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动物陶瓷雕塑艺术风格的成因

2018-01-24 06:03夏金凤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艺术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雕塑动物

□夏金凤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汉代动物陶瓷雕塑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艺术特征表现为精巧、雄浑、简朴、神韵等,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封建制度社会、浩瀚磅礴的汉代文化衍生的产物。汉代动物陶瓷雕塑的产生是艺术家于现实主义土壤之上反映的社会生活,追求简朴、淳厚而又充满精神活力的文化艺术,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多重因素。

一、艺术风格成因

陶塑动物在汉代的流行有多种原因。首先是有其自然属性的原因,其次还包含两个因素:第一,两汉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时期,原来存有的礼制体系逐渐在消亡,墓葬制度当时包含在这种体系中,也在随之而改变,由厚葬改为倡导薄葬。大量的陶塑动物模型逐步取代现实中的实物,成为汉墓中殉葬的主要元素;第二,陶俑的出现,迎合了汉代当时社会的文化遗俗。在墓葬的各种仿生陶器中,都呈现出充斥现实,这种墓葬不仅满足了墓主人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也没有违背当时薄葬习俗的要求。所以,动物类陶塑作为仿生陶器,成为墓葬中重要元素,是不容忽视的。

汉代动物陶塑风格的形成也像其他艺术形成时一样,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和其他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汉代动物陶塑的艺术风格除了作品本身所流露出的艺术价值之外,更多的是体现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艺术的共性和精神。所以,汉代动物陶塑艺术风格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的社会因素,二是深厚的思想根源,三是风行的美学思潮。由于这三点成因,我们需要进一步对汉代动物陶塑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刻探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汉代雕塑艺术的精神内在与艺术魅力,感受汉代动物陶塑的价值所在,它不仅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还自出现后的几百年里一直影响着后世的艺术风貌。

二、自身的社会因素

我国汉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社会混乱割据,北镇匈奴,南平两粤,西有新疆全土,东至海暨朝鲜,统一了中国东部,相继融合了各个民族,形成了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代处在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时期,由原来的宗族结构向家族、家庭结构转变,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原有的礼制体系也在消亡,主要表现在墓葬制度发生改变。西汉初期,社会正凋敝,经济处在复苏时期,统治者为此推行薄葬少事的政策来安抚民生,改厚葬为薄葬,这对制作陶俑产生了强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文物考古资料,汉代墓葬中随葬金银器等金属品大大减少了,陶制动物则在这个时候大量增加,各如汉阳帝陵就有诸多随葬陶塑动物墓群。

考古学家勘探发现河南南阳地区的汉代墓葬遗址较多,同时有大量的制陶、作坊、窑厂等手工业作坊的遗址,如西汉陶窑有7座,东汉陶窑油8座,均由窑道、火膛、窑床、烟囱四个部分组成[1]。这说明汉代制陶工业的盛行,陶塑制品业就相对较多。官方窑厂的规模较民窑规范的场面积更大,并且所有陶制品都有相对的进出口场地,所有陶制品包括附属的人物俑、动物俑的实用器皿等也作为商品走入商业市场,说明汉代制陶业已进入商业化的操作流程。另外,汉代旧时提倡的厚葬制度也是促成汉代陶塑工艺繁荣的重要因素。“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①当时厚葬泛滥,原因是统治者对财产的占有欲,使得东汉时期出现了“东园匠令丞”,这是以负责明器制造的官方机构,奢侈极致,一方面造成了社会财富极大的浪费,可另一方面又推动了汉代陶塑工艺的发展。

三、深厚的思想根源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汉代的动物陶塑追求返璞归真,迎合了当时文化艺术的内在美、原始美、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任何艺术皆是人类思想的升华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汉代雕塑艺术蕴含中国古代哲学的审美观,汉代雕塑风格的形成绝大部分是受汉代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思想哲学崇尚自然力量的审美,表现为雄浑、淳厚、飘逸、古朴、天真、稚拙等风格。不光是雕塑具有这样的风格特征,中国画也是如此。例如,汉文帝陵墓雕塑陶俑和龙门奉先寺佛教造像都是道家哲学的典型。蕴寓帝王的精神气度,所造物象风格上必然推崇高尚、庄严、肃穆和典雅,龙门奉先寺造像就是此类风格。汉代雕塑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道家艺术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另外,又由于汉代厚葬风气盛行及统治阶级的推崇,导致了民间信仰的另一种思潮的发展与繁荣,那就是儒家哲学精神。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奇异的思想,这些思想与中国艺术产生融合,形成类别,这就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引导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2]。

