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彤 万诗芸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在远古的蛮荒时代,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作为祭祀的主要器具,并在狩猎战争的活动中都被加以广泛的使用。起初先民们敲击石器给予舞蹈助兴,如在《尚书·益稷》描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进入陶器时代,人们运用陶土烧制了“土鼓”这也是鼓得最初形态,依据《礼记·名堂位》中:“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的记载,也揭示了先民们在乐舞活动中已使用蒉桴来击打陶制的土鼓。再者依据晋《后汉纪·和帝纪上》记载:“古者民人湻朴,制礼至简,污樽抔饮,可以尽欢於君亲;蕢桴土鼓,可以致敬於鬼神。”我们可以看出,古人以敲击土鼓来敬之于鬼神,揭示出了此时的土鼓已具有祭祀的功能。
进入周代时期,人类生产力的提升,土鼓发展成为了用原木做成鼓腔,再蒙上兽皮制成皮鼓,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定了“鼓人”的官职,建立了一套鼓乐制度,使得鼓乐在国家祭祀和礼仪乐舞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周王朝为巩固政权,制礼作乐,确立了一整套典章、礼仪、规矩、制度使得乐舞的发展得以规范。蜡祭,是周代每年于十二月祭祀与农事相关的诸神礼仪,是初民们在丰收后祭神谢恩的祭祀活动,在《周礼》中记载:“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蜡祭,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可以见得在祈求丰年和年终举行蜡祭仪式时,人们会敲击土鼓来来取悦神灵,以息万物。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事物的生产和先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而蜡祭主祭四方农神,因此蜡祭是我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祭祀仪式。此外,鼓在我国的五礼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伴奏之乐,源于《周礼》中记载:“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说明鼓在的广泛运用,在祭礼、军礼、劳作中都有更加规范的运用,例如其中六鼓就分别指:“雷鼓—鼓神祀、灵鼓—鼓社祭、路鼓—鼓鬼飨、鼖鼓—鼓军事、鼛鼓—鼓役事、晋鼓—鼓金奏”。这些鼓的规范运用在当今的民间舞中仍旧留有遗意,比如在山东的“鼓子秧歌”中,每当表演前要去土地庙前进行鼓舞表演以祭社,并沿途撒上小米、纸钱等供物,这一风俗就留有“鼓祭社”“鼓鬼飨”的古风遗俗。
除以上的蜡祭,傩祭中的傩舞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的遗存,这是一种以驱鬼除疫为目的的祭祀仪式。在商代的驱鬼除疫活动中已具有固定程式,至周代将其主持着称为“方相氏”,《周礼》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自周代以后傩祭的仪式一直沿用于宫廷之中,在春秋时期的《论语·乡党》中记:“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此时的傩祭通常依据人数、规模等不同范围在每年春、秋、冬三季举办级别不等的傩祭仪式。如:全城参与举办的“国傩”、宫廷室内举办的“天子傩”、民间举办的“乡人傩”等。在傩祭中跳的部分称之为“傩舞”,其主要伴奏来源包括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其中鼓是作为主要伴奏而存在的,可以说鼓在傩舞的仪式过程中以前奏、伴奏、尾奏形式得以呈现,已达到烘托气氛、控制整体节奏、配合完成各种舞蹈动作的转换,根据轻、重、缓、急的多变效果来传达情节信息及情感氛围。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除以上所举例的古代祭祀舞蹈仪式,在其它少数民族的祭祀舞蹈中鼓也是具有崇高寓意和价值作用的。