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广播电视还未完全适应媒体融合的竞争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媒体融合成功的最重要指标是看融合主体的内生动力活力和用户市场。目前大多数广电媒体这两个指标都呈收缩状态。数据显示,广播电视媒体的造血功能和竞争能力在减弱。具体表现在:媒体市场竞争加剧,广电媒体难以应对;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内生动力活力不足;融合项目不断实施,在各台的新媒体“烧钱不见钱”,融合发展的造血功能亟待增强。(“国家广电智库”《全国媒体融合,如何解决这两大难题?》)
广播电视有非常好的资源,内容都不用花钱买,完全有条件能办成非常好的新媒体平台。为什么办不成?根子上有机制的原因,是否允许台长有几年亏本的时间?芒果TV前几年也是亏本,但目前已经盈利。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只赚不赔,谁敢往这里面投钱?要下决心。当然,资本运作也受到很多的限制。如果能克服这个障碍,转变思维方式,广播电视融媒体发展是有前途的。(“清娱”《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传媒大学谈广电,都讲了哪些重点?》)
为实现管理运营的可持续发展,为内容赋能,一线省级卫视纷纷推进媒体管理机制的改革,从媒体的采访、编排、传播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做出调整。大量优秀的年轻导演、制片得到重用就是其中的表征之一。(“金牌舆情官”《提拔年轻力量,激活人才体系,电视台改革不只是“说说而已”》)
化变量为增量,有三个要素是关键:第一,能不能把握导向,在众声喧哗中凝聚时代前行的力量;第二,能不能掌握传播平台,建立用户最大化的连接和服务能力;第三,能不能拓展业务形态,获取用户运营的多元回报,构建匹配于自身竞争力的生态。(“广电独家”《央视网钱蔚:化变量为增量,走独特发展路》)
广播电视的垂直领域40%都剥离出去了。它们可以去哪儿?现在的那些“饿了吗”都是一些小图片,因为视频传播成本太高。5G之后成本低下来以后,视频完全可以进到各个领域。这些领域虽然在体量上占40%,但它的产业规模不止40%。(“新媒体大趋势”《CIBN互联网电视王明轩:从视频市场的大趋势看媒体融合》)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模式有三种:与其他媒体、高校和专家建立智库联盟,与中央、省、市媒体展开渠道合作,在中央、省、市媒体的帮助下承建。对于地方而言,县级融媒体中心与省级媒体合作较多,通过利用省级融媒体技术,入驻当地的云平台,探索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当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也不乏有与市级媒体合作案例:如郑州报业与16县区建县级融媒体中心。(“受众研究中心”《“最后一公里”,县级媒体融合该如何走?》)
“媒体融合最难的在于人的融合,做传统电视的人,特别是做《山东新闻联播》的人,还认为自己是‘老大’,新媒体是小儿科,而新媒体的人觉得他们这些人‘老朽、落后’,大家有点相互看不上。”吕芃说,这两部分人有个共同短板,就是新旧媒体共同需要的基本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台里正通过培训来促进人的融合和全面提升,效果虽然有,但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今后还要继续通过各种手段来提升。(“主编温静”《山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吕芃:地方媒体融合,重在实际!实用!实战!》)
“媒体建中央厨房,不能被技术公司绑架。”叶蓁蓁说,其实找一家技术公司来做也没问题,但前提是你自己要有清晰的蓝图,把业务需求明白地设计出来,在合同条款里对每个功能及互相之间的关系,作出严格的技术标准设定,最后集成众多合作伙伴的优秀成果。否则,有些功能看起来名称都对,但实际效果和内在的理念、流程是不对的。(“电视指南”《叶蓁蓁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建设:从“施工队”到“物业公司”》)
只有下大气力整合、调节近些年所累积的犬牙交错的行业利益格局,针对供需关系失衡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供给侧改革,通过建章立制等强制性制度性规范,来约束金融杠杆的疯狂投机,进一步捋顺诸多扭结的、纠缠的行业结构,才有可能真正从根本上,让影视明星的片酬回归到正常区间,让文化娱乐工业的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价值相匹配,促使我国影视行业在良性健康的轨道上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让疯狂的片酬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