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钢琴作品《意象集Ⅱ》的音乐结构与演奏技巧探讨

2018-01-23 11:26郑燕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德彪西音乐风格演奏

郑燕琳

[摘要]《意象集Ⅱ》是法国伟大作曲家德彪西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在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意象集Ⅱ》中共包括三首乐曲,分别为《金鱼》、《透过树叶间的钟声》、以及《月落荒寺》。在这些乐曲当中,德彪西通过对创作意识以及手法的大胆革新,使作品体现出了独具个性的价值,彰显了德彪西对和声配合以及声部织体的驾驭能力,彰显了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能够使我们对《意象集Ⅱ》的演奏更加驾轻就熟,进而达到深化与升华《意象集Ⅱ》音乐价值的目的。

[关键词]德彪西;《意象集Ⅱ》;音乐风格;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1-018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1.08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德彪西作为法国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其音乐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个人色彩,在法国音乐史乃至西方音乐史上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德彪西成功开创了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也是本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引导西方音乐走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意象集Ⅱ》是法国伟大作曲家德彪西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在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即就《意象集Ⅱ》的音乐结构以及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意象集Ⅱ》分析

《意象集Ⅱ》共包括三首曲目,分别为《透过树叶问的钟声》、《月落荒寺》、以及《金鱼》。德彪西在作品创作手法上的大胆革新以及创作思维方式的改变,体现出了他对声部织体以及和声配合的驾驭能力,这使得整个《意象集Ⅱ》作品的个性更为独特,也集中体现了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上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三首曲子仅仅从题目上来看就很容易与印象派的绘画所连续起来,再从作品所描述对象上来看,与印象派畫家相类似的是,德彪西同样偏好对大自然景象的描述,例如树叶、风、雨、雪、月亮等等,三首曲子中难以捕捉的和声以及模糊的曲式结构都会让受众不禁联想起印象派绘画中艺术且朦胧的空间感、光泽感。

二、《意象集Ⅱ》音乐结构分析

(一)《透过树叶间的钟声》音乐结构分析

在《透过树叶问的钟声》作品中,曲式结构属于“副三部”,即A-B-A曲式。其中,A段共23个小节,根据音响效果以及主题可以划分为两部分:a部为第1小节~第12小节,此部分速度为慢板,表情记号为Lent,音响效果为平稳、宁静;b部为第13小节~第23小节,此部分速度为回原速,表情记号为.du-Movt,音响效果为流动、闪亮。B段共15个小节,根据音响效果以及主题可以划分为两部分:c部为第24小节~第32小节,此部分速度为活泼且明亮,表情记号为Un pen anime et plus clair,音箱效果为跳跃、翻滚;c部为第33小节~第39小节,此部分速度为活泼且明亮,表情记号为Un pen anime et plus clair,音响效果为跳跃、翻滚。A部为第40小节~第49小节,共9个小节,速度为原速,表情记号为I Tempo,音响效果为平稳、宁静。

经对曲式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透过树叶问的钟声》一开始就明确在A音上出现全音节的进行,然后是在相差半音的“A上全音阶进行,借助于此种方式实现对音乐主题的偏离或融合,由此所带给受众的是音响色彩上的强弱、浓淡对比。第二部分则是依次在音阶E调、#B调、以及E调上进行,与#A调相呼应,是对该调式全音阶的暗示。第三部分重新回到A全音阶上,虽然通过不同的表情记号能够方便对曲式结构的划分,但还需要综合对和声、织体、以及乐思素材的考虑,将其作为划分段落的依据。

(二)《月落荒寺》音乐结构分析

在《月落荒寺》作品中,曲式结构上同样可以划分为三类,其中,第1小节~第5小节的调式发展是按照非三度叠置和弦的平行进行的,而第6小节~11小节的调式发展是按照三度叠置和弦的平行进行的,之后的第12小节~第15小节的调式发展是建立在两条旋律对位式的基础之上结合纵向进行的。其中,第一部分强调了“荒寺”的场景,鉴定了整个作品的情感基调,第二部分则突出描绘了场景的静态性、古老性、以及神秘性特点,给受众带来了一种古怪离奇、焦灼不安的感受,第三部分则将受众情感与“月落”景色联系起来,从第二部分的舒适平稳过渡至印象化的表达。

