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丽 戴岐康 梁秋芳 周华娟
(杭州市余杭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 杭州 311100)
咳嗽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咳嗽患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1]。张融碧,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中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8年起被评为省级名中医。从医近50年,精通典籍,旁及各家,崇尚中医经典学说,笔者有幸跟随其左右学习,聆听教诲,现将其治疗咳嗽经验加以整理探讨如下。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征候之一。肺为娇脏,位处最高,又外应皮毛,外感六淫时肺脏首当其冲。表邪虽有风寒暑湿燥火,但临床以风邪、风寒、风热为多。《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该病为多发病,然其致病因素多样,病理机制复杂。《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他脏有疾累及于肺,可导致肺失宣降发为咳嗽;肺脏受邪,病传他脏可致五脏六腑病而为咳。清·徐灵胎亦说“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难愈,治或稍误,即遗害无穷。”张融碧主任医师认为,咳嗽患者,尤其对于久咳患者,肺之宣降功能失调,水津之通调输布亦随之受到影响,导致水湿停聚,聚而成痰,痰湿蕴肺,必然影响肺之宣降功能,致肺气上逆而出现咳嗽;再则由于脾运无力,不能将水谷转变为精微反化为痰,痰随脾气上输至肺,影响肺之肃降而为咳。
临床辨治咳嗽,尤为强调对痰热、肺热所致咳嗽的治疗。其症状咳嗽声重,痰色黄稠而难排出,甚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咽痛,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脉滑数。可伴有体温升高或正常。肺主皮毛,为五脏之华盖,风邪袭表,肺热被束,肺气肃降失司,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咳嗽、痰黄黏稠是本证的主要症状。张融碧主任医师针对此病机提出疏表清热宣肺,以清热化痰为主要治法。
张融碧主任医师治疗咳嗽基本方由鱼腥草、虎杖、鸭拓草、金荞麦、桔梗、百部、杏仁、连翘、枇杷叶、地骨皮、远志、款冬花、生甘草组成。方中鱼腥草、金荞麦、虎杖、鸭拓草辛凉,苦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清肺化痰;桔梗、杏仁一升一降、宣肺降气,化痰止咳亦;百部、连翘、枇杷叶、地骨皮、远志、款冬花以助清热化痰,清热利咽。肺热内盛,咳甚者,加黄芩、知母清泄肺热;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藏青果清热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天花粉、南沙参、芦根清热生津;同时出现以下兼症,亦须随症加减:咳嗽剧烈不止,咳声重浊,加重苏梗用量,再加百部、前胡来宣肺止咳;若气机不畅,升降失司,出现胸闷气短,纳呆,加枳壳以行气,佐以郁金、石菖蒲芳香开窍化痰行气;患者素有阴伤,外感寒邪,出现咽干口渴,咳嗽少痰,舌面光剥无苔或多裂纹,脉细数,方中将紫菀、冬花、百部蜜炙,再酌加知母、麦冬以养阴,但不可过量,以防“闭门留寇”;腑气不通,出现大便不爽或几日未行,加莱菔子、瓜蒌,重者加大黄后下;肺气不宣,见有微喘,加炙麻黄,与杏仁、桔梗相配,宣降相因,气机调畅;素体虚弱或咳久气虚者,或年老体弱者,稍加补益之品,冬季多用党参、白术之类,夏季以灵芝为佳。若咳吐大量痰涎,色白,加三子养亲汤化痰降气止咳。若痰中带血丝,咳时咽痛,辨证为热伤血络,可在方中加入仙鹤草、白茅根止血。外感寒邪,内有郁热,出现咽痛,声音嘶哑,痰黄,脉数,加桑白皮、黄芩、浙贝母、射干、蝉衣清透风热,止咳化痰。
患者女性,31岁,保险公司职员。2013年12月就诊。主诉:咳嗽30余天。病史:患者30 d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痰色黄粘,咽痛不舒,自服抗生素及止咳药水治疗无明显效果,病情反复,近30 d来反复咳嗽,食纳一般,夜寐可,二便尚可。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查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大小无殊。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诊断:咳嗽(痰热壅肺)。治则:清肺化痰。处方:鱼腥草30 g、虎杖15 g、鸭拓草15 g、金荞麦30 g、桔梗10 g、百部10 g、杏仁10 g、连翘15 g、枇杷叶12 g、地骨皮10 g、远志10 g、款冬花10 g、生甘草6 g、厚朴9 g。共7剂。同时嘱患者不要进食辛辣之品,忌烟酒,忌熬夜。二诊:患者欣喜而至,告知7剂药后,咳嗽、咳痰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既服7剂。
按语:患者年轻女性,保险公司职员,平素熬夜加班较久,体质较弱,复感外邪入里化热,蕴结与肺,肺失清肃,肺热被束,痰热互结,随肺气上逆,痰多色黄黏稠,咳吐不爽。患者舌苔脉皆为热像,故予清肺化痰之法,患者疗效满意。
对于咳嗽一症,张融碧主任医师认为,不论外邪或内伤,均易化热,故在止嗽诸药中以清热化痰解毒为主,协调气机作用,如是则肺嗽安。张融碧主任医师十分强调辨证论治,重审因,她说,治疗咳嗽不能见咳止咳,否则延误病情,缠绵难愈。同时要要注意辨别鼻源性咳嗽与喉源性咳嗽,分部用药,随症加减。鼻源性咳嗽[2]即鼻后滴漏引起的咳嗽。应按“鼻窒”、“鼻渊”论治,以疏风化浊通窍为法,常用苍耳子、辛夷、白芷、鹅不食草、薄荷等药宣通鼻窍。喉源性咳嗽属于“咽痒、风热喉痹、慢喉痹”范畴[3]。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慢性咽炎。治疗当以养阴清热、利咽生津为法,临床多用知母、生地、麦冬、玄参、芦根等清润之品。上述经验,验之临床,疗效确切。
[1] 吴艳华.呼吸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1-276.
[2] 林蔚达.鼻源性咳嗽的诊治经验[J].四川中医,2001,19(5):8.
[3] 刘敏,柏正平.柏正平教授治疗咳嗽经验总结[J].中医药导报,2012,18(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