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期开始,本刊特邀曾任辽宁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专门从事丝绸之路和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武斌研究员撰写系列文章,从历史的高度、现实的维度、国际的深度,全面权威解读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影响,以及现实意义。
壹 丝绸之路是走向远方的路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丝绸之路精神的豐富内涵,全面描绘了建设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一带一路”的美好前景。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丝绸之路”就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成为人们多方面研究和阐述的对象。
那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路呢?
我们居住的土地,是一片广袤的欧亚大陆。这片大陆,纵横数万里,高山峻岭,大漠荒原,大江大河,冰盖雪山,将最初的人类活动分割成一个一个独立的区域。我们的先民,最初的人类祖先,点燃火种,敲打石器,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分别创造了属于自己种族的生存方式,也迎来了最初的人类文明的曙光。
最初的先民是彼此隔绝的。各个民族都是在属于自己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他们也是在属于自己的环境中创造了文化。然而,他们也并不是没有一点的交往,他们都有着互通声息的渴望。于是,相邻的部族之间,接着又是在比较遥远的部族之间,开始有了物质产品的交换,有了早期的商贸往来,还有了战争与掠夺,征服与交聘。无论是哪种形式,人们都开始走出自己的故园,走向远方。对许多人来说,远方永远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首先的前提就是交通。交通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前提之一,也是文化交流得以实现的最根本的条件。交通状况决定和制约了文化交流的规模和程度;反过来,文化交流繁荣与否,也对交通状况起着促进或滞碍的作用。有了路,有了交通,就有了物质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就有了相互之间的你来我往,相互的认识和了解,就有了文化上的传播和接受,形成世界文化交流的大图景。
于是,生活在欧亚大陆的各民族,都在不断地突破各种物质的和技术的障碍,为开拓欧亚大陆的各条交通路线做出不懈的努力。为此,人们不断发明和改进交通工具,探索交通路线。甚至可以说,交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是人类主要的并且是对于文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创新之一。经过千百年,在欧亚大陆上的各个独立的区域之间,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从东往西,自西徂东,从陆地到海洋,穿过大漠荒原,跨越大江大河,踏过惊涛骇浪,走出了一条一条的路,形成了遍布各地的交通网络,形成了纵横大陆的大通道。这个大通道,这个交通网络,我们今天称之为“丝绸之路”。
贰 “丝绸之路”最初 是指汉朝通向罗马的路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最早是普鲁士舆地学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李希霍芬继承了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大探险时代的传统,从1868年到1872年,先后对中国进行了7次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回国之后,他出版了5卷并带有附图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这部巨著是他多年在中国考察研究成果的结晶,对当时及以后的国际地学界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就是在这部著作中,李希霍芬把中亚地理与东西文明交流联系起来,把“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称为“Seidenstrassen”,亦即英文的“Silk Road”,汉文译名就是“丝绸之路”。
李希霍芬的学生,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丝绸之路》一书中写道:“‘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不是在中国文献中首先使用的。这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名称,最早可能是由男爵李希霍芬教授提出的。他在一部关于中国的名著中使用了‘丝绸之路——Silk Road——这个名词,并进行了论证;在一张地图上还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
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是一个具有深远学术影响的概念,从此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与中国关系史、了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大门。斯文·赫定说“丝绸之路”是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名称”,充分肯定了这个概念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通过这个概念,笼罩在迷雾中的数千年繁纷复杂的中外文化交往和交流关系,一下子就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不仅如此,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也有了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因此,有的西方学者说,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半部世界史”,就是通过欧亚大陆的大交通、文化大交流讲述的世界文化史。法国汉学家布尔努瓦说:“‘丝绸之路是一种形象口号,一种包罗万象的诗一般的名称,具有浪漫色彩,它成了一个若明若暗的词。正如人们对我们的古典绘画所说的那样:一束光茫照亮了绘画本想突出的意义,从而在明暗交界处暴露出了画面的其他因素。”
那么,为什么要用“丝绸”来命名贯穿欧亚大陆的大通道呢?这当然与丝绸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桑蚕丝绸是中国文化的一项最伟大的发明,是中华文明的特征之一。丝绸也是中国最早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分布地区最广的大宗出口货物。经“丝绸之路”运往中亚和西亚乃至欧洲的中华物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丝绸为主,西方世界最初也是通过传到那里的丝绸而知道中国、认识中国的。丝绸经久持续不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们称之为“东方绚丽的朝霞”。它以其美轮美奂的色彩和风情万种的姿韵,征服了全世界各个民族,成为全人类都喜爱的织物和艺术佳品。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丝绸”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丝绸之路”概念抓住了“丝绸”这个古代东西贸易的核心,丝绸之路首先指的就是东西方的贸易之路。
李希霍芬等人提出的“丝绸之路”,所指的是公元前后从中国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穿过天山脚下进入到中亚、西亚,然后再通向地中海地区的交通道路。也就是汉朝通向罗马帝国的交通路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的探险家到中国西北边疆进行考察探险,他们在这里发现和找到了古代中国与西方交往的许多遗址和遗物,用实物证实和说明了“丝绸之路”的存在和绵延发展。这些考察家们在自己的著作中介绍情况时,广泛地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把古代东西方贸易所达到的地区,都包括在丝绸之路的范围之内。于是,“丝绸之路”就成为从中国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欧洲这条陆路通道的总称。
