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J.C.巴赫协奏曲《op.13 no.4》看前古典时期的“华丽风格”

2018-01-24 01:51:38李倩云
黄河之声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协奏曲华丽巴赫

李倩云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J.C.巴赫协奏曲《op.13 no.4》

(一)创作背景

西方音乐史中,通常把1750年J.S巴赫的逝世看作是巴洛克时期的结束、古典主义时期的开端。古典主义时期又可分为“前古典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J.C.巴赫①正好处于巴洛克晚期和前古典交叠的“承前启后”的时代。这个时代所展现的音乐内容简洁优美,注重娱乐功能。在路易十五统治后期,欧洲新兴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空前繁荣。随着中产阶级日渐强大,教会权威不断被瓦解,此时他们所期待和需要的就是这种以追求享乐为核心,轻松活泼、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

“18世纪专注于拆卸巴洛克建造的大厦……新的艺术信念的本质,即激励一切——从政治哲学到音乐——的思想,是对自由的渴望:从陈规中,从僵化的风格程式中,从一成不变的艺术形式中,获得解放。这一切代表了对巴洛克动机力量时而无意识时而极其有力的反叛。”②前古典主义的艺术思潮正是在巴洛克的废墟上兴起的。18世纪初,意大利传统歌剧陈旧浮夸的表演模式逐渐被观众所厌倦,人们期待一些更贴近现实、真情流露的作品。此时,一些带有喜剧风格的新型歌剧应运而生,通俗易懂,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喜爱。另外,意大利歌剧衰落后,格鲁克秉承着扬弃的原则对传统歌剧进行了改革。他要求:音乐服从于诗歌、坚持理性原则、追求淳朴自然的美。同时,18世纪中、下页的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进步。以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在法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他们提倡理性与科学,反对封建特权和宗教迷信。J.C.巴赫正是极大地受到了启蒙运动和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影响,使他在音乐中逐渐摆脱了冗长厚重的巴洛克风格,转而更关注人的自我价值和情感,追求一种更为通俗简约、普遍为人所接受的音乐。

(二)艺术风格

J.C.巴赫是古典协奏曲创作的先行者之一,一生共创作了四十余首,协奏曲公开发表的作品二十余首。其中最成熟的协奏曲作品完成于1762年移居英国后,以键盘协奏曲最为著名。(如Op.1、Op.7、Op.13)。本文探讨的协奏曲《op.13 no.4》出版于1777年,这是J.C.巴赫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协奏作品之一,体现了J.C.巴赫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键盘协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和最成功的探索,也体现了前古典主义时期“华丽风格”音乐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特征。

从曲式结构上来看,协奏曲《op.13 no.4》由三个乐章组成,采用了两支双簧管、两支圆号、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第一乐章采用了双呈示部,此外奏鸣曲式的内部结构也更加趋向于成熟的古典奏鸣曲式,渗透了明显的材料对比以及调性对立统一的原则。早在J.C.巴赫的Op.1作品中,已经显露出他在协奏曲创作的体裁和内部结构特征中的不探索与尝试。“他们是些亲切而适度的作品……他们远不是用于显示高超的技巧,训练有素的爱好者也能演奏。从形式上看,他们显示了奏鸣曲式思想渗入华丽的协奏曲的迹象;利都奈罗③的阴魂仍然萦绕着他的协奏曲,但是它们的基本原则却是主题的对比以及调的对比与和谐。”④这些探索与尝试促使这类体裁的作品不断向成熟的古典主义模式所过渡、转变。

从乐队编制上来看,钢琴的性能被进一步挖掘,虽然J.C.巴赫在乐谱上标记“为羽管键琴或钢琴而作”,但从乐谱中丰富的力度变化记号来看,更适宜钢琴来演奏。

从创作技法上来看,主调风格非常明显;旋律流畅明朗;乐句较为短小细碎;和声简约;伴奏织体明晰;对不协和音的处理比较随意;数字低音使用大大减少;明确标记了独奏乐器炫技的华彩段,虽然此时J.C.巴赫协奏曲中个内部要素的意义和分量还不足以与古典协奏曲中的相提并论,但是由此可以看出作曲家非常成功的探索与革新意识。

二、从J.C.巴赫协奏曲《op.13 no.4》看前古典时期的“华丽风格”

(一)“华丽风格”定义和艺术特征

“华丽风格”这一术语来自于法语Galant style,有“风雅”、“愉悦”的涵义。最早对“galant”的涵义进行探讨的可能是德国作曲家马特松⑤,在他看来“galanterie这一语词并不只限于一种指称,它既表示旋律的雅致装饰,也可作为一种键盘小曲的类称,值得注意的是,马特松更加偏向楔锤键琴,因为他觉得这种乐器细腻的力度变化与羽管键琴相比更接近于声乐”⑥。对歌唱的热爱及敏锐感受力使得马特松认为华丽风格与意大利歌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说法也得到了许多理论家的认可。此外,“galant”一词还有“时尚”、“现代”的涵义,它与陈旧、过时的传统风格相互对立。18世纪末科赫⑦对于“华丽风格”的艺术特征作了一个明确的纲要性解说:“1.以丰富的旋律变化和主要旋律韵致的区分为特色,旋律中具有更明显的间断与休止,侧重节奏要素的变化,尤其在并不那么密切关联的旋律形态的线性流动中强调变化;2.以清晰的和声为特色;3.在声部构建中旋律声部为主导,其他声部仅仅作为伴奏服务于这一主要声部,他们并不参与作品的情绪表达。”⑧本文探讨的J.C.巴赫协奏曲《Op.13 no.4》的创作技法和表达方式完全符合这种原则,体现了华丽风格音乐最本质的特点。“这个德国人崇拜意大利式的美感和形式理想,一心一意,终于成为华丽风格最高超的大师。但是,他的华丽风格是德国父亲和意大利母亲结合的产物。他的旋律,似用金刚石打磨,充满诱惑与魅力;他的结构,以娴熟技巧融合歌剧和器乐中彼此矛盾的因素。”⑨

