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丽颖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个核心思想更表明:文学艺术跟社会的核心价值有着本质的关联,二者交互作用。鉴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毛泽东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显性关联,而较少涉及隐性的或较为曲折的关联。艺术社会学告诉我们,观察和理解任何艺术作品,都无法脱离作品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创作可能会以非常积极的姿态直接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这样一种能动作用,决定了文学家和艺术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创作出内涵深厚、艺术高超的传世作品。今天,我们在强国之路上呼唤文化振兴之际,文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联又一次凸显出来。
回首三十年改革开放走过的路,我国在经济上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同时,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但是在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而举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歌剧是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身的重要的综合表演艺术,在表演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优秀的歌剧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综合实力的展现,传递着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更是传播中国文化极好的载体。中国歌剧是中西方艺术融合的产物,正因为它既包含了西方外来艺术形,又具备中国自己的优势,因此中国歌剧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提升国家软实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之一。
歌剧这种表演艺术源自西方,进入中国时期现对比较晚,所以对于目前来说,“中国歌剧”这个概念只是相对存在,但是回顾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八十个年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歌剧艺术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我们不乏许多优秀的作品,在我国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开始,中国便有了自己的歌剧,1942年中国原创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到五六十年代《江姐》《洪湖赤卫队》《原野》《雷雨》到今天的《西施》,在中国歌剧艺术史上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歌剧人才。虽然我们与一些具有悠久歌剧历史的文化大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要看到,我们中华名族有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和优良文化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更不缺乏英雄好汉或者是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中国歌剧的创作都提供良好的创作题材。而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方针下,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更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认清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中国歌剧的自觉与自信,更好地把握中国歌剧发展的规律,从而建设中国歌剧艺术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就不可能转变为显示的文化力量。因此在中国歌剧的建设中,也应当大力发展歌剧事业和歌剧产业。发展歌剧事业,需要加强剧院基础设施的建设,多举办公益性的讲座和便民的服务,加强对歌剧观众群体的培养以及歌剧教育的普及,加强宣传和推动推广,要把剧院文化深入到普罗大众,让中国歌剧不再是阳春白雪,让中国歌剧真正走入平常百姓家,从而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更多的甚至是年轻一代的中国歌剧观众,扩大中国歌剧的市场。同时中国的剧院应与国外剧院形成合作项目,使得中国歌剧能走出国门,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成为我国和民族的一张“名片”,从而创造更多的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中国歌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对中国歌剧人才的培养,因为演员是展现一部歌剧的好坏的主要因素和直接体现,也是一部优秀中国歌剧是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音乐学院或综合类艺术大学可以尝试与剧院实施联合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歌剧演员的舞台综合表演能力。
中国歌剧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对增强一个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影响力,塑造一个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美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期盼着中国歌剧能够走向国际舞台,让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歌剧演员们演出中国歌剧,同时学习我们中国的文化,让中国歌剧和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