缺少对电影本体在感情与精神上的读解。有时候,理性评价仅为一种小圈子中探讨的东西,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就会偏离电影带给人们的直观感受。因此,强调基于创作逻辑或在理解创作基础上生发期望是必要的。评论首先要以情感去贴近电影。最应避免的是罔顾创作者初衷,既无助于作品认知,还倒过来伤害艰辛创作的评论。评判需要借助一个文本来剖解,以展示自己的学术纹理,如果既看不到创作者的艰辛,也不明白创作肌理,只凭悬空想象的要求去套用各不一样的创作,显然无济于事,甚至伤害创作。一部影片越是深刻触及现实和历史,它的诞生就越困难,评价的公正性和引导性也越发重要。评论要站在创作的角度,同时结合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才是公允的。电影批评须有公正的态度,才不会抹杀好的影片,同时也为电影指出可能更好的期望。忘却批评的初衷与任务,则批评未必会有自身的价值。

总之,由创作而感兴,由感兴而生发,由生发而牵引出思考的阐发,进而给予创作更深入的认知,这就是批评的意义。我们可以挑剔的是从影片中感知到的创作得失,比如巨幅照壁领袖像和后来夸张的黑布遮蔽是否过于俯就造型感?而军装照的撕毁到后来从地缝中挖掘出来又是否有些不自然?但整体而论,《芳华》的叙事逻辑、情感逻辑表现才应当是判断的基调。

二、对电影《芳华》的鉴赏辨析

站在上述角度认识冯小刚的电影《芳华》,其探讨的基础正是影片表现的范畴意义之所在。从受众感知和超越13亿票房的角度看,这样一部关于既往青春岁月的眷念情怀、逝去历史的怀想以及社会变迁中人性描摹的作品,已然呈现大众情感的复杂性。那些特定岁月成为不断被回望与掏挖的对象,感伤或者痛苦、希冀或者不满、期待的完满与似乎缺憾的失落,让观众的情感随之荡漾。片尾余音缭绕的歌声将岁月无情与缠绵风韵逶迤布散,令人感慨万千。

记忆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积淀,对于不知不觉流失在时间河流中的人们而言,影像世界的记忆唤起难以阻挡的激荡情感。对《芳华》,人们看到的是多重性记忆,包括情感怀想的芳华闪现、历史记忆的芳华之思、人性相别的芳华之叹以及生命之逝的芳华之赞。

(一)《芳华》是情感怀想的芳华闪现

影片呈现了文革后期军区文工团年轻的男女演员们在历史变迁中,风华绽放而消失、群体聚拢而分离的完整过程。导演透过舞蹈演员修长身姿与舞姿的闪现、泳池里的躯体闪烁、姣好面容的闪耀等形成令人羡慕的青春光影。青春的光影正是教人迷恋而得以深入其后的基础。

绚烂的青春也隐含于心荡神驰的修整与韵律中,给人一种青春焕发的美好感觉。在柔刚结合的舞蹈里,一群柔细的女性同活雷锋刘峰之间构建出一种独特的纯真关系。逝去的总是美好的。影片里美好的青春在女性叽叽喳喳、勾心斗角和相互协作中得以呈现,到处都是抹不掉的闪现光芒。创作者对青春本质气息把握到位,即便是小小的争斗也充满女性之间的特殊情感。整个影片弥漫着一种美好岁月的记忆,即使表现时代的悲催和人之不幸,也都布满鲜花,滴露着丰盈。

所以,有人对于情感表现的怀疑,其实正是整个影片最动人的基础所在。对青春的歌颂和咏叹以及难免失去且不可挽回的感觉,才是编剧或导演赋予那群女孩们的生活最初的美好记忆。在影片再现的文工团这个小圈子里,她们自得其乐地排演时代的政治旋律,更可以在闭锁的环境之中尽情投注艺术,以躯体的情感交织和争斗来显现生活的妙趣。影片中文青男女间的那种情感表现,似乎孤芳自赏、隔绝于世,其中有暗恋、有拥抱,可以想念对方,也可以偷尝初吻——颇有些大观园般春光透现的意味。不可否认,特定岁月的青春情感、角力和触摸其实是影片里暗中涌动的动人因素。

