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琴
摘 要 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着教师把更大的舞台空间让给学生。本模式的科学复习课,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生活化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优良品质,提高了复习课的实际功效。
关键词 科学知识;自主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4-0211-01
一、研究背景
目前,多数教师对上复习课感到头疼,因而教师很少把复习课作为公开课的内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复习课研究较少;另一方面是复习课确实很难上出新意。复习课效率低,教学效果欠佳,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怎样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当前初中科学复习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2.教法单一,枯燥无味;
3.简单重复,停留在表面;
4.重点不突出,难点不能突破;
5.复习课上成练习课。
在科学教学中,把生活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构建这种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思想,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真正使学生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形成会学知识、会用知识的良好习惯,这样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创意思路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科学,生活是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核心。以生活为中心,在生活中學习,在生活中发展,重建完满的课堂生活,这是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实施程序
情景一:沿着山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竹海,于是小林突发奇想,想探究一下竹子里面空气的成分。你能帮他猜测一下吗?
小林为了研究竹子里的气体成分,先将竹子锯成几节,然后做了下列实验:
(1)他先将一节竹子浸在水里,钻个小孔,把装满水的集气瓶倒放在水中,让瓶口对准小孔,一串串气泡进入瓶内,他收集到了甲,乙两瓶气体。这种集气方法叫______
(2)将足量红磷点燃后伸进甲瓶中发现产生大量的白烟,再将甲瓶倒放入水中,结果流入的水约占1/10。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另往乙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发现马上变浑浊。这个实验能说明竹子里的气体中含有__________
那么竹子里的气体含量与空气有什么区别呢?
情景二:探究完竹子的成分后他们继续往山上走,此时小林感觉体力有点不支,头晕乎乎的,于是妈妈就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氧立得让他吸氧,小林就疑惑了。
疑惑一:我怎么才能知道氧立得里产生的是氧气呢?
疑惑二:氧气有怎样的物理性质呢?
疑惑三:氧立得里的氧气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回忆: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哪些?看看谁说的最多!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小林查看了氧立得的说明书。小林从说明书中知道原来氧立得里的反应物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你认同小林的观点吗?
为了证明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请你帮小林设计实验来加以证明。
小林吸完氧气后发现氧立得里的制氧剂变少了,于是他就跟妈妈说说:“我发现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会减少。”妈妈听了以后笑着说:“傻孩子@#¥%……%%……¥……”
你知道小林的妈妈说了些什么吗?(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小林吸完氧气后氧立得的质量减小了64克,请你帮小林计算一下:(H:1 O:16)
1.小林总共吸了多少氧气?
2.产生这么多的氧气需要多少过氧化氢?
四、操作要点
(一)要通过生动的生活情景,创设认知冲突,既形象又直观,学生在热闹之余就对此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体验;
(二)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纠正知识结构中的缺陷,优化知识结构;
(三)要帮助学生掌握复习方法、思路、规律与技巧;
(四)要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使浅层次学习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得到升华和巩固。
本模式注意事项:课堂上要善于调节学生情绪、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上要体现发现式的认知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上要体现情感目标;师生关系上,要民主平等;教学情境上,要和谐融洽、充满情感。
五、效果评析
(一)成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模式以小林一家的《仙华山之旅》为线索,沿途遇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使学生体验了一次知识的旅行。通过这种科学知识应用的体验,所学知识就得到巩固,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二)促进教师的进步
(三)提高了复习的课堂效率
总之,本模式的复习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优良品质,提高了复习课的实际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