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希里语谚语中的辩证思想分析

2018-01-24 01:05骆元媛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辩证法谚语规律

骆元媛



斯瓦希里语谚语中的辩证思想分析

骆元媛

(天津外国语大学 亚非语学院斯瓦希里语系,天津 300204)

谚语是文化的载体,体现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具有哲学思想内涵。世代流传的斯瓦希里语谚语是东非口头文学的重要分支,以自然、生活、劳动中的事物作为隐喻对象,语言简练、朴实、活泼,传达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事物发展动力、过程、趋势等问题的辩证思考。斯瓦希里语谚语是东非人民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结晶,其内容涉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现辩证法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时期,研究和分析斯瓦希里语谚语,有助于我们了解东非文化,总结中非思想文化的共性,促进彼此的文化认同,深化双边的人文交流,促进双方在其它领域的互信与合作。

斯瓦希里语;谚语;辩证法;非洲哲学

一、引言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人们对于自然、社会的认知经验,具有哲学思想内涵,指导生活和生产实践。谚语以口传性、活态性、俚俗性、精炼性为四大表征(黄招扬,2017)。

斯瓦希里语谚语是东非口头文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凝练的语言和隐喻的方式阐释社会传承的哲理。斯瓦希里语谚语源远流长,是东非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现形式之一,富有浓郁的非洲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章培智,2014;冯玉培,2014)。斯瓦希里语谚语是东非人民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结晶,其内容涉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体现辩证思想和实用哲学。

二、辩证法思想

“辩证法”一词,即Dialektik,源于古希腊文,原义为谈话、辩论的方法,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西方辩证法理论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现代唯物辩证法。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围绕世界本原的问题进行讨论,形成伊奥尼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和元素学派四大自然哲学流派。其中,爱利亚学派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其代表人物芝诺曾作过“飞矢不动”等论证。他的论辩方法被认为是最初意义的“辩证法”。

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全面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将辩证法整理成一门真正的思维方法学。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西方理性精神集大成的体现。赫拉克利特的自然辩证法、芝诺的概念辩证法、苏格拉底探索事物“是什么”的对话方法、康德的消极的理性辩证法和费希特与谢林对康德辩证法的积极的改造都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志伟,2004)。黑格尔建立了庞大的唯心辩证法体系,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等辩证法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后来普列汉诺夫也使用了这一概念(赵磊,2018)。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核有两个:一个是辩证法,一个是唯物论。前者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后者来源于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普列汉诺夫:196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辩证法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世界本身的固有规律,而不是来自主观精神或绝对观念(尹保红,2011;秦燕,2011)。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而范畴可以帮助人们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分析事物的矛盾,较全面的认识事物,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

20世纪下半叶,非洲哲学进入世界范围的哲学讨论。在跨文化哲学的研究整体中,非洲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在一种传统上主要以口头形式交流和传承的文化中,就已经预设了哲学的现实存在。由此开启了一种可能性,在每种文化中都有一种属于这种文化的哲学(基姆勒,2016)。非洲哲学可以分为政治哲学、部族哲学、大学哲学、移民哲学等。智者是非洲传统社会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主要通过谚语表达。而斯瓦希里语谚语体现的正是东非智者的辩证法等思想。

三、斯瓦希里语谚语中的辩证法基本规律

辩证法有三大基本规律,它们是一分为二的关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基本规律和核心规律,而另外两大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形式。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赵先明,2008;任永波,2008)。

1 对立统一规律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2012)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事物内部、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作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也称作斗争性和同一性。斯瓦希里语中体现对立统一规律的谚语如下:

(1)Dunia huleta vyema na vimbi.(世有悲欢)

矛盾具有普遍性,无处不在,存在于事物及其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然后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用矛盾分析法认识事物,解决矛盾。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有春风得意之时,也有忧郁落魄之日。该谚语提示世事无常,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坦然面对,切莫迷失在鲜花掌声里,也切莫心灰于坎坷荆棘中。类似的谚语还有Mema na maovu ndio ulimwengu.(善恶并存于世界)Huku wamefurahi, kule wametoa machozi, kila kitu kina pande mbili.(这里欢笑,那里哭泣,凡事都有两重性)