(二)影片存在着历史记忆的勾引之思

在那些岁月里,历史给予这些青春一种禁锢似的绽放,赋予他们磨难中的奇异展现。

影片的叙述包括三个段落,首先是文革后期的历史记忆。人们久远怀想的回忆在舞蹈和肢体语言的展示中依稀浮现。每个人身上都隐约附带着一种历史刻下的烙印。军区领导的子女,显然有当时的某种傲气。例如手风琴手郝淑雯,大大咧咧毫不讳言自己是军区首长的孩子;然而她瞧不起的小号手陈灿,遮蔽自己军区副司令的孩子身份,却更能显出历史境遇下的独特高傲;何小萍努力改变被玷污的父辈的印记,却无法扫除内心的亲情思念,于是才有后来被战友欺负的起因;父辈也曾是走资派的萧穗子没有同流合污践踏他人,当改革开放的春风送来父亲大大的箱子,她热泪盈眶,知道父亲无穷尽的补偿是在告知自己“解放”了的信息。

影片巧妙地让我们看到历史怎样将父辈的荣辱叠加影响到子女。萧穗子喜极而泣的一刻,我们看到历史的重负如此深刻地影响到个体,而那个时代的人的命运也竟如此不堪回首。男主人公刘峰身上同样具有深刻历史的印记。他已然被众人符号化,但自身又交织着私情的一面。为何小萍更改身份、出差为众人携带礼物、因暗恋林丁丁而放弃军政大学深造的机会等都是本性谦让与情感牵挂的复杂交织。电影在一个小团体中折射时代历史给予人的影响,令人回想间唏嘘不已。

第二个历史时期,即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更是历史纠结的展示对象。无论是上映之前还是热映之中,对自卫反击战的种种差异性认知导致对那段历史表现的疑难与争议。影片中载歌载舞的文艺士兵也要投身于血雨腥风之中,到前线去鼓舞战士,这就将历史倒回抗美援朝的相似场景,依稀的历史重现提醒人们战争的必然与残酷。这场战争让不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刘峰伤残、萧穗子失恋、郝淑雯忽然向“死敌”屈服获得爱恋、何小萍精神崩溃。影片6分多钟的战争描述足以概括那段历史。刘峰的形象也转变于此刻,他把自己的鲜血与胳膊留在了战场,那一刻甚至看到了死亡。战后的刘峰失去了以往的光彩,曾经的荣耀和现在的英雄称谓并不能改变后来芸芸众生之中的生存艰囧,甚至于独自遭受联防队员的欺辱。这里既有回望历史的意义,更有为刘峰这样生性善良、为国牺牲的常人如何才能得到应有尊重的提醒。这也是影片试图敲击人们认识历史牵扯之所在。影片青春美好的展示,战争岁月的投入牺牲,一直到改革开放社会繁复局面的延续,贯穿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这一叩问。

第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时期,历史回到了芳华已逝而人心未必纯净的考验阶段。影片显然在引发我们去思考历史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应当怎样维护历史并为其正名,为刘峰这样的善良人证明价值。改革开放之后,当年的英雄青春似乎已经消失殆尽,人们恢复成为平凡社会里各自分离的分子。萧穗子读完大学,但她的讲述进入令人感伤的阶段;郝淑雯抱怨夫君陈灿;林丁丁远嫁澳洲失去往日的俊俏;刘峰在海口打工遭受欺辱。何小萍则从压抑人生到无法承受战争的血腥,变成精神病院的患者,到改革开放才回归正常,同刘峰相伴一生。苦涩却真切现实的常态让我们唏嘘。

