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庭花
作文写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个性,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凸显学生的个性。在习作教学中,要解固学生的思想,强调写作的灵活性和个性,鼓励学生挥洒自己的个性,展示激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写作的道路越来越宽,让语言表达越来越得心应手。
一、学校学生习作的现状
习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教育欠发达学校的学生们。笔者所教的班级,在进行第一单元习作练习时就出了问题。习作内容让学生们写一写自己去过的一处著名景点或者身边的某一处景物,并要求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写作前辅导课,就抓住事物特点这一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教授了方法,还找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美篇佳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结果,反馈上来的作文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不懂得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或者说,就算找到了事物的特点,也不知道该怎么写。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习作有这样的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从这点可以看出,不管是写人、状物还是记事,都应该抓住特点,突出重点
二、换一种方式习作
笔者上网查阅、查看相应文献资料,发现如果单纯地只是从方法的教授、例文的示范等常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学会写具体、写生动。于是,笔者联想到六年级时,常用到的一种提示词写作:给学生们提供几个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编写一个故事或者记叙一件事情。这样的情境作文,有方向性,有指向性,还能结合学生们生活体验,学生们更乐于写。那笔者是否也可以借用这样的方式,通过“事物+性质”这样的词汇联结提示,先帮助学生们寻找事物的特点,设置一个台阶,然后让他们根据给出的命题抓住特点进行练习。
三、引导学生写作文的策略
1.定“物、性”习作。按照类型分,主要可分为写人、写景、状物、叙事等几方面。根据不同的事物特征进行分类,按照人物、景物、物体、事件四个方面进行归类。在这几个方面中各定一些学生熟悉、有生活体验的“物”,在确定这些事物的时候,笔者基本以学生熟悉的为主,比如定的人物就是妈妈、爸爸、老师、朋友等,然后针对这些事物,共同探讨,确定事物的“性”。将这些“物、性”联结进行整合,按照不同的阶段或者学生能力的差异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
2.找方法、行策略。第一,给予情境,情景再现。要写好情境作文,首先要从写作教学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或者对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引导性回忆等方式,让学生置身在其中,以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而获得情感体验,继而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在确定好“物、性”联结的内容后,针对特定的事物进行情境的创设,比如在写“爸爸、胖”这一词汇联结时,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爸爸的外形与胖的联系,指定学生进行模仿,通过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给学生一种体验,通过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观察到的,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习作练习。在创设情境时,尽量以学生的生活基础,找出学生熟悉的事物,从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并进行有效的习作训练。
第二,学生试水,自由创作。课标中对中段习作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那么,让学生们根据教师提供的“物、性”联结进行自由的创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的事物,同样的特征,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语文素养不同,肯定在不同的学生眼中也是不同的。
第三,习作交流,寻找创新。同样的事物,出自不同学生的笔,肯定会出现不同。这样,自由创作后的习作交流便必不可少。让写同一种类型的学生聚在一起,共同交流,找到不同并探讨,一定还能在原来基础上进行创新,这又是一种习作能力的提高。
第四,范文比较,方法指导。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最常用的指导方式就是例文示范,找一些與主题相对应的美篇佳作供学生赏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这样做,根据确定的“物、性”联结内容找到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容易产生学生共鸣的佳作,让学生与自己的习作进行对比,并逐渐渗透习作方法的指导。
第五,习作展示,多元评价。任何的习作训练,都需要评价。评价方式有很多:建立习作档案袋,记录每一次习作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降低学生习作要求,让他们树立了习作信心,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提高了习作能力,逐渐学会了抓住事物特点,将文章写具体、写生动。(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