在我国属于阿尔泰语系下的蒙古族、达翰尔族,满通古斯语族的鄂伦春族、满族、锡伯族等信奉的萨满祭祀中有“抓鼓”、“太平鼓”等鼓舞,前者为圆型,后面用环形的绷线系成;后者为半弧形的鼓面,下有一根鼓炳以便拿取。在萨满祭祀舞蹈中,通过“萨满”这一神职来进行天地人神之间的沟通,这一祭祀仪式也可称之为“跳神”,由于民族差异,尽管这些民族所信奉的萨满仪式大同小异,但在细节习俗方面却还是有所区别。有关满族的萨满祭祀仪式在《鸡林旧闻录》中记载:“萨玛教为东夷一种宗教,在昔满洲人亦迷信之。凡人患病,辄延巫,觋至家,左执鼓以铁丝贯钱数十横系鼓之两耳,肋肩蹈足而行,援桴鼓之......”,依据古文记载可见,满洲人患病时会请巫者于家中,进行跳神,利用鼓声和舞蹈的表现形式,举行与神沟通,祭祀神灵、祖先和祈福治病的仪式活动。萨满认为鼓象征着坐骑,可以承之飞升于天的坐骑,鼓声予以出神的萨满召回的作用,那咚咚的鼓声是萨满回往的牵引,其鼓点非常丰富具有3点、4点、5点、7点等诸多鼓点,其配合腰铃加以颂唱,锣鼓通天,铃鼓刷刷作响,依据不同的祭祀场合配合不同的鼓点节奏,营造出欢快的气氛,但更多的是端庄肃穆的神秘氛围,具有一种威严神圣的气魄。
此外,我国的鼓乐器在青铜器时代,创造出了铜鼓和铜鼓舞。铜鼓,在古代具有多种用途,它既是乐器、礼器,也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依据出土文物的观察,大多铜鼓周边铸有蟾蜍、翔鹭、云纹、羽人舞蹈等图腾装饰,中心部分铸有太阳造型的纹路,由此可反映出我国祖先们早期图腾崇拜。在我国壮、苗、瑶、布依等民族中现在仍然留有铜鼓舞的遗存,一般都配合着芦笙、大鼓等乐器进行伴奏,其舞蹈跳法与风格都各有千秋,别具一格,他们以不同的层面继承着古代铜鼓舞的祭祀功能与民间习俗。
南有铜鼓,北有皮鼓①,我国从原始的土鼓、木鼓、铜鼓到皮鼓,再到当下各式各样的现代鼓,每一种鼓都具有自身的独特韵味,材料形状不同,其击打出的声音也有着极大的区别,因此每种鼓类所运用的场面也各不相同。例如:土鼓、陶鼓相比木鼓、玉鼓、皮鼓等声音较为低闷,不及其它材质的鼓声清脆,通常运用于较为庄重的祭祀仪式和战争祭典场面之中;而皮鼓、玉鼓等较为清脆的鼓乐常运用于民间喜庆丰收的祭祀、宫中册封庆典等乐舞之中。再者依据鼓的形状不同,持鼓方式和击打力度也有所不同,常见有圆鼓,大鼓,小鼓,扁鼓、腰鼓、胸鼓等;其名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也有着不同的称呼,例如:太平鼓,堂鼓,花盆鼓,排鼓、套鼓,八角鼓,花鼓、腰鼓、抓鼓等。
虽然鼓的称为和使用形式不同,但其在祭祀舞蹈中的精神内涵却有着相似的意味象征,笔者将其简易总结为以下几点:1、祭祀中鼓声如雷声般震耳,雄厚的音色传递着人间的信息,象征人与神之间精神沟通的法器;2、利用鼓点节奏渲染祭祀空间,烘托着祭祀场景的情景氛围;3、在战争祭祀仪式中,那庄重的音色凝聚着人心,指挥着战士,鼓舞激励着人们的精神,并具有规范军心秩序的作用;4、在喜庆丰收和再现狩猎的祭祀舞蹈中,那欢快的、声势浩大的鼓声再现着人们劳动的场景和狩猎时激战的情景,增强了族人的凝聚力和自豪感;5、在驱鬼除疫的祭祀舞蹈中,人们将鼓作为驱除鬼怪病疫的法器,在隆隆的鼓声中迎神驱鬼。笔者依据以上不同类别的祭祀舞蹈对其进行简易总结,“鼓”作为传统的击打乐器之一,在祭祀仪式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音色和节奏特点是其它乐器无法代替的,鼓从最初在祭祀舞蹈中作为伴奏乐器到现今民间流传的鼓舞融合,都传承体现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鼓之舞之的民俗积淀着我国“鼓乐、鼓舞”的历史文化。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还应当加强对其的关注,利用好鼓文化,发扬中国传统艺术,创造出新时代下优秀的鼓文化艺术作品,弘扬鼓文化民俗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注释:
① 贺尤佳,贺平.中国鼓的民族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解读—以陕西省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07: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