叁 丝绸之路是一片交通路线网
后来,人们扩大了“丝绸之路”的概念,除了通常所说的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公元前5世纪形成的联系欧亚大陆的北边的草原之路,即“草原丝绸之路”;包括汉代形成、在唐宋时期发挥巨大作用的南边的海上交通路线,称为“海上丝绸之路”。还有的学者把东亚的海上交通路线称之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或“东北亚丝绸之路”;把从四川、云南经缅甸通往印度的陆上交通成为“西南丝绸之路”。
这样看来,贯穿欧亚大陆、绵延数千公里的古代丝绸之路,就不只是“一条”商贸道路,而是一张连接欧亚大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网络”。中国历史学家耿升指出:“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片交通路线网,从陆路到海洋、从戈壁瀚海到绿洲,途经无数城邦、商品集散地、古代社会的大帝国,来往于这条道路的有士兵与海员、商队与僧侣、朝圣者与游客、学者与技艺家、奴婢和使节、得胜之师和败军之将。这一幅幅历史画卷便形成了意义模糊的丝绸之路。”
东西交通的道路是古代人很早就开辟了的,并且是欧亚大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开发的成果。在古代中国人向西方探索开拓交通道路的同时,在中国文化努力走出去的同时,西方人也在努力寻找走向东方的路。比如古代波斯的“王家大道”,成为贯穿西亚的“高速公路”;再例如古希腊时代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几乎就开到了中国的大门口。而在地中海沿岸出发的商船,古罗马时代已经有了通往东方的航线。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就是一个世界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成果。
正是通过各条“丝绸之路”,通过这个巨大的交通网络,自东徂西,数千年来,在旷日持久的绵延岁月里,欧亚大陆两端的居民开始有了接触和往来,大陆上的各民族、各种文化展开了大交流、大汇通、大融合。有了这样的大交流、大汇通、大融合,也就有了东西方文明的大发展,有了世界文化的融合和共同的繁荣。
肆 大航海時代对 丝绸之路的延伸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方和西方从两端互相走近而开辟的。期间山高路远,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人们走向远方的雄心和勇气。而到了16世纪以后,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有了直接的海上航线,欧洲和中国有了直接的接触。
大航海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古代世界人们对世界交通探索的继续;大航海时代开辟的航路,就是丝绸之路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和拓展。从此,西方人和东方人直接的面对面了,欧洲各国的商船航行在广袤的大海上,舟帆相继,络绎不绝,把精美的和丰饶的中国瓷器、漆器和许许多多的工艺品以及茶叶等等,大批量地运往欧洲,在欧洲大地上引起一阵阵文化激动,掀起了持续一二百年的“中国风”,对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直接或间接地激发作用。
不仅如此,大帆船还在太平洋上开辟了直通的航线,把中国商品运往遥远的美洲大陆,也把“中国风”吹到了那里。有的西方学者说,近代的世界贸易实际上是以中国商品为中心的,而这个时代的跨文化世界贸易的实现,正是因为大航海时代开辟的航路,把古老的丝绸之路延伸到更远的地方。
因此,我们可以说,大航海时代开辟的航路,就是丝绸之路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和拓展。这是一个具有本质意义的延伸和拓展。从此,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人类的社会因此发生了本质的变革,人类的历史因此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还有西方学者指出:“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间的革命,沟通东、西半球,联系新、旧大陆,古代有关大地成球形的猜想得到了证实,中世纪狭小的世界观有了扩展,人类不仅发现了其赖以生存的地球,也更加认识了自己。”“15-17世纪的欧洲海外扩张,首先意味着这场巨大的空间革命。”
伍 丝绸之路是文明对话之路
不仅如此,“丝绸之路”远远超越了“路”的地理学范畴,而是文化和文明的概念。正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下的定义那样:“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这是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是欧亚大陆各个民族文化的对话,是人类的对话。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的基本点就是中国文明与地中海文明之间的各种文化的大交汇与大交流。中国学者季羡林认为,丝绸之路“实际上是在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对沿路各国、对我们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等方面的影响,既深且广。倘若没有这样一条路,这些国家今天发展的情况究竟如何,我们简直无法想象”。
“丝绸之路”是整个欧亚大陆上的文化交流之路,是东方与西方各民族的相遇、相识、沟通与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从地中海岸到中国海岸这一古典地带,有许多古代民族,无数古代邦国,集结为几个古代大帝国。“丝绸之路”像一条金色的丝带,横亘在古老的欧亚大陆,把这几大文明古国连接起来,把东方与西方连接起来。“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是中西文明的桥梁,是连接地球上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
在这漫漫长路上,在几千年的悠久岁月之中,民间商旅、官方使臣、虔诚的僧侣、勇敢的探险家和旅行家,以及征战的军队和迁徙的移民,相望于道,不绝于途。丝绸、瓷器等等丰饶的中华物产,经由这条国际贸易的大通道输往沿途各国,中国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也陆续传往西方世界,关于中国的种种游记、见闻乃至传闻,不时向西方传达着遥远东方帝国的文化信息。而西方的物产和技术,科学知识和发明创造,以及关于西方文化的传闻信息,也沿着这条大道,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国,给中华文化的发展,不断地补充、丰富和新鲜的刺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激荡和相互影响的主要源泉之一,对于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对于世界文明的丰富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总之,经过“丝绸之路”,在各民族之间,从物质的生产、生活,到精神的礼俗习尚,不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进步发展,历千百年之盛衰兴替,蔚成古典世界文化历史之灿烂辉煌。有外国学者指出,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变革力的超级高速公路”,“这条路不仅传播了货物,还传播了思想、技术、图案”。“丝绸之路之所以改变了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丝路穿行的人们把他们各自的文化像其带往远方的异国香料种子一样沿路撒播”。“丝路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一条商业道路,却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条路网是全球最著名的东西方宗教、艺术、语言和新技术交流的大动脉”。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开始把整个世界都联系起来,促使今天的世界进入到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实质意义在于人类文明的共享,在于每个民族都能很快地吸收世界文明的最先进的成果。而文明的共享,正是“丝绸之路”本身所提供的文化理想。所以,丝绸之路不仅是一个古代的文化交流之“路”,而且也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