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斗茶文化元素与佛教禅宗渊源探析

2018-01-23 16:01曾军宏杨树林
牡丹 2018年33期
关键词:吉州窑天目木叶

曾军宏 杨树林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而宋代斗茶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盛况。“无茶不食”成为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根基,这与当时佛教禅宗文化发展盛行不无关系。本文主要对佛教禅宗、宋代斗茶文化间的关系与作用展开分析,希望对我国茶文化的现代化、创新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佛教禅宗文化涵盖禅医、禅农、禅茶和禅语等文化,其中禅茶文化发展延续至今。茶道的先苦后甘意境,与佛教参禅的离苦得乐精神追求不谋而合。品茶目的是放松身心、反思,即放下俗事,在品茶、悟茶中营造悠然心境。参禅主张当下杂念与留恋,即金凤体露,目的是在清净和寂、平正谐和中寻求顿悟。茶之所以成僧侣修身静虑的伴侣,与寺庙具备制茶技术的研究、发展条件不无关系,各种茶宴、茶礼不仅带动了饮茶瓷器文化发展,同时也为斗茶文化的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

一、宋代茶文化发展概述

宋代茶文化兴盛,首先与当时南北民族融合不无关系,宋代的文化、经济、政治发展空前繁荣。其次是宋代皇帝偏好禅茶文化,将饮茶作为参政议政之侣。尤其是宋徽宗具有一定的“文艺范”,喜爱饮白茶,并在《大观茶论》中讲述了茶具、喝茶、辨茶等内容,通过大规模茶宴的举行,引起上行下效,夯实了茶文化发展的基础。

宋代经济繁荣,涌现了大量的文人组织,其对饮茶更是喜爱,创作了大量茶画、茶帖与茶诗,使茶文化的艺术性特征越发强烈。民间兴起的斗茶、点茶风气,逐渐推行至社会层面。唐代注重追求茶道的精神境界、文化内涵,而宋代则将茶文化的茶道、茶艺等渗透到阶层礼仪、日常生活中。

斗茶又称斗茗、茶百戏,即茶优劣比赛。其创建于唐代,但兴盛于宋代,是品茶时决出胜负、评出高低的饮茶方式,也是古代上层人士的雅玩,虽然胜负色彩强烈,但斗茶的挑战性、趣味性特征更加突出。宋代对茶道极为推崇,引起了皇帝和士大夫等上下嗜茶、倡茶、研茶的风气,形成以茶为载体的休闲、心理与风俗的现象。这也引出了宋徽宗赵佶,喜好茶道,经常在宫廷组织茶宴、茶宴,召集茶艺高手,寻人斗茶的故事,以及宋徽宗向能够在分茶中分出字的福原和尚学习茶艺的说法。焚香、插花、挂画和品茶是古代文人的四大雅事,其中品茶看中味觉之美,从黄儒《品茶要录》、蔡襄《茶录》到宋徽宗《大观茶论》不难看出当时雅人韵士斗茶的性情志趣,如杨万里的“煎茶不似分茶巧”,表示茶汤变化无穷,即使唐代煎茶再突出,也不如我宋代分茶有趣味。宋代斗茶做法包括瓶煎水、调膏、注入沸水,即将半发酵白茶,蒸压成饼,向茶盏中放入碾细后的茶膏,注入沸水用力搅动调膏。调膏前的温盏操作可达到冷则茶不浮的斗茶标准。

衡量斗茶胜负,首先看茶水的颜色,上品则为纯白色,下品则为青白色,次之是灰白与黄白色。上品茶质鲜嫩,蒸时火候适度。青色、灰色分别表明火候欠缺与火候过度。黄色、红色分别表明采摘不及时与炒焙火候过度。其次看汤面泡沫泛起程度,汤花优劣评判标准分为两项,一是汤花色泽,与汤色评判标准一致。二是汤花泛起的水痕,水痕晚出现为胜。

二、吉州窑木叶盏概述

宋代“斗茶”文化发展迅速,无论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将斗茶作为生活趣事。其间衍生了一系列的斗茶器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富有艺术魅力的还数吉州窑木叶盏。

