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课堂改革的新探索*

2018-01-24 01:51:38张芳芳
黄河之声 2018年12期
关键词:轮值民族民间民族音乐

张芳芳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普通师范类高校的民族音乐课堂,应当努力呈现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连接关系,一头是我们民族悠远历史文化传统、独特的音乐审美体验,另一头是现代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及价值判断,这之间的贯通与融会,催生的是学生在全球文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自省。

师范课堂着力的是文化传承,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本民族民间音乐之后,要真正自信地参与当今世界其他民族音乐的交流对话,就需要站在已经明确自身音乐形态的传统、特色、竞争力、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然后才能更卓有成效地引领时代风貌进行生发、创新。

一、以现实案例,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联接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保护和发展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很多珍贵的录影录音资料和创新作品,笔者希望把这些学术研究成果结合当下热点带入教学中。结合社会重点关切来展开课堂教学,学生们学习有了现实对照,有了价值依托,就会自然涌出许多疑问,随之而来的共同分析、解答过程,将他们领入了新的视野。我们在这方面的课题分析案例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1、民族民间音乐社会文化团体的实践探索。民族民间音乐的探索不仅表现在学院及研究所的历史分析和理论研究领域,相关团体的社会实践也非常引人注。比如,在云南少数民族区域“活性传承”理念的实践就曾引起了社会媒体的高度关注。这种在理念和现实之间不断沟通、消解、融合的系统性工程,因为新近发生,且保存了参与人员的大量细节文字及音像记录,很容易使得学生们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意义更重大的是,学生由此对民族民间音乐相关知识的认知方式产生转变,开始从点的把握转向系统思维建构。

2、主流媒体中有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节目的创新案例。这是个媒体主导话题的时代,年轻的学生对于参与媒体主流话题的热情高,而通过实践来看,对媒体举办的高品质音乐节目进行课堂探讨,于学生开阔学习、研究视野非常有帮助,比如央视的《中国民歌大会》、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深受学生喜爱,节目中出现了大量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改编、应用案例,适时地在课堂引入这些案例讨论,激发学生强烈参与热情的同时,也使得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时代美感及蓬勃的生命力。

3、该领域探索已取得国际公认声誉的标杆经验和成果。我国台湾地区对于当地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创新工作也非常有研究价值,比如,“云门”音乐及舞蹈的创作活动取得的成果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且他们在构建适应当下生活方式的内容生发机制以及经营模式方面的经验非常珍贵。

鲜活的时代经验极大激活了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活跃度,尽量保证课堂视野的开阔性,是应对新时代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基本要素,也是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注入时代活水的必然要求,另外,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话题讨论的性效,笔者在课堂上树立了讨论问题的两个基本立足点:

1、立足民族民间音乐在全球化语境中对话能力的实际。在课堂中,特别强调研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并非要与欧美等西方音乐体系对立起来,破除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观念束缚,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只有具备了环球视野,才能更加看清我们音乐文化的特质,才能明白我们民族音乐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特质、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2、立足市场及社会需求的实际。加深本土音乐文化与人们现实生活之间的血肉联系,这样的观念倡导如何落到传承的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通道入手: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当下的主要市场空间探讨;通过大众媒体重点关注元素的分析;通过参与地方剧院以及社区活动。其中效果特别突出的是参与社区活动实践,与本土地域融合在一起后,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展现得特别突出,师生的感触特别深。

二、以话题为引导,铺展相关知识架构

话题不同于问题,“问题”目的在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审定,“话题”的目的则在于聚合学生的现实关注、生发新的思想。鲜活的话题,是建立大学课堂有效讨论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话题设置、话题引导、话题管控是传播科学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借鉴该门学科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对于激活课堂思考气氛是非常有效的,且以民歌《茉莉花》课堂案例分析为例:

在课前,笔者准备了如下几个讨论话题。

● 为什么在国家很多对外沟通的重要场合会使用这首音乐?

● 《茉莉花》被一些人誉为中国第二国歌,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二者是否有什么共同特征?

● 民歌的收集、整理、改编,你认为在当下环境里是否依然有价值?

● 你认为民歌产生的土壤有哪些?专业创作是否能彻底取代“原生态”创作?

● 地理及文化上的割裂曾经造就了五彩斑斓风格各异的民歌,那么信息全球化时代会否革了民间音乐的命?

