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冯珊珊
天使投资,最重要是看人。创业者是厨师,资本、人力、资源是食料,有食料不见得炒出来的菜就好吃。油到什么程度才加花椒,到什么时候放菜、放肉、放盐,厨师的火候和颠勺儿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的资本,都应该以人为本。但是,对人的认识,却是一件偏艺术的事情。千人千面,从观察者的角度,每个人的阅历不一样,观察的角度就会不一样,判断的结果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出入;从被观察者的角度,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事情就可能左右一个人当天的表现,呈现不同的状态。
成功的路径都是相似的,失败的地雷都千奇百怪。通过观察优秀资本的看人逻辑,或许能够从另一角度得出他们能够获取回报以及赢得尊重的原因。
互联网时代,创新在加速,创业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创业者可利用的基础设施工具越来越多,数据的存储、资源的开源、到达用户渠道增多速度变快等等。这意味着创业者付出的代价会更低一些,做出有影响力的产品需要的人手越来越少,给予创业者的杠杆会越来越大。在移动互联网的规模效应下,优秀企业的崛起时间越来越短。这也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一种“寡头垄断”的模式。很多小的创业团队如果不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的营销点并在产品与技术上爆发,往往轻易地便会被巨头挤掉。所以当下的创业环境说对于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得非常高。
正如投资人朱波所说:“如果一个民族不鼓励20岁左右的年轻人用颠覆性思维创业,更无法指望五六十岁的人去做颠覆性创业。”微软、苹果、Facebook、谷歌,每一个成为时代标志的公司都是创始人在20~25岁之间创立的。
年轻人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输得起。即使这次失败了,未来还有机会。
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就偏爱投资年轻的创业者。他认为,年轻人是最应该冒险的群体,因为年轻人对于新细分领域的敏感度和创业方向容错性会更强,连续创业的成功概率也会更高,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无非就是吃、住的费用,在北京一个月开销3000元人民币足矣。
对另一些“老”投资人来说,做投资,最怕的就是不了解年轻人在想什么,让一个70后去想现在的90后要什么东西,确实是挺难的一件事情。“他们是真正地了解现在年轻人想要什么。”用耀途资本合伙人杨光的话来说,就是投真正理解用户的创业者。这个现象在文化娱乐行业尤为明显,当很多70后还在看优酷、土豆,整个90后、95后已经在B站的实时弹幕里闹翻了天。
“我现在投的一些文化娱乐行业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85后,因为他要理解用户群,否则很难做出一个好的产品来吸引客户。我们投了一个项目的创始人是动漫重度爱好者,与腾讯文学合作,做一些周边产品和衍生品去提升这些IP的价值。为了理解用户,每一部很好的动漫出来以后他都要去看,很烂也要去看,他必须理解现在的用户喜欢看什么,这样才能做出好产品。”耀途资本合伙人杨光说。
当然,年轻创业者的问题也比比皆是。从王凯歆17岁就当上了神奇百货创始人到跌落神坛,从“狂横拽”到“认怂”的超级课程表余佳文,从靠着“泡否”一炮而红的马佳佳到被网友讥讽为“创业全靠嘴”的PPT女神经,从美女CEO到被资本踢出局的空空狐创始人余小丹……这些都是鲜活的案例。
有人曾总结过年轻创业者失败的五个大坑:1、潮流坑,只是一味追赶潮流、风口,往往难以一次性押注正确市场方向;2、心理坑,抗风险能力较弱,工作经验少,对市场的需求也没有特别深度的理解。另外,90后多数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家庭,抵抗挫折的心理与能力还不够成熟;3、掌声坑,太快到来的胜利,往往滋长盲目自大的情绪,且自我表现欲过强,这就很容易导致个体与公司之间的关注失衡;4、资本坑,风险投资的迫切心理,往往会浓缩一个项目从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发展到青年期的历时,而揠苗助长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5、意志坑,他们出于兴趣创业,当一个项目进入瓶颈期,他们可能就转身至下一个兴趣点。马上着手,马上放弃,如此循环往复,让人看不到他们的执着。
AA投资创始合伙人成妙绮认为,创业是有黄金阶段的。年龄过大或过小,在创业的时候面临的挑战都很大。AA投资最喜欢投资的CEO年龄在30-35岁之间,往上可以加5岁(尤其是To B的业务),往下可以减5岁(尤其是To C的业务)。
成妙绮认为,一方面心态的成熟、经验、人脉资源和行业积累都需要时间和历练,太年轻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积累。另一方面人的精力和体力、冲劲和干劲以及学习能力等因素都将随着年龄的提高而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更容易固化而固步自封,反思能力降低,这是客观规律。