(2)Kizuri hakikosi ila.(良品有瑕疵)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理清主次矛盾,抓住主流。任何人或事物都不完美,优点和缺点统一于一体。该谚语常用于劝诫,即不要对他人或事物求全责备。正如中国南宋诗人戴复古在《寄兴》一诗中所言:“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类似谚语还有Hakuna raha isiyo na karaha.(幸福难免有缺憾)Kila mjinga ana manufaa yake.(愚人也有长处)

(3)Lila na fila hazitangamani.(善恶不相容)

矛盾具有对立属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不断斗争,此消彼长。正义和邪恶是不可能相互妥协的,必定相互冲突、较量、对抗。该谚语用于提示人们“道不同,不相为谋”,也用以鼓励人们为正义而战,斗争到底。类似的谚语还有Mema na maovu hayatangamani.(好坏不相容)Mema hujificha mabaya hujitokeza.(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4)Mchezea zuri, baya humfika.(乐极生悲)

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该谚语警示功成名就的人要珍惜当下的一切,不要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骄奢淫逸,否则即将迎接他的就是身败名裂。而普通人被好运眷顾时,也要淡定从容,不要忘乎所以,否则就会乐极生悲。类似的谚语还有Chako ndicho kikulacho.(毁掉你的正是你自己的东西)Mla cha uchungu na tamu hakosi.(吃苦之人也会尝甜)

(5)Mwenye kubebwa hujikaza.(被人背者,努力抓牢。)

虽然外部条件影响事物的发展,但是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别人在帮助自己的时候,本人也要努力,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困难或问题。该谚语鼓励人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再结合他人的帮助,共同形成合力,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别人处理麻烦。类似的谚语还有Abebwaye hujishikiza.(被人背起,自己抱紧)Asiyekomesha tabia mbaya hupatikana na makuu.(恶习不改,遭遇大灾)

2 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在度中体现。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赵先明,2008;任永波,2008)。斯瓦希里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谚语如下:

(6)Aambuaye nyayo safari ameianza.(旅人抬脚,行程开始)

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渐进性,需要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该谚语告诫人们,理想之路漫漫,要从眼前的点滴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坚持不懈,终有一天可以成就事业。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提到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类似的谚语还有Hatua ndefu hufupisha mwendo.(跨步缩短行程)Kurukaruka kwa chura ndio mwendo.(青蛙蹦跳就前进)Pole pole ya kobe humfikisha mbali.(乌龟慢爬到远方)

(7)Abadi abadi kamba hukata jiwe.(绳可切石。)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具有飞跃性,持续的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事物的根本变化,即质变。用绳子来切割石头,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只要不懈的努力,就会出现奇迹。该谚语用以鼓励人们面对困难不要轻言放弃,要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用毅力和汗水铸就成功。类似的谚语还有Chovya chovya humaliza buyu la asali.(蘸,蘸,蘸完一瓢蜜)Tone na tone hutoboa jiwe.(滴水穿石)Tone na tone huwa mchirizi.(滴水成河)

(8)Usipoziba ufa utajenga ukuta.(裂缝不堵,墙塌重筑)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当墙体有裂缝的时候,就要采取措施进行修补,防微杜渐,否则裂缝不断扩大和增多,最终就会导致墙体倒塌,到那个时候,恐怕就不是填堵裂缝那么简单,而是需要重新修建一面墙了。该谚语用以警示人们不要忽视小问题,在情况没有恶化之前,应该及时补救,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类似的谚语还有Cheche moja yaweza kuanzisha moto mbugani.(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hachu kidogo huumua mkate.(一点酵母就可以发面包)Mdharau mwiba mguu huota tende.(轻视小刺,整腿肿痛)

3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内部存在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排斥,又相互依赖、渗透。在第一阶段,事物内部肯定的方面占优势,事物维持原有的性质;第二阶段,否定的方面不断加强,肯定的方面向它的对立面转化,形成第一次否定;第三阶段,否定的结果并不完美,仍具有片面性,于是经历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否定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是事物发展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斯瓦希里语中,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谚语如下:

(9)Maji yakijaa hupwa, mpanda ngazi hushuka.(潮涨必落,攀梯必下)

事物内部存在矛盾性,肯定的方面不断弱化,否定的方面不断加强,两种因素相互转化,促成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显现,完成从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转变,即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飞跃。潮水上涨之后,一定会有潮落;攀梯子的人不可能一直向上爬,到达顶点后,他肯定要从梯子上下来。该谚语提示人们物极必反,骄兵必败。类似谚语还有:Maji hata yachemke namna gani sharti yarudie ubaridi.(沸水终将冷却)Ngoma ukiikanga sana haikawii kupasuka.(过分烤鼓皮,就会破裂)

(10)Kujikwaa si kuanguka, bali ni kusonga mbele.(绊脚不是跌倒,而是前进。)

事物否定的方面出现之后,又会开始新的循环,即否定之否定,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也就是事物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性前进”。前行的道路不可能一直平坦,难免有石子、荆棘或坑洼,旅行者不小心被绊到脚,并不意味着他会摔倒,并一蹶不振,反而他却可能因为这个小意外,而更加谨慎地继续他的旅途。该谚语鼓励遭遇挫折的人,要重整旗鼓,不忘初心,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类似的谚语还有:Waliapo ndipo wachekapo.(哭泣后就有欢笑)Baada ya dhiki faraja.(困难后是慰藉)Huzuni hufuatwa na cheleko.(痛苦后是快乐)这些谚语相当于中文否极泰来、苦尽甘来的含义。

四、斯瓦希里语谚语中的辩证法基本范畴

根据辩证法理论,基本规律揭示的是事物总体性的、全过程的、最普遍的本质关系;而范畴是人们在思维中对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辩证图景不同侧面的解释和概括,它们揭示联系和发展诸方面的问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赵先明,2008;任永波,2008)。

1 现象与本质

现象和本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现象是在事物的表面展现的,人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而本质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需要人们思考理解的。本质要通过现象表现,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二者体现事物内在和外在联系的相互关系。

(11)Ngogwe ikiwa na rangi nyekundu huwa imekomaa.(番茄变红即成熟)

凡事都有征兆,我们可以通过现象推测事物的发展阶段。水果的颜色体现其发育程度,番茄变红意味着果实成熟,可以采摘和食用。该谚语提示人们注意观察事物现象的细节变化,并思悟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发展阶段间的联系,尤其注意采取必要措施,防患未然。类似的谚语还有:Dalili ya mvua ni mawingu.(云是雨的预兆) Panapofuka moshi hapakosi moto.(冒烟定有火)Penye urembo pana ulimbo.(有饵必有钩)Penye mavi hapakosi uyoga.(有粪便必有蘑菇)Penye mawimbi ndipo penye mlango.(风浪大的地方接近海峡)

(12)Yote yang’aayo usidhani ni dhahabu.(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

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真相是正面、直接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假象是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闪耀发光的东西,未必就是价值连城的珍宝,可能只是阳光照射下的普通金属,甚至可能就是破铜烂铁。该谚语警示人们不要被华丽的假象蒙闭双眼,要去伪存真,分辨事物的真相和本质。类似的谚语还有:Ukubwa wa isindi lakini mbegu hamna.(瓜大无籽)Usione tunda limependeza kwa nje, ndani lina kokwa.(水果诱人,内有果核)Uzuri wa mkakasi ndani kipande cha mti.(精致盒子装一截木头)Mbuga kubwa nzuri uionapo mara moja.(辽阔草原初看是美的)

(13)Uzuri si hoja, hoja moyo.(容颜不重要,品质才重要。)

假象不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有时会迷惑人们,使人们产生错误的思维,误解事物的本性。对人或事物的评价,不能看外表,或是看表象,而是要认清本质,不要妄下结论。该谚语提示人们为人、交友要谨慎,不要过于关注妆容和服饰,品行端正才是最重要的。类似谚语还有Msichana mzuri si kwa mapambo yake bali kwa heshima yake.(好女子在于贤良淑德,而不是浓妆艳抹)Nyumba nzuri si mlango.(屋子好坏不在于房门)

