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洋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天津 301830)
音乐内心听觉指的是在音乐的活动中,演唱者在内心对音乐的音高、节奏、和声、风格以及旋律等方面的思维活动和想象。在音乐活动中,内心听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灵感出现时,会感觉到内心的澎湃,同时旋律也会在脑海中萦绕。同时指挥家在指挥的过程中,在面对整个交响总谱时,会先在内心中呈现出整个乐队的演奏,仿佛已经置身于恢弘的音乐气息中,在还没有开始指挥前,在内心已经为之动容。所以内心的听觉是不需要依赖于音响的,是在无声中实现的一种演奏和演唱方式,对音乐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内心听觉指的是在音乐活动中,不会因为外界的音乐形象而影响到意识里的一些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音乐形象。内心听觉不会受到外在声音的影响,同时也不需要利用听觉感官对音乐的声音进行感知,而是只通过意识中的想象感悟音乐声音的形象。所以也可以说内心听觉指的是不借助于现实声音印象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听觉想象方式。
内心听觉指的是在音乐活动中,将一些熟悉的和将要应用的音乐现象,通过从记忆中的提取和回忆,实现在内心的演奏,这也是不依靠乐谱进行演唱和演奏的基础,是进行听觉分析的必要条件。在背谱进行演奏和演唱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内心的听觉对乐曲的旋律进行回忆和分析,进而激发听觉的表象,同时通过听觉表象的引导实现外在的演奏和演唱[1]。在听觉分析和声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内心听觉感知和弦中的音高以及不同的声部等,进而不需要和声音响的重复,对音高以及声音色彩的表象以及和弦的性质等进行辨别和概括。
在陌生乐谱的阅读中,通过视觉可以引起其他直觉的运动,内心听觉能够实现直觉本身的转化,比如将对乐谱的视觉感受转化为对乐谱的听觉感受,或者把乐谱的体验转化为一种听觉的记忆等,可以在看乐谱的过程中能够听出音乐的演奏。在读谱想象音响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通过对乐谱的默读想象出能够表达出音乐形象的音乐现象;第二,在演奏音符的过程中,不会受到现实中声音的干扰,凭借乐谱在头脑中形成接下来的声音片段。这些新的、不熟悉的意识中的音乐现象,是通过在记忆中不断的积累和创造性加工而形成的一种熟悉的音乐变体[2]。这种内心音乐的产生是通过对记忆中音乐现象的理解以及形象的概括等,而在具体的应用中还取决于个人的音乐经验和音乐感知态度。
在音乐活动内心听觉的培养中,需要加强对音阶、音级等方面的训练,并熟练掌握这些方面的操作,将其作为视谱以及构唱音程中的重要工具。可以先弹一个音符,然后由学生进行构唱,并利用钢琴对学生的构唱进行标高。如果学生唱对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记忆,如果唱的不准确则需要及时进行纠正。此外对于一些跳跃比较大的音程来说,可以通过搭桥的方式进行练习,然后再逐渐拆除这些桥墩的作用,进而准确的演唱出曲谱中的标音。通过这些训练提升学生的音高分析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音高,即使是多声部的合唱,也不会受到干扰。
在音乐节拍的训练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节拍器实现节拍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先用中等速度进行练习,然后再采用快速和慢速的练习方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节奏,教师可以利用钟表的秒针进行节拍训练,每一秒打一个拍子。在逐渐熟练后,再自行练习。通过坚持这种练习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稳住节拍,在节拍练习稳定后再开展节奏训练,包括节拍的速度等。虽然音乐节奏的形态具有多样性,但是只要能够掌握基本和常用的节奏,其他的更复杂的节奏训练中也会更容易。在节奏的练习过程中,需要认识不同的节奏类型,并掌握好节奏时值比例关系,在听到一个节奏时就可写出相应的节奏类型,在单个节奏训练完成后,再将这些单个的节奏类型进行多种拍子的整合,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节奏的变化[3]。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人的训练,通过灵活的组合和训练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在内心听觉的训练中还需要注重对音乐听觉意象的提升,并加强学生对乐谱记忆力的训练。正如世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他在指挥的过程中是不看总谱的,而是闭着眼睛进行指挥,通过对主要曲调的视唱背记,用内心听觉感悟乐队的演奏,所以良好的音乐记忆还需要通过内心听觉进行感受。而这种音乐记忆也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经验的升华而得到的。
在提升学生的音乐记忆力方面,首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听觉注意力训练,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听觉器官,对乐谱进行记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可以选择一个乐曲片段,先进行视唱,然后再采用不同的音符进行延长,逐渐引导学生将乐曲的风格、情绪等逐渐的加入到乐曲的演唱中,使学生可以进行背奏训练。在背奏训练过程中并不是对曲谱的背诵,而是需要结合音乐作品的思想,提升内心听觉的音乐性以及对音乐整体思想的把握。
内心听觉能力的训练还需要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提升自身的音乐文化修养以及生活体验,扩大学生想象力的深度和广度。为了有效的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还需要鼓励学生加强自身生活的积累,注重观察生活画面以及不同人的情感,善于捕捉最能触动人心的生活场景。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文学等艺术方面的接触,实现学生想象力的丰富,这也是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方式。想象是内心听觉的重要组成因素,所以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对自身生活以及想象的丰富,并将其创造性的应用到音乐的感知中。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音乐的表现方式,激发自身的想象力,比如将手风琴抖风箱的音响想象成一片颤抖的树叶,随着风向不断的起伏和飞舞。通过这种音响的想象方式,唤起人们对生活以及大自然意境的联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内心听觉能力训练中,还需要注重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而学生音乐感知能力获取的关键是多听音乐,所以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扩大音乐的聆听范围。学生聆听的音乐越多,在头脑中存储的音乐也会越多。不同作家的曲风、曲式等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感知网络,如果学生再一次听到一段音乐时,由于大量的类似音乐的积累,会使学生更容易对音乐做出相应的反应。通过多种音乐风格和类型的聆听,有利于提升学生更好的音乐鉴别和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不同风格音乐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内心听觉能力是音乐学习和音乐活动的基本能力,内心听觉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敏锐的听觉能力,同时以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基础,合理、准确的感知音乐作品的风格和内涵,进而提升音乐学者的能力和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引导学生利用音乐听觉感知音响,体验情感,提升其理解和认识能力,并学会融会贯通,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和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