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鑫 渭南师范学院
声乐通过演唱的方式表达作曲者的情感变化以及作品内涵,通过引起心灵共鸣,传达情感和渲染意境。因而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还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培养,使之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在艺术改革背景的影响下,声乐教学应将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目前教学的主要内容,促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和意境,为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
歌唱是人们进行情感宣泄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进行声乐演唱时,演唱者主要是将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给观众听,使其可以了解作者的内心变化。古今中外,很多演唱艺术家都通过情感的表达来提升自身的音乐水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说过:“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只有真正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内容,才能唱出打动观众的歌曲。为此,在声乐教学中,应将情感表达作为重点培训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声乐学习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渐加强了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力度,并将其声乐作品的演唱进行了有效融合,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情感体验。此外,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作品的内涵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1]。
传统的声乐教学中,采用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方式,通过老师对声乐作品情感的表述和传达,让学生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进而实现学习的目的,不过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学生也仅仅是了解,完全达不到共鸣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对传统声乐教学进行优化和改革,并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研究和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声音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优化学生的声乐学习效果。同时,老师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表达能力[2]。
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思想、背景以及情感体现,要想充分地演绎一段音乐作品,就需对作品的内容以及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就需要对音乐歌谱进行反复的研读。在声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歌谱研读,可以充分了解作品的结构、特征,掌握创作者的情绪,从而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乐曲。同时通过对音乐的分析,还可以明确情感定调的方向,升华作品表达的效果。
以《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曲子为例,这首歌曲由作家席慕蓉填词,乌兰托嘎谱曲。这首歌主要表达了席慕蓉第一次看到自己家乡风景时内心的情绪变化,通过词曲的融合,将草原的景象进行还原,使得这首歌红极一时,之后又由歌唱家德德玛对这首歌曲进行深入挖掘,进一步加深了歌曲情感表达的效果,渲染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
发声练习是演唱的基础,只有做好发声练习,才能将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展现出来。在声乐教学中,老师非常重视发声练习,甚至苦练发声技巧,为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如果放松了发声练习,会导致演唱过程中出现气息不稳、走音等现象,降低了作品表达的效果。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自主建立声音与旋律方面的联系,促进对学生情感表达的培养[3]。
为了深化情感表达能力培养的效果,在声乐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情感类的音乐选段,与学生一起分享其中的感情变化,或者通过一些热门话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悟力和鉴赏力,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了解作品的内涵,最终有效提高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加强其对作品的表达效果[4]。
在声乐教学中,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作品的赏析和理解,最终选择合适的方式凸显作品的内涵,优化声乐演唱的呈现效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