木叶天目盏制作工艺相对简洁,木叶主要为桑叶,是菩提叶最好的替代品,桑叶浸水叶衣腐蚀后,将其脉络沾釉与器物贴合进行烧制。作为吉州窑天目极品,木叶贴合的位置不受限制,可以是二叶重叠,也可以贴在盏口、盏心、盏壁等位置。装饰具有一定的自然之美,相比鹧鸪天目、兔毫天目更朴实,不仅能够营造无尽的想象,而且与禅茶文化追求的清静、包容、感恩等正清和雅精神一致。米黄色木叶在黑油中装饰性更强,且木叶的茎脉清晰,更具有观赏、收藏的价值,成为天目中的佳品。

宋代,黑釉瓷器生产盛行,但木叶装饰瓷器仅吉州窑生产。天目瓷属于铁质黑釉瓷器,木叶天目盏多用于修饰斗笠碗造型。敞口浅腹、足小口大的造型,与佛教禅宗的分享、包容精神追求一致。感官上叶茎、叶脉相对凸出,但触觉上发现其与盏壁黑釉相融一体并不突兀。木叶天目盏虽然工艺简单,但对火候等要求较高,在制作过程中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作品真品数量相对较少。通过出土的木叶盏残片,笔者发现除了桑叶外,还有桃树叶、豆荚叶、皂角叶等,叶片颜色、叶片大小参差不齐,但各有千秋,引人无限遐思。

宋代佛教禅宗文化盛行,江西是禅宗的重要传播区域,也是五家七宗南宗禅的发源地。作为七祖尚道场的青原山净居寺,与吉州窑永和镇隔江对望,千僧供养、千僧会等寺院活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随后在禅风、佛教氛围的带动下,永和镇禅宗文化也越发兴盛,周围佛教胜迹不断涌现,如宝寿寺、慧灯寺、本觉寺等著名寺院,以及圆通堂、普济庵等著名兰若,虽然始建于唐,但在南宋发展繁荣,不仅带动了庐陵经济、政治與文化发展,也使吉州窑走向生产巅峰。吉州窑被寺庙包围,也成为寺庙瓷器的提供商,如茶器、花器等。木叶盏受禅宗思想,成为佛教寺庙煎煮草茶的重要器具,桑叶盏可从茶禅一味、森罗万象的佛法中感悟与理解。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有桑树为诸佛成道灵木的说法、桑叶能通禅的禅医说法,可见利用桑叶装饰天目盏蕴含的觉悟与佛性。同时,木叶与西祖意中的落叶纷纷,以及一尘佛剎、一叶释迦的谈禅思想契合,因此寺庙利用木叶天目盏感悟自性清净的可能性较大。禅茶一味是禅院接待上流官宦、社会名士的重要礼节,木叶盏巧夺天工、朴实无华,同时具有深远幽静的意蕴,成为僧家专用器物,延伸为宋代斗茶的器具也不是没有可能。宋代陶瓷典雅含蓄、秀丽雅致,是助推我国陶瓷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无论是纹饰、造型,还是釉色都体现出一种禅宗文化思想、美学境界,对宋代陶瓷风格固定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禅宗美学创建于唐,但兴盛于宋代。受禅宗文化带动,中国古典美学中也能找到妙悟、意境的影子。禅宗主张现象空观的心物观和自性自度的顿悟观,也决定器物美学风格的核心内容。禅宗对宋瓷受禅宗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直接影响,包括佛教、寺庙用的瓷器纹饰;其次是间接影响,包括与禅宗审美观契合文字、图案等。禅宗主张于相而离相的、心声相通的精神境界追求,色彩观表现为青尚白,高雅、灵秀的青白瓷更受当时文人雅士喜爱。禅宗追求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影响着宋瓷艺术造型,轻巧秀丽造型比较常见。禅茶一味为宋瓷赋予了禅意思想。禅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追求使文字、图画与宋瓷的结合成为可能,基于禅宗美学思想、境界的宋瓷,其造型、风格也越发独特。

影响宋代斗茶风气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当时理学思潮带动,其注重三省,通过自我反省、内心沉思,达到净化心理的作用。斗茶看似庄严肃穆,但净化心理的作用不可小觑。二是宋代政治与文化繁荣,主体意识越发突出,斗茶不再是生活消遣,更是一种实现自我的生活表现。

三、两宋时期佛教禅宗文化发展概述

基于佛教修持方式角度分析,“禅”对佛教中国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从禅历史传承入手分析,如最初的婆罗门时代,禅是指“静虑”“弃恶”“思维修”等意思,印度婆罗门时代的禅定,引《坛经(惠能大师)》,可以理解为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也是指内在修行,追求大梵天境界,形成梵我合一的方式。

