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智青松多镇兽医站,青海果洛 814499)
布鲁氏菌病在青海的果洛地区是极为常见的,不仅仅会影响到畜禽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也严重威胁着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做好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工作尤为关键。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关于“青海果洛地区牦牛藏羊布鲁氏菌病监测”的研究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家畜的布鲁氏菌病来说,致病的原因就是布鲁氏菌,可以说起本质就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是广泛分布的,在症状的表现方面,主要就是在生殖器官和胎膜等方面,有发炎症状,流产甚至是不育等,同时也会有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在主要的宿主方面,猪和牛羊等都是非常主要的,病菌的传播则主要是通过流产的胎儿、胎衣以及羊水和子宫、引导的分泌物等排出体外,进而对其他的家畜造成感染,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在青海的果洛地区,牦牛藏羊的养殖数量是不断增加的,在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控制区”的标准,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种疫病在当地的感染率,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关于牦牛和藏羊布鲁氏菌病的监测工作。
在实验的材料和实验方法方面,对牦牛和藏羊进行颈部静脉的采血,通过分离获取血清,将其放置在4℃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保存,留以待检。
另外,关于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反应中用到的抗原和阳性血清以及阴性血清中都是由某公司的药械厂所生产的。
在检测的方法方面,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反应的试验规程进行操作和判定。
在实验的结果方面,从2012年到2014年,被检测的牦牛数量是1800头,检测呈现阳性的是25头,阳性率是1.4%;在2013年,被检测牦牛的数量是3300头,呈现阳性的是3头,阳性率是0.09%;在2014年,被检测牦牛的数量是3400头,呈现阳性的是6头,阳性率是0.18%;被检测的藏羊数量是4500头,检测呈现阳性的是24头,阳性率是0.53%;在2013年,被检测藏羊的数量是8600头,呈现阳性的是6头,阳性率是0.07%;在2014年,被检测藏羊的数量是8800头,呈现阳性的是10头,阳性率是0.11%。
通过调查发现,布鲁氏菌病的确能够对畜禽产生极为严重的危害,在防治之前,该地区布鲁氏菌病的平均患病率是23%,而通过检疫和诊断、免疫等综合性的防控,阳性率呈现出了显著的下降,分别下降了0.18%和0.39%,在母牛的流产率方面,通过防治,效果也是极为显著的,流产率下降了17%左右,藏羊的流产率下降幅度虽然没有牦牛那么显著,但是下降的幅度也达到了3%左右。
此外,从果洛州的疾病防控中心提供的相关资料来看,当地布鲁氏菌病感染率呈现出了显著的下降趋势,患病率也有所下降。
虽然在近几年以来,果洛州在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牦牛和藏羊在该地区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率仍然是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无论是肉制品,还是奶制品等都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果洛州是一个纯牧业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牲畜的流动范围还是比较大的,交易也是比较频繁的,这样就会大大增加了病畜和相关染疫产品的流入机会,这样防治工作的难度也就大大增加了。为此,针对这样严峻的现实,笔者建议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就是进一步做好检疫与监测,尤其是对于引进畜禽的检疫,更是要把好关,严把关;其次就是一旦发现了病畜,务必要做好处理,不仅仅要坚决予以淘汰,而且要切实做好无害化的处理,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消除传染源,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最终实现净化的目的;第三就是要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普及畜禽养殖的科学知识,强化牧民科学养殖的理念,尽量缩短饲养的周期,从而减少疫病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对于布鲁氏菌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种疫病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潜伏期是比较长的,传染性也是比较强的,因此一定要尽快落实好检疫申报制度,切实做好对牦牛藏羊及其相关产品的检疫和监管工作,切实做好临床的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防止布鲁氏菌病的进一步蔓延。为了有效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最好是对传染源和传播的途径施加有效控制,坚决秉承“检疫检测、扑杀净化、消毒灭源”的基本原则,最终实现这种疫病的净化。总的来说,布鲁氏菌病的净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并非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为此,一定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切实做好相关工作,尤其是对于从外地调入的畜禽,一定要做好监测工作,为打赢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攻坚战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1]师志海,王文佳,兰亚莉.布氏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15):44-46.
[2]樊三忠,刘金彪,陈冬毅,等.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与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奶牛布鲁菌病的比较[J].中国动物检疫,2009,26(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