2 原因与结果

原因是导致某种现象出现的现象,结果是指某种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相互联系。同时,因果关系也具有时间上的顺序性,即前因后果,不可颠倒或混淆。原因和结果体现的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

(14)Moto huzaa jivu na jivu huzaa moto.(大火产生灰烬,灰烬引起大火。)

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熊熊大火燃烧之后,将可燃物烧成灰烬,但这些灰烬也可能再次引起大火。该谚语提醒人们注意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规律,认识到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类似的谚语还有Baada ya kisa mkasa, baada ya chanzo kitendo.(祸出有因)Mtuzi ni maji.(汤源于水)

(15)Asiyesikia la mkuu huvunjika guu.(不听老人言,折腿在眼前)

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所以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要全面具体的分析,辩证地思考事物的因果关系,积极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长者往往拥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事物发展的规律,并给予年轻人忠告。倘若年轻人置若罔闻,恐怕就要自食其果。该谚语提醒人们要尊重他人的建议,不要鲁莽行事;而一旦遭遇问题,不好的结果出现,则要善于分析原因,总结错误的根源。类似的谚语还有:Anayekataa yale anayopewa anaumia mwenyewe.(拒绝听劝告,必定会受伤)Aliyechomwa na mwiba huthamini kiatu.(被刺扎过,珍视鞋子)

3 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和不确定的两种趋势。它们分别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决定的。必然性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是符合正常规律的发展趋势;偶然性是由外部条件引起的,是影响事物发展常规进程的趋势。

(16)Maji huteremkia bondeni, hayapandi kilimani.(水流低谷,不上高山)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客观事物的本性决定了其发展的必然规律。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看清事物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把握机遇。春秋更迭,风霜雨雪,是自然法则。该谚语用溪水流向低谷的必然性来提醒人们,做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类似的谚语还有Maji hufuata mkondo.(水随潮流)Bendera hufuata upepo.(旗随风飘)

(17)Haraka haraka haina baraka.(急行福不至)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统一的,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必然性。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但也不能忽视偶然性的作用。着急赶路的人,往往会忽略路面的状况,可能会跌倒摔跤,甚至遭遇事故,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没有福运降临。该谚语用以提醒人们做事情要踏实稳重,遵循规律,切勿急躁,否则偶发的事故也会成为必然。类似的谚语还有Kwenda mbio si kufika.(急跑不等于到达)Kutangulia si kufika.(先行不等于到达)

(18)Ajali haina kinga.(灾祸难防)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偶然事件的发生,通常是难以预料的。有时灾祸降临,猝不及防。该谚语用以安抚遭遇不幸的人们,宽慰他们的忧伤。类似的谚语还有Ajali haina macho.(灾祸无眼)

4 现实性与可能性

现实性和可能性体现的是事物发展先后各阶段的相互关系。两者相互区别,现实性是已经出现的有内在根据的必然性存在,可能性是预示事物发展未来的各种趋势。两者也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9)Nazi haishindani na jiwe.(椰子碰不过石头)

事物间内在性质的差异造成外在特性的悬殊,这种现实性制约了事物间较量的可能性。椰子在水果中,算是外壳坚硬的,但是与石头相比,仍旧抗衡不过。该谚语提醒人们在矛盾冲突中或是斗争中要看清形势,不要盲目,以免遭遇较大的损失。类似的谚语还有Sikio halipiti kichwa.(耳朵再长超不过头)Pa shoka hapaingii kisu.(用斧子处,刀子不能用)Upaa wa kanga haustahamili mzigo.(珠鸡的翅膀难负重)

(20)Ndege wa asubuhi ndiye aokotaye mabuu mazuri.(早起的鸟吃好虫)

