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扬翔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郭祥一场,广西贵港 537100)
猪丹毒,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炎热多雨的季节发病较多[1]。与此同时,一些畜牧兽医对这种疾病没有足够的了解,极有可能出现误判,造成疾病的大规模暴发[2]。为此必须全面掌握猪丹毒的诊断与治疗措施,降低该病在猪场大规模的暴发,降低其发病率,提高猪场经济效益。
2018年1月8日上午,贵港市覃塘区某规模化猪场兽医进行日常巡栏时发现一头6月龄,体重95~100kg的后备母猪采食量下降,卧于舍内潮湿处,用手触摸其皮肤温度较热,使用温度计测量该病猪体温为40.5℃,处于发高烧状态,对该患病猪检查时,发现该病猪腹部、背部、肩、臀部皮肤等出现了不规则的圆形、方形红色斑疹,该疹块出现几十个大小不一,直径0.5cm~数cm不等,使用手指用力按压疹块时会褪色,兽医随即确诊为猪丹毒亚急性型。此型经过较轻,以皮肤出现疹块为特征,俗称打火印。病初食欲减少,饮欲增加,便秘,精神不振,体温很少超过42℃[3]。随即将该患病猪赶至隔离舍隔离治疗。
使用阿莫西林按病猪每kg体重用量3万~5万单位+氨基比林5~10ml配伍,采取肌肉注射,每天用药2次连用5天,同时其饮水内混入5g电解质多种维生素每天2次,以提高病猪的抵抗力,有助加快病猪的恢复。
该患病猪,经兽医使用青霉素配伍氨基比林治疗后第2d上午7时开始退烧,并且逐渐恢复食欲,当日下午食欲恢复正常,第三天上午该病猪,皮肤红色疹块开始变淡,有消退迹象,第5d开始停药,第6d红色疹块开始消退,第8d后疹块开始结并痂脱落,第12d该病猪身上出现的红色不规则疹块全部消失,该猪丹毒亚急性型患病猪完全转为康复,经后续隔离观察21d后无任何异样发生。
调查当地猪丹毒流行发病的现状,制定出符合预防当地猪丹毒流行现状的免疫程序。
定期抽检测猪群,对阳性猪隔离饲养,有条件的则淘汰净化,不在发生猪丹毒的疫区引种。
后备母猪最适宜的温度为17℃~20℃,湿度为50℃~65℃,舒适的温度可以增加猪的采食量,增强抵抗力。
定期清洗猪舍饲料的料槽,及时清理刮走发霉变质的饲料,猪群若长期摄入发霉变质的饲料,如长期摄入黄曲霉素污染的饲料,易引起食物中毒、抵抗力下降、繁殖机能下降,增加各种疾病入侵猪群的风险。猪舍坚持每天清粪两次,降低舍内的污物和潮湿程度,潮湿的环境可促使各种病原菌加速繁殖。
密度过大猪群容易发生疾病如疥螨病、猪丹毒等,还影响猪群的采食量,易出现抢食,降低饲料的报酬,目前许多集约化猪场采用定位栏,实行1猪1栏的效果较好。若无定位栏的条件,使用大栏装猪时,应注意其密度要适中,体重50~70kg的放置12头/栏,80~100kg的放置10头/栏,大于100kg以上的放置8头/栏,降低饲养密度,每头猪至少要拥0.85~1m2的空间。
冬季坚持每2周使用15%~20%的石灰水,泼洒全场消毒,夏季每月一次,对于发生猪丹毒的栋/栏配比1:400卫可消毒液,使用喷枪带猪喷雾消毒。
对该病,病死的患猪,应将其放入无害化处理池,并放入石灰消毒,对发生该病的病猪排出的粪便堆积发酵,注射后的针头和废物统一收集无害化处理,降低病原传播的概率。
对运输或大规模合栏转群后的猪只,每天两次,每次在饲料内加入抗应激药物,如多种维生素,猪群换料时应经过有序的过度,避免一次性换完饲喂的饲料类型,冬季和夏季防寒保暖,降低高温和低温对猪群的侵袭。
实践证明,使用青霉素配伍氨基比林,对患病猪肌肉注射,同时其饮水内加入电解质多种维生素对治疗该病有很好的治愈效果。平时针对该病应预防为主,不在疫区引种,严格检疫,发生猪丹毒,应及时隔离措施,该病一般可治愈,积极使用阿莫西林、头孢、链霉素等敏感药物治疗,对于无治疗价值的患病猪及时淘汰。发病后及时消毒病猪所在的栋/栏,走道等,一般消毒药即很快将猪丹毒病原杀灭,如卫可、3%来苏等,可减少暴发传染的概率,同时还要全面掌握猪丹毒的发病特征,还要与猪瘟、猪链球菌病等相似疾病相区别。
[1]刘丙兴,王刚.浅谈猪丹毒病的检疫要点及防控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4,(1):35.
[2]杨明洪.猪丹毒的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8):197.
[3]范方胜.猪丹毒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