西汉初年,统治者为缓和阶级矛盾和治国需要,独尊儒家思想,在政治、经济、律法、礼教、艺术等皆受到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儒家哲学是道德哲学,是以生命和品格融为一体的意境。把儒家审美观念迎合到雕塑艺术,给予情感的对象,塑造物象的品格,把外在客观事物看作是道德的象征,赋予物象精神特质,使其自然成为生命化、人格化、道德化的艺术品,把人的个性情感和人格力量在对自然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中体现出来。

汉代为什么会倡导黄老道家思想?究其思想根源,是因为要遵循道家根本,以清静、以道生法的原则而提出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政治主张[3]。道法自然,就是因循事物本性,挣脱世俗名利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道法自然之下,呈现出一种涤除玄览、恬淡自在、心性自由、与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黄老思想在汉代广泛传播,儒家这种“事死如事生”观念让人们所受到的影响非常大。汉人认为死后即会升天,所以他们要讲究死后推行厚葬制和“举孝廉”制便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现象使得汉代陶塑动物俑一度盛行,这与汉代的丧葬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统治者死后选择的墓园、墓室、随葬品及葬礼的格局都远远超越了前代,墓室内的布置营造非常讲究,有耐人寻味的画像石、精美的壁画,随葬的人物陶俑、动物陶俑、青铜雕塑、木雕等都是那么生动有趣,其工艺制造令人赞叹叫绝[4]。

诚然,黄老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汉代雕塑自然拙朴、活泼灵动的审美风格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四、风行的美学思潮

汉代初年,雕塑艺术承袭秦代风格并有所发展,楚风文化影响了汉代诸多艺术,如在审美上、思潮上、文化艺术上都有深刻触动,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生活的真实性反映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从各大陵墓出土的动物陶塑中可以看到,家禽类的动物俑,鸡鸭成群,神态昂然,呈现浓厚的生活气息[5]。汉代一些陶器皿上的雕塑纹样也一样具有楚风的特点,鸭鸟飞舞,灵动欢畅。这很明显是受到楚风浪漫飘逸的影响,使汉代动物陶塑作品呈现出轻松自由,飞扬传神的艺术风格特点,它们风格的形式和汉代美学思潮盛行有很大关系。

古代思想家说:“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求丑则不得丑,求不丑则有丑矣。不求美又不求丑,则无美无丑矣,是谓玄同。”人在审美创造活动中,最好不要把美的追求看成一个外在于人的功利目的,而要进入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境界,涤净求美遮丑的先人之见,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处于自由发挥的状态,“不为物先倡,事来而制,物至而应”②,顺其自然而水到渠成。这种美学思潮,使正处在上升时期的汉代统治阶级得以提倡,突出地表现了他们占有和支配主义思想以及强大的内心和力量,包括这时期的陶瓷雕塑在内的整个汉代艺术,都注目于广阔的大自然,所以不管是从历史上还是现实的奇异怪相,都成为汉代艺术家们所得以表达的存在方式[6]。

在雕塑艺术创造上,汉代美学家蔑视“雕纤之文”而推崇朴实无华、博大、崇高之美:“画者,谨毛而失貌。”就是指作画不能只看到细节和勾画轮廓,不抓住对象的本质,要是这样的话,便会使画面的失去整体感觉,失去作品的内在精神,这是对客观生活的审美评价。汉代陶瓷雕塑艺术正因为这样的美学审美影响下处处呈现淳厚质朴、神韵灵动的根本原因[7]。

汉代动物雕塑的造型语言在承袭楚风和所处时代盛行的美学思潮的同时,必然对它自身的艺术风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8]。汉朝统一的思想文化领域,在其统治的几百年里以其风格对外在吸收、变更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的汉文化。并且,汉文化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后,形成了汉代雕塑所特有的代表性和说服力,从霍去病墓石雕、两汉出土的陶塑动物俑中仍延续了历史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无论是动物陶塑还是石雕群,它们始终代表着汉代雕塑的历史成就,形成了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史[9]。

注释:

①出自《汉书·贡禹传》。

②出自《淮南子·诠言》。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雕塑动物
巨型雕塑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我的破烂雕塑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写实雕塑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