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及时采取措施,人们可以趋利避害。起得早的鸟儿,可以抓住先机,有更多的觅食余地,可以吃到好的虫子;而落后的鸟儿,恐怕不仅吃不到味美的虫子,甚至连虫子都吃不到。该谚语提醒人们做事情要尽早开始,采取主动,才能捷足先登。类似的谚语还有Ng’ombe aanzaye ndiye hunywa maji meupe.(头牛饮净水)

(21)Mtaka mawili moja humponyoka.(同时想抓住两物的人,必有一物滑落)

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受到现实性的制约,超出了能力的范围,即使努力,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一个人掌控一个事物很轻松,但是同时兼顾两个事物,难免顾此失彼。该谚语提醒人们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否则必定有所损失。类似的谚语还有Ukichoma mengi, mengine hayaivi vizuri.(烤的东西多,有的会不熟)Viwili havipendeki.(一心难爱两物)

5 内容与形式

内容和形式体现的是事物内在要素与其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首先,两者相互区别,内容指构成事物的要素,包括事物的内在特征、构成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形式是把内容各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两者也相互联系,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成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22)Acha kujenga nyumba za karata.(不要修建纸牌房子)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容,并选择合适的形式。如果忙于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建设和丰富,则终究是空谈,无法取得实效。用纸造的房子是不可能高大、结实的,更没办法居住,因为建筑材料决定了房子的牢固性,纸牌搭不出房子。该谚语提示人们做事情不要形式主义,而要务求实效。类似的谚语还有Maneno makali hayavunji mfupa.(犀利的语言砍不断骨头)Bora kujenga madaraja kuliko kuta.(建桥胜于筑墙)

(23)Hawi Musa kwa kuchukua fimbo.(手持拐杖也不会成为穆萨先生)

内容不等于形式,形式上哪怕再接近,内容也是有差别。一个人通过模仿另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就妄想可以和被模仿者一样智慧,这是不可能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本质内容不改变,只改变形式,是不起作用的。该谚语提示人们不要盲目效仿他人。类似的谚语还有Bao nene si chuma chembamba.(厚木板不是薄铁皮)

五、结语

谚语是文化的载体,体现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世代流传的斯瓦希里语谚语以大自然、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的事物作为隐喻对象,语言简练、朴实、活泼,传达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事物发展动力、过程、趋势等问题的辩证思考,有警示和教育的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时期,从辩证法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角度研究和分析斯瓦希里语谚语,有助于我们了解东非传统文化,总结中非思想文化的共性,促进彼此的文化认同,深化双边的人文交流,促进双方在其它领域的互信与合作。

[1] Kitula, K. & N. Ahmed. 2008.[M]. Dar es Salaam: Ujuzi Books.

[2] Wamitila, K. 2003.[M]. Nairobi: Focus Publication.

[3] 恩格斯. 2018.自然辩证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4] 陈先达, 杨耕.20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海因兹·基姆勒. 2016. 非洲哲学——跨文化视域的研究[M]. 王俊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6] 黄招扬. 2017. 谚语: 传统文化传承的民间载体[J].怀化学院学报, (8): 15-17.

[7] 李淮春, 杨耕.200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内涵、基础与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5):21-29.

[8] 列宁. 2012.列宁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9] 普列汉诺夫. 1962.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0] 陶德麟, 汪信砚. 20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1] 肖前, 李秀林, 汪永祥. 199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2] 益西旦增. 2017. 藏族谚语中的辩证思想初探[J].西藏研究, (4):131-136.

[13] 张岱年.2017.中国哲学大纲[M]. 北京: 中华书局.

[14] 尹保红, 秦燕. 2011. 辩证法视域中的信任机制与制度变迁[J].求实, (2):164-165.

[15] 章培智, 冯玉培. 2014.斯瓦希里语谚语[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6] 张志伟. 2004.西方哲学十五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7] 赵磊. 201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方法论逻辑[J]. 当代经济研究, (3):5-13.

[18] 赵先明, 任永波. 20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07-06

骆元媛,副教授,研究方向:非洲文化

H823

A

1008-665X(2018)5-0118-09

猜你喜欢
辩证法谚语规律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巧解规律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