成妙绮对大龄To C业务创业者的两点建议:1)永远不要从自身的喜好、角度去考虑产品,因为你自己不是典型用户,相反,我们都是典型的“非目标用户”;2)团队中做产品、运营等与用户直接对接功能的负责人一定是熟知用户需求的年轻人。
京北投资创始人罗明雄的一条投资原则是:45岁以上创始人不投。“如果混到45岁,自己都掏不出几百万给自己来个天使投资,说明已经不是那么优秀了;而且如果45岁的你,再创业还需要找我们这样陌生的机构来融资几十万几百万,说明他的人脉圈也太low了。”
在纽约超级天使戴维·罗斯看来,很多人认为所有创业者都是年轻人,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这通常是正确的,但也有无数的例外,而且本质上创业者的质量与其年龄毫无关系。
戴维·罗斯认识的创业者年龄范围从15岁到90岁。对于投资非常年轻的创业者,他有四条提示:1、项目本身要有意义,这意味着我会按照同样的方式去审查和评判14岁的创始人和35岁的创始人。2、未成年的创业者或相关人员,无法签署有法律效力的协议,这就意味着我需要一位承担责任的成人代表年轻的创业者来设计和签署一些文件,我需要保证协议能强制执行。3、通常,在投资创业者时,我希望他们能够全天候24*7投入工作,为了公司的成功不怕流血、不怕流汗、不怕流泪地全身心投入。如果年轻人想要在大联盟里参加比赛,没问题,但他们不应该指望因为自己的年龄而获得任何优待。4、完成学业。我坚持要求创业者要给我一个完成高中和大学学业的计划(并且是一份书面承诺),不管其公司是成功还是失败。
马云对创业者的建议是:如果你不到20岁,我希望你把书读好。如果你已经进了大学,30岁之前最好找到一个好的老板跟他学习怎么做,一个好老板比一个好公司重要得多。
如果你想创业,30岁到40岁之间是合适的。20岁左右,完善你的知识结构,20到30岁要学的是体验。体验灾难、苦难、错误、折磨。智商是可以读书读出来的,情商则是倒霉倒出来的。智商和情商有些基础以后,再选择自己去创业。40岁之前,要凭自己的智商和情商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一个人是做不了事情的。40岁到50岁,请花时间做好自己,别东想西想,做好自己最喜欢、最能做的事情。50岁到60岁你要把时间花在年轻人身上,他们将成为你的希望。60岁以后,把时间花在沙滩上,老婆孩子身上,别多想工作了。
无论是福布斯富豪榜,还是中国胡润富豪榜,榜单上总有那么几位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或没有上过大学,或中途从大学辍学……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不少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创始人辍学创业的项目。
尽管不少企业大佬通过辍学创业奠定了今天的辉煌,但他们本身都非常推崇大学教育。尽管早年曾从哈佛辍学,比尔·盖茨却称,辍学已经成为一种“危险的传染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辍学都不是个好主意。
在美国,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泰尔(Peter Thiel)的泰尔基金会(Thiel Foundation)旨在帮助一小批极具创新精神的年轻人获得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目前,泰尔基金会已经成功资助了众多20岁以下科技创业者,这些年轻人将每人获得10万美元资助并放弃高等教育以专注创业。
泰尔认为如今的传统高等教育存在泡沫,比起一纸大学文凭,这些年轻人的“求知欲、勇气和决心”更有助于他们取得成功。但作为优秀辍学生的代表,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其博客中诚恳地提醒年轻人:“虽然我从大学辍学,而且幸运地在软件行业追求事业,但拿到学位是一条更加稳妥的通往成功的道路。”
另外,美国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有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由于国内教育体系的问题,国内不少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在社会经验和阅历上仍然象一张白纸。虽然现在大城市的学生社会实践意识已经很大大增强,但是和美国相比,国内学生在挫折教育、领导力、沟通和演讲能力、搜索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仍然有显著差距。
戴维·罗斯谈到,他认识一些学生(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在暑假期间创立自己的公司,并获得了数量不多的天使投资,可以让他们一边完成学业,一边维持公司生存。有些学校实际上有一些给予学生创业公司津贴或投资的官方扶助项目,前提是这些创业的学生不离开学校。美国领先的早期风险投资基金之一的第一轮资本,已经建立了一个宿舍基金网络——一些由大学学生运营的种子基金,专门发掘和投资大学生。
尽管早年曾从哈佛辍学,比尔·盖茨却称,辍学已经成为一种“危险的传染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辍学都不是个好主意。
曾经的经验是财富也可能是包袱。创业者过去的成功经验代表着一段时间的总结,但会陷入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
这里的问题是两者的权衡,一方面是全职、一心一意、自己真金白银投入资金、创业公司要么生要么死的承诺(如果创始人的主要关注点在其他地方,要获得成功非常困难),另一方面领先的投资人强烈认为(尽管不是一致认同),大学教育是一件好事,如果创始人能够理解教育所能带来的价值,长期来说对他(以及公司)是非常有好处的。