作为一种新兴的、时尚的、背离传统发展道路的音乐风尚,它的目的在于追求一种真挚朴素、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容易被大众所快速接受和喜爱的艺术形式,音乐家们甚至渴望能创作出一种“世界主义”的音乐,能被世界上任何的国家、民族所认可和接受。

(二)“华丽风格”意义及影响

要探讨“华丽风格”的意义和影响,不得不提到“洛可可风格”和“情感风格”。“洛可可”一词原指精致典雅、轻盈优美的建筑风格,在音乐领域(特别是键盘音乐领域),它主要指18世纪的法国音乐以及以法国为主导的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风格,代表了贵族宫廷的欣赏趣味。“华丽风格”可以看作是“洛可可风格”的延伸和扩展,它不仅延续了宫廷贵族的审美,更迎合了新兴中产阶级的趣味,典雅优美又不失轻松活泼、简洁自然。孙国忠老师在文章中提到:“如果说用于音乐风格指称的‘洛可可’让人较多地联想到以法兰西文化为主导并与同时代美术风尚密切相关的艺术品质的话。那么音乐史中的‘华丽风格’以更广阔的文化延伸和更丰富的艺术展示对一个特定时期的欧洲音乐的路向和风貌做了比较明确的标示。”⑩

“情感风格”,又可译为“激情风格”,脱胎于“华丽风格”,与18世纪中叶流行于德国的“狂飙运动”精神相连。这种风格的音乐有着非常严格的情感表现要求,它不同于巴洛克音乐那种在作品中要竭力保持一种基本感情的风格,情感风格要求把整个作品分解成特定的、丰富的感情类型。在这类风格的乐谱中,音乐术语大大增加,力度、速度、情绪变换频繁,作曲家们试图赋予每一个音符以情感。情感风格与华丽风格都体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内的音乐、文化风貌,但不同点在于,情感风格音乐无论从演奏者还是听众的范围都比华丽风格更为局限,因为它不仅要求演奏者具备能细致表现各种不同情感要素的高超技巧,并且要求听众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而华丽风格则要求作曲家用尽可能用简洁流畅的表达方式满足绝大部分听众的欣赏趣味。“如果说‘华丽风格’在18世纪中期的整体音乐文化背景中代表着‘国际性’(当然是从欧洲音乐文化的视角出发的)‘主流时尚’,那么‘情感风格’则表达了一种富于‘地区性’色彩的音乐创作选择——德国音乐文化的传统根基与‘音乐风尚’的当代异位形成了‘情感风格’的蕴含及独特的音乐特征与审美意义。”[11]由此可见,华丽风格相比于洛可可风格、情感风格来说,以其更丰富的文化、地域内涵代表了前古典时期欧洲最主流的音乐发展方向,它已具备了成熟的古典主义的雏形,标志着一个新的艺术时期的到来。

三、结语

通过对J.C.巴赫协奏曲《Op.13 no.4》的梳理,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他领先于时代的开放思维与具有前瞻性的探索,他的键盘协奏曲作品完美地体现出前古典时期的“华丽风格”,通过了解这种音乐风格的艺术特征和时代影响使我们对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貌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

注释:

① J.C.巴赫,(1735.9-1782.1),德国作曲家。J.S巴赫最小的儿子,幼年跟随哥哥C.P.E巴赫学习作曲,1754年赴意大利,师从马蒂尼,后皈依天主教。1762年起移居英国,因此得名“伦敦巴赫”。主要作品有:协奏曲、键盘奏鸣曲、交响曲、序曲等。

② [美]保罗·亨利·朗 著,顾连理等 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③ Ritornello源自声乐,表示叠歌。这一形式类似于回旋曲式,但不同的是,在协奏曲中所有的利都奈罗除第一和最后一次之外都用不同的调性。这种利都奈罗结构是托雷利、维瓦尔第和他们某些同时代人的协奏曲的第一和最后一乐章典型曲式,体现了调性的对比与统一。

④ [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著,顾犇 译,钱仁康、杨燕迪 校订.简明牛津音乐史.

⑤ 马特松(Johann Mattheson,1681-1764年),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⑥ 孙国忠.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问题[J].音乐艺术,2006,02.

⑦ Heinrich Koch(1749--1816)德国小提琴家、音乐理论家。

⑧ 孙国忠.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问题[J].音乐艺术,2006,02.

⑨ [美]保罗·亨利·朗 著,顾连理等 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⑩ 孙国忠.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问题[J].音乐艺术,2006,02.

[11]孙国忠.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问题[J].音乐艺术,2006,02.

猜你喜欢
协奏曲华丽巴赫
巴赫
冬的华丽
学生天地(2020年5期)2020-08-25 09:09:04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流绚夏日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神经末梢”的华丽转身
中国公路(2017年6期)2017-07-25 09:13:58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启蒙(3-7岁)(2016年12期)2016-03-11 17:46:53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里的协奏曲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