释迦牟尼时代的佛教精义,主要体现在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释迦牟尼禅静思维,将禅定、精进、布施、般若、忍辱、持戒定义为佛家六度,将禅定视为开悟成佛的方式,完善了佛教智慧体系。

印度佛教逐渐引入中国,五代时形成禅宗。直到宋代,禅宗才成为我国佛教的主体,此时各个佛系全部统一为禅海。佛家主张即心即佛,佛指自性如心。禅的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境界,是与思维言说处于不同高度、层次的,禅定即定心,突显生活中的一份超越智慧。中国禅文化涵盖佛教、禅宗,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与相互带动,也有禅即佛、佛即禅的说法。

佛教分为中国佛教、印度佛教两类。后者是释迦牟尼基于婆罗门教,以其智慧转化成印度佛教。直到8世纪,受婆罗门教带动,印度佛教逐渐被婆罗门化,释迦牟尼主张的佛教意境、精神逐渐褪色。经过多重变革的印度佛教,逐渐被引入中国,受数百年的洗礼、演变,在唐代被彻底中国化,最终由佛教过渡形成禅宗。中国化佛教以禅宗为主要代表,在方法、体系等方面都与印度佛教有着天壤之别。中国化佛教是在印度佛教基础上,加入诸子百家元素形成的,在历史舞台上以禅宗形式存在与发展。

宋代理学发展兴盛,儒家人士的生活方式更加随心,虽然与禅宗主张的心性不能同等,但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首先,宋太祖曾下令要求子孙,不得杀害文人雅士,文人地位逐渐提升,更达到了重文轻武的地步,也出现了学而优则仕等语录。在此基础上,上流阶层的势力逐渐消却,言论不再受严格控制,市民文化随之兴起,政治、文化、经济空前繁荣,印刷术等创新发明涌现,优秀文人、知识分子辈出,自觉意识也逐渐提升,空前觉醒。其次,儒家涌现出程朱理学,当时的代表人物为朱熹、程颢和程颐兄弟等。最后,宋代儒家人士偏好随心,常借鉴禅宗养心、提高修为与素养,促使了禅宗文化的发展。

四、禅宗文化发展受斗茶文化的影响

宋代佛教禅宗文化盛行,寺庙数量逐渐增多,禅茶文化越发成熟,发展也愈发良好。宋代径山禅寺等借助丛林清规,推出了一套严苛的禅院茶礼,使茶成为接待云水、体证禅法的助缘,在此基础上,引出了三千威仪一盏茶的禅谈,为茶文化、禅宗文化的融合,以及禅宗文化的传播夯实了基础。禅宗道场激活了“茶宴”,经过收集与分析宋代文献禅书、清规资料等,禅宗寺庙举行茶礼的说法得到证实,茶礼的器物、流程、文化等也逐渐被挖掘。大和尚是对德高望重、修行精进僧人的尊称,通过茶头大和尚的称谓,人們可了解到宋代茶宴与茶礼的隆重程度,其对禅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五、结语

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北宋时,受饮茶习惯影响,斗茶文化空前繁荣,其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茶文化的需求,也间接带动了茶器具生产的发展。宋人饮茶,偏爱黑釉茶盏,吉州窑受周围众多佛教寺庙的禅茶文化影响,大量生产天目黑釉盏。作为天目盏中的极品,木叶纹盏的艺术魅力、禅意等都是其他天目盏不能媲美的。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郭学雷经过研究,证实了桑叶装饰木叶盏的说法,表示该做法与禅宗思想带动不无关系,作为佛寺煎煮草茶的重要器具,它也是茶文化的具体表现。其造型、装饰与宋代禅僧在茶道中感悟到的茶禅一味、森罗万象等佛法一致,木叶纹盏逐渐成为斗茶人士青睐的茶具,可见禅宗文化与茶文化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吉州窑木叶天目盏的禅宗渊源研究”(项目编号:17YS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吉州窑天目木叶
徐 乔艺术作品欣赏
吉州窑陶瓷中书法装饰的应用研究
陈磊作品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宋代吉州窑窑变瓷的创新
香港苏富比历年所见吉州窑拍品
吉安市博物馆藏吉州窑黑釉瓷赏析
ILFE智意扫地机 天目X660
天目湖水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