整个作品共57个小节,第1小节~第15小节为A曲式结构,速度表情记号为Lent,音响效果为平稳、清幽、且温柔;第16小节~第34小节为A1曲式结构,速度表情记号为An Mouv1,音响效果为喧嚣、神秘、以及平稳;第35小节~第42小节为A2曲式结构,速度表情记号为An Mouv1,音响效果为喧嚣、热情、以及平稳;第43小节~第52小节为A3曲式结构,速度表情记号为An Mouv1,音响效果为清幽、温柔、以及平稳;第53小节~第57小节进入尾声,速度表情记号为retenu,音响效果为淡出淡慢至结束。

(三)《金鱼》音乐结构分析

《金鱼》一曲的结构为副三部曲式,其中,中部是由对比性材料的段落展开发展而成的。在A部中,第1小节~第6小节均为在曲调#F上的大三和弦/小三和弦,由于动机具有持续更替的特点,故该部分调性确定在#F上。在B段中通过旋律的进行发展将此段调式确定为#E调,但在最后4个小节中有基于D调的纯五度音程,故而使调性转入D调。作品第22小节~第29小节再现A段,调性与A段一致,均为#F调,进入结尾部分后因调号的改变,调性最终转入bE调当中。

第30小节后,作品进人B段,由于含有纯五度和声音程,故而将调性确定为bE调,调性持续4个小节后随着音乐进行转入bA调中,后续小节中所出现的V7-I使调性短暂进入C调当中,最后2个小节则为暗示#F调的属七和弦。endprint

自第46小节开始,作品进入c段,c段开始首先是对#F调性的延续,然后在低音持续音的控制下进入A调,通过第55小节~第63小节的模糊连接转入D部。本部分为第63小节~第86小节,是整个作品的高潮所在,此部分的调性转换非常频繁,首先是通过连串的音型模进在G调、#G调、B调、C调中切换,后因低音声部纯五度持续音将调性转为bE性。进人第80小节后,作品自F调属七和弦转入c调调性,第85小节中则通过等音转化的方式使c调的属九和弦等换为了基于。F调的导九和弦,从而顺利引入了再现。

三、《意象集Ⅱ》演奏技巧分析

从演奏的力度上来说,德彪西印象派音乐曲调强调声音上的朦胧感与纤柔感,声音线条与力度主要是在“弱”范围内变化,通过轻声范围内细腻的层次与音色对比突出作品情感特点。以《透过树叶问的钟声》為例,全曲内仅有一个小节出现了“f”力度标记,其他部分的力度均在“p”~“pp"范围内。因此,在演奏这一小节时,无论音响力度或幅度如何变化,都不能出现打击性的声音效果,演奏者应当完全放松手腕手臂,将力量温和的融入指尖,从而实现对音色的细腻控制。

从重音信号上来说,德彪西《意象集Ⅱ》三部作品当中均有大量的力度重音记号,通过在曲调结构中“-”、“>”、“<”等符号来体现丰富且立面的层次。其中,又以对“-”的应用最为频繁。但德彪西在《意象集Ⅱ》乐谱中也作出了明确说明,即要求在演奏中保持所有带有保持音记号的音符不生硬且明亮,其他音符则需要轻巧明快。因此,对于乐谱中带有“一”符号的音符,演奏时仍然需要突出音色柔美的特点,周围音符则稍微着重突出。以《金鱼》为例,第8小节~第13小节中通过“一”符号将旋律强调出来,因此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将每个标记有“一”记号的音符以均匀的力度弹奏出来,且需要略强于其他音符弹奏力度。

从触键手法上来说,《意象集Ⅱ》中《月落荒寺》曲调源远流长,弥漫着一种缥缈且静谧的意象感觉,德彪西通过作曲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几乎脱离现实并且具有清冷、悠长特点的意境。为了通过演奏更好的体现并烘托这种意境,就需要演奏者掌握抚摸式的触键方法。以《月落荒寺》第32~第36小节为例,为了演奏出乐曲所需要表现出的柔和色彩,演奏时需要尽量避免过直或过硬的动作,演奏者手指的触键面积需要适当的加大,并且手腕需要尽量保持放松,像抚摸琴键一样来弹奏曲调,以带给受众一种绵延悠长的听觉感受。

四、结束语

本文以德彪西的代表作《意象集Ⅱ》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意象集Ⅱ》中三部作品:《透过树叶问的钟声》、《月落荒寺》、以及《金鱼》的音乐结构与特点,然后对《意象集Ⅱ》作品在演奏中需要注意的技巧与方法进行了说明,望使演奏风格与作品曲调特性相契合,更加全面的展现出《意象集Ⅱ》的音乐内涵与价值。

(责任编辑:桂杉杉)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彪西音乐风格演奏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提升小提琴音准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