历史记忆在影片的讲述中向我们扑面而来。从青春的美好,到青春的绽放与血腥,再到平凡年代青春的消逝,弥漫庸庸碌碌的味道却也是生活的无奈真实。没有遮掩也没有虚饰,在最后那等待的长椅上,每一个人都可能窥见年华老去和相伴一生到底是怎样的感知。我们的芳华是留在了刘峰、何小萍相伴相随的老年生活之中,还是留在了烈士的墓前?是应该经历香气四溢的青春年华再沉静度过而不悔?影片留下的无尽思考,恰似插曲刚柔相济。

(三)影片最动人的因素是人性相别的芳华之叹

从大院文工团的生活之中,我们不仅看到隔绝于社会的美好青春,也看到各种被牵连的历史和牵扯的现实。刘峰这一被创作者极致化表现的人性善良和人心美好的形象,不啻凸显了编导所期待的善待人心的渴望。刘峰性格的历史就是一以贯之的人性的光彩,无论是日常还是战争岁月,都没有改变其善良的品性。显然,《芳华》是在彰显自己对于人间情感的态度。刘峰和何小萍后半生的相濡以沫让我们看到人间最值得珍贵的东西。郝淑雯在海口的街上对霸道联防队员的一句谴责粗话,既触动人心,又衬托出我们内心期望好人英雄不容欺辱的公正态度。关键时刻需要激浊扬清和捍卫人性,对战友的情对污浊的恨,何止是所谓的千元敲诈所能包容的,对于战友的拔刀相助才是青春芳华的另一种精神,让我们动容。“芳华”的意味不仅是世上的一种正义激情迸发,更是一种美好的更高的境界。我们之所以受到深深的震撼是源自人物期望中的美好——无论是刘峰和何小萍在小站相遇,还是旁白中十年后他们的相濡以沫,都是精神上的真正的芳华。

(四)《芳华》是对于生活流逝中美好的礼赞

整部影片弥漫着对于青春芳华的留恋,是在讲一种永恒的“芳华”。那个时代依然有人性的角逐和时代残酷的印记,看到一个十六岁的战士的伤亡,以及他对生活的眷恋的芳华将要凋谢泯灭之后,何小萍受不了巨大刺激,加之她小小年纪被屈辱生活重压,由此联想到自己的青春亦毫无光华可言,从而导致了神经错乱。但当何小萍恢复常态的晚年感受到生命余热的温暖——从刘峰给予她的慰藉,到本身经历过生命的淬炼,再到她得到刘峰抱一抱的心中热望的满足,犹如河流解冻开封,复苏了生命的爱恋,让人体会到平凡的善良的真正美好的芳华。对生命的尊重、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人性的礼赞构成了电影《芳华》动人心弦的触点。

影片让我们动容的许多重要节点都是细节的表现。比如,刘峰轻轻地告诉何小萍:我把你的身份填为革干,何小萍第一次露出笑容,善良细微却动人可爱;萧穗子得到陈灿给的两个西红柿,细细地一口一口品味的神态,何尝不是生命的美好感觉和青春芳华的爱恋和憧憬?何小萍故意大声告诉众人去送落难的刘峰和再一次给予标准的敬礼的场景更令人心中一震;在海口的街头,带着孩子的郝淑雯挺身而出,斥责蛮横无理的流氓似的联防队员时,冒出那个冯小刚代我们发出的粗野的斥责话,代表一种共同的心声:对于邪恶只能用这样的话来回敬,决不能温文尔雅,不能和强盗讲所谓的道理。好的电影就是要默默地为普通人、为生命和人性给予歌咏。

三、芳华精神的现实表达

从审美意义上看《芳华》,正能说明电影在精神层面上对观众的影响。“芳华”并不只是依附于影片叙事中的时代符号,作为一种精神上的认知,芳华还是某种期待英雄品格的方法。作为常人英雄的典型形象,刘峰就是社会中善良人性的凝聚,他的芳华浓缩着真诚的个体情感,代表着人性的舒张。刘峰不务虚名,愿意奉献,在心灵深处始终存留爱恋。在时代的流变中,绚烂繁荣的青春逐渐还原成芸芸众生的平淡,芳华也随之泛化成一种诚实善良的群体精神。