● 歌手谭维维在舞台上呈现的摇滚版《华阴老腔》对传统民间音乐而言是“续命”还是“革命”?……

从上述话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思路延展的逻辑线:从为什么一些曲子会被选作一个族群代表音乐的思考,过度到其音乐特质的分析;从中外类似作品的比较分析,理出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核和审美特质。

上述问题的设计,都紧密关联三个关键词:现实联系、历史感、开放度。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但都有延展性,学生初始时或深或浅的回答,都能依托现实应用延展铺陈开来。话题的探讨过程,也充分尊重学生思考主体地位,崇尚个性展现,把个体的创新实践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观察,以此来激活较为深度的美感体验以及创新思维。

三、问题导向,强调细节针对和宏观把控

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差异,个性喜好有差异,知识面有差异,敏感度有差异,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尊重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简化理解为“对标-压模-成型”,知识传承不同于工业流水线,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因势利导铸就鲜明的团队性格,促成一个协作程度高的团队成型,同样具备现实意义,从根本上而言,更是尊重现代艺术精神的一种体现。

具体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将班级成员以6-8人编为一组(注意相同专业错开,尽量保证每组都有成员会乐器伴奏,方便活动展开),成为分为若干组,每次课程都以8-15分钟轮值组的表演或者其他形式展示为引子展开话题,展演结束,稍作知识框架性梳理后,教师即以事先准备好的议题,以轮值组员为问答主体,结合他们课前准备的实际体验,展开议题探讨。其他组成员的疑问和辩驳,首先由轮值组员回应,教师主要以发问的形式来引导、拓展和纠偏。一堂课结束后,由教师和其他组员的评分,共同构成该轮值组的集体分。集体分计入期末综合考核。

轮值组的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考虑:

首先,师生之间的问与答,有先天意义上的地位不平等,教师的回答很容易陷入一锤定音的权威陷阱,限制活性思维的注入以及问题的后续展开,这和致力创新、致力生发的主旨是不相符合的。学生之间的问与答则灵活生动得多。创新需要锋芒和亮色,而这在学生之间的话题讨论中,从不稀缺。在笔者的课堂整体设计中,甚至学生对权威解答的期待,都会尽量予以消解、弱化。

其次,轮值组小团队的合作,让价值评判体系多元化,演奏、舞蹈、组织、摄影、ppt制作、视频拍摄与后期编辑、演讲、文案……因为轮值组的展演并没有固定形式,所以基本容得下所有成员的特长、天赋与热情,而且他们要齐心协力应对其他组员的“攻擂”,外在的压迫力使得小团队乐于发掘同伴的闪光点与潜力。另一方面来看,这样的形式对学生责任心与荣耀感的塑造、提升有益处,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课程应有的传承内容。

再次,轮值组因为课前的内容准备工作,会产生一些具体的实践体会,这当中会有很多问题,比如:实现形式出新出彩的物质条件、协调组员达成合作共识的沟通技巧、展演如何尽可能拓展表达张力、如何分析其他组员心理以便对后面的“攻擂”作必要准备……这样的实践会让学生在接触新知时,能自觉提炼现实“需求”,自觉联系关联因素,形成一个更为立体的知识承托。

在这次课堂教学改革试验中,一个关键点就是改变过往教学模式主要将焦点集中在教师以“何种方式传授知识”,转变为关注“知识与学生之间产生的关系”。

前者是围绕已生成的权威“知识体系”的传达过程,后者则将“学生”提升到与“知识”对等的地位,强调的是人与知识之间共鸣、生发的关系,这种面向未来的关系,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民族音乐而言,笔者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是个灵动充满变数的过程,有完美达成教师事前设计意图的,也有完全执行不下去的情况,有偶遇桃花源般的意外收获,也会有冲突和曲解的产生,因此,在教学流程里,每堂课之后的总结反思极为重要,它既为课程之间的链接纽带,保证教学的整体性,又以对学生团体个性风貌的总结,为团队规划、发展提供了具体的问题指向。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以课后的“教学信息反馈”和“问题总结”为基,延展开来后续的教学设计工作,在教师心目中始终保持“知识到达率”、“传播效率”的双标考量。

四、结语

新时期以来,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倡导,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和民族审美精神的传承无疑也有着重要意义。放眼世界音乐发展史,德、法、意等国的民族音乐振兴过程都为民族精神的振兴吹响了号角。透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弹拨、吹奏、打击乐器的演奏,能真切地感受到各个民族的理念、情感和梦想,可以更深入更真切地探索它的灵魂。米兰昆德拉也曾表示:“民歌是历史底下的一条隧道,被战争、瘟疫、和灾难毁灭的东西却奇迹般地保留在民歌和民间仪式中。”

民族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中国民族音乐尤其是民间乐种,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对民族民间音乐教改试验,无论是“破”还是“立”,都直指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富于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提炼、创新。

作为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有信心,对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有信心,对成长中的学生有信心,并围绕课程的两大核心工作点展开工作,即中国民族民间的传统特色和文化价值、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时代功能和创新发展。

总而言之,对所有致力于中国民族文化传承建构的工作者而言,起点是荣耀,终点亦是荣耀——起于中华先祖创造恢弘华美智慧体系的荣耀,落于新时代勇立潮头传承创新的荣耀。

猜你喜欢
轮值民族民间民族音乐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乐府新声(2022年4期)2022-02-28 06:27:46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4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冰雪运动(2020年5期)2020-03-29 05:07:52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18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合格董事会的存在至关重要
董事会(2019年3期)2019-04-12 03:08:48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阿来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2:57:36
期待中国成为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
全球化(2015年9期)2015-02-28 12:40:12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