需要注意的是,那些辍学创业的都不是为了创业而辍学,而是创业太成功了不上学也罢。
正如在《超级天使》一书中指出的:创立一家公司不容易,而且不幸的是,除了亲自参与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学习如何创业。没有书本、学校、辅导或师徒模式能够取代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
有一些研究已经证实,过去的创业成功与未来的创业成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这些研究同时也证实,过去的创业失败与未来的成功之间没有关系。因此,对于投资人来说,倾向于选择有经验的创业者是符合逻辑的,因为这能提高他们获得收益的机会。
另外,从一个纯粹实际的角度来看,创业新手需要大量的支持、辅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双方同意建立合作关系时,彼此心照不宣的。但这些事情需要花时间,而时间对成功人士来说又是最为稀缺的东西。
曾经的经验是财富也可能是包袱。创业者过去的成功经验代表着一段时间的总结,但会陷入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
比如资深创业者龚海燕。10年前,龚海燕创办世纪佳缘的缘由是自己找不到对象,通过世纪佳缘,不仅她自己找到了幸福,也让千万世纪佳缘会员有情人终成眷属。
10年后,当龚海燕再用这种思维路径去思考下一个创业方向时,她想到了自己在英语上的痛点——口语不行,决定再次从自己的痛点着手创业进入外语培训市场。但这种从解决“自我需求”出发的二次创业失败了。
耀途资本合伙人杨光认为,要投背景、经历和创业项目相符的团队。“在评判项目的时候,要参考他们的背景和经历是不是和创业项目相符合。很多时候创业者跟你描述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你觉得方向和人都不错,虽然他之前没做过这行,但是你觉得这事有可能成,确实过去也有很多人转型成功,但是从大概率上来讲,尤其现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背景和经历跟创业项目不相关的人,成功率很低。”
“背景和经历与创业项目相符,这不是一个充分或者必要条件,不是说不相符的人就不投,但相符绝对是一个加分项目。”
杨光认为,未来五到十年是精英创业的时代,屌丝创业的时代已经过了。最早当移动互联网起来的时候,有些人做移动互联网工具也能赚钱,现在这个时代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中国的大部分创新其实不是从0到1,是从1到N的创新。从1到N的创新不需要很多原创性,你看到了机会,其他人也看到了。要把事情做大,对创业者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执行力、资源整合能力、人脉,包括对行业的理解,才有可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里面杀出来。”
海康威视天使投资人龚虹嘉则认为,草根、个性偏执的人反而能成功。因为这些人受到的诱惑少,他们能够专注在一些事情上。另外,他们没有习得的路径,可以不受常规束缚,去走那些不是路的路。对比起来,职业经理人或名校高材生因为有路径依赖,很难创造奇迹。
“很多创业者是技术背景,他们没有耀眼的身世,但通常个性偏执,自认为有本事,一旦认为对的事情,就只认死理。在跟这些创业伙伴一起的时候,要充分容忍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干。即使有意见不合,也不急于改变,而是通过一些事例,慢慢去影响他们。”
对创业公司而言,产品与市场匹配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一款完全脱离市场的产品,是很难走下去的。但是,技术跟商业的结合,需要靠经验来积累。当你有好技术的时候,要找到非常精准的用户去推广产品,这种团队成功的概率,要比刚开始创业就过于迷信技术、轻视商业化的团队要高得多。
耀途资本合伙人杨光是技术背景出身,之前非常喜欢投一些技术团队。他有一个很惨痛的案例,创始人是一个非常牛的技术人才,但商业问题非常欠缺,不管是搭建团队、营销、PR等,也没有找到一位非常好的联合创始人。作为投资人,很难去影响他。
“技术跟商业化必须要绑定得非常好。如果创始人本身技术非常强,但是商业感觉不太好的话,要看他有没有做商业化的联合创始人,如果有人互补那还有戏,否则三思要不要投。”
比如,有一些创始人过于追求技术的优越性,没有考虑市场,很多时候技术过于领先市场的时候,很多优越性是没有办法得到市场验证。而且,他可能找不到市场定位,没有跟用户真正沟通,感受不到用户的痛苦,没法组建好的营销团队。
昆仑万维集团创办人兼董事长周亚辉观察发现:规模在一亿美金公司的创始人,绝大多数都是BD和销售。他们要围绕着阿里、腾讯、百度、小米、美团这些大公司生态链去做创业,在这个行业有足够的人脉、情商能够搞定关系。
他认为,未来只有投资顶级的科学家,才能投到百亿美金的公司。因为百亿美金的公司一定是对原有行业的核心蛋糕是重新瓜分或者重新再造,一定去再造原有的价值链条,它的价值链条是在价值链里面居于不可替代的位置。百亿美金的公司如果只是从商业的角度去考虑投资与否是根本投不出来的。
“我认为投百亿美金的公司最重要的是要跟科学家做朋友。在今天这个社会科学家的价值被极大地低估了,这是一个商人当道的社会,推动历史往前走的,除了商人以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思想源泉是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