对映照现实的善良人性的赞颂,与影片对现实人生的关照息息相关。《芳华》本就是基于生活现实和记忆的真切思考。冯小刚选择了巧妙的方式来触及电影涉及的敏感现实题材。文革时的军队文工团,既有相对封闭的环境又有时代氛围,在此环境中有冷静表现的某种自由也显得合理。但在青春环境的感情中碰撞出的何小萍的压抑性格背景、干部子弟的身份遮蔽以及萧穗子父亲的解放等外界因素,仍然牵连起现实政治。就创作方法而言,《芳华》是站在历史怀旧和青春成长的情感角度来表现人生。以人的情感命运来折射现实生活,现实就有充实的思考对应,以不动声色的侧面表现,表现的内涵就含而不漏。实际上,关于成长的表现难免触及矛盾冲突,这就需要创作者克制自己的好恶去表达历史。当艺术家介入现实时就应基于生活,用自己独立思考的眼光去表现。生活错综复杂,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每个人对现实生活就产生多样性的透视,也会使创作在宏观的历史把握、微观的情感人物表现上呈现多样光彩。在压抑的年代里,文工团里身份性格各异的团员呈现出不同的生活状态,精神挣扎,以及对青春的抚慰与坚守。这其中含义,观众自会细细品味。

历史任务完成、军区文工团解体之后,团员们的境遇、身份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现实世界逼近无忧无虑的青春,最为直露的生活样貌横亘眼前。萧穗子成为作家;郝淑雯成了家庭主妇;林丁丁如愿远嫁他乡;陈灿的世界再没有了小号,成为了一名房地产商人;而刘峰和何小萍则历经浮沉安然相守。萧穗子的话注解了这种朴质人生:只有善良的人才能理解认识善良!从多彩而封闭的青春世界,跨过残酷的战场,人的日常性与生活的琐碎一同越进现实。交融于怀念青春与现实无奈的《芳华》,道出了常人世界的珍贵在于善良无伪和平淡度日。这似乎是成长的必然去向,却时常被浪漫玄想遮蔽、被残酷击垮、被“庸常”祸害,然而迟早要正面遭际。创作者以此让人感知艺术之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结  语

在祛魅的年代,任何由影片而来的艺术批评都不应该实行一元论。网络吐嘈、主流媒介以及学术研究都有其各自的作用,但这其中没有天然的鸿沟。众声喧哗也正源于创作的丰富性,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完全细致入微地包含这种丰富性。

创作批评理应从创作者和作品的叙事和情感的逻辑来评判得失,同时应从对于新时代美好生活愿望的正向角度来看待创作有多大的吻合度。所以,批评可以是学术上的理性剖析,可以是对历史事件的专门批评,也可以是对于情感或感知上的认识。一个作品能够引起批评关注,无疑是因其具有引发思考的丰富性。以情感表现和内涵索解来阐释,艺术批评或许才更接地气。

我们固然允许简单的历史和社会学批评,但美学意味的考量至关重要。它能够避免简单的超文本的套用。电影不是教科书或者小说文本,也不单是政治评判和概念定夺的对象。电影就是一种凝聚了情感观察的艺术表现。好的批评能够让观众享受和体验到审美的奥妙和奇崛,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重塑电影文化,进而体现和创造文化艺术价值,并且也引领社会风尚,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1]这也是笔者关注电影《芳华》的情感逻辑表达及其意义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李建强.论电影批评的自在性与对象性[J].东岳论丛,2017(12).

猜你喜欢
何小萍刘峰芳华
绝代芳华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百年芳华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History of World Smile Day
陌上
《泰坦尼克号(节选)》拓展阅读芳 华(节选)
——
芳华(节选)
马伊琍的芳华
电影《芳华》中刘峰和何小萍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