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对弈中的计算力与精神力

2018-01-23 20:20黄春雷
中国科技纵横 2017年24期
关键词:计算

黄春雷

摘 要:围棋对弈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始终保持强大的计算力是胜利的保证,无论布局定式,还是死活官子,只有通过计算才能下出自己能够理解的棋。本文从围棋胜负要素出发,探讨了计算力与精神力的本质;并从围棋技术、博弈战术等角度阐述了计算在围棋对局中的统领作用。

关键词:围棋;对弈;计算;胜负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24-0248-01

围棋将竞技、艺术与科学三者融为一体,有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锻炼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的特点。每个围棋爱好者都希望自己的棋能快速增长,但实际却很难,很多棋龄较长的围棋爱好者水平都停留在一段至三段。本文就从围棋对弈的角度探讨一下提高棋力的几个关键点。

围棋大师吴清源归纳出围棋胜负的三个要素:实力、气力和运气。

实力就是棋艺。棋艺水平高,实力才会强。要想赢棋,没有实力就象沙滩上的房屋经不起风浪的考验。气力是精神力。两军相逢勇者胜,特别是在双方实力相近的时候,就要看谁的精神集中、毅力坚韧了。运气是机遇,下棋是要有一点运气的,但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

运气实际上是这个世界发展上的偶然性所决定的,它使得这个世界在变化上丰富多彩。什么是偶然性呢,主要是指一些无法控制的自然因素影响了比赛。比如说对方棋手生病无法发挥实力,又比如说无法忍受对方的恶习。更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一个棋手的精神状态,日本人称其为精神力,吴清源称其为气力。无论是现代心理学,还是古代心灵巫术,在修正精神意识的弱点上,办法都不多。

在围棋对弈的过程中最难把握的还是需要用计算来推断死活[1],然后是官子,布局定式都在其次。换句话说,计算才是下围棋最基本的能力,因为只有计算,才能下出自己能够理解的棋。在围棋竞技中,所谓的计算在形式上就是摆棋,只不过在研究中是棋盘上明摆,而实战中是记忆下暗摆的意思。人类的计算有很多种,这种摆棋方式是一种综合了默记、逻辑和博弈[2]的高级计算。

暗摆在日本称之为“读棋”,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也触及到了计算的本质。正如读书是为了理解书中的情节,“读棋”是为了加深对棋局的理解。任何理解都是有目的性的价值肯定和评判,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所谓的计算,就一局棋的整体而言,计算侧重对胜负的评估,在一局棋的过程中,计算侧重对有利或不利的分析。

我们可以这样说,任何对围棋竞技上的理解都是基于计算的理解,不存在独立于甚至超越计算的理解;计算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而所谓的实力也就是计算力,实力的差距也就是计算力上的差距;计算力之外的一切其他因素,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是或多或少影响计算力的因素,但这些因素本身无法凌驾于计算力之上。所以要将计算力如此赤裸裸地提高到一个统帅一切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对提高围棋实战竞技水平有根本的意义,更在于历史上和现实中对于计算认识上的种种混乱。

在对局中对计算力影响较大的是精神状态,在竞技中它被称为竞技状态。在棋经十三篇中,开始的几重境界,象“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其实都是指一个棋手在对局中如何能够达到一种精神状态。对于这种精神状态也无须神秘化,它就是如何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问题。众所周知赵治勋特色就是长考和读秒,即使开局极简单的一着他也长考,往往刚到中盘他已经开始读秒了,虽然也有瞠目结舌的失误,但总体而言,其读秒棋的质量并不比长考棋差多少。这通常被称为赵治勋独有的谜团,事实上这也的确不符合计算的规律。最近赵治勋在其一本书中解开了这个谜团,据他称,所谓开局的那些长考的主要目的其实并不是在计算,而是通过计算达到注意力上的高度集中,一旦注意力高度集中,就能够发挥其计算力,即使在读秒中也能弈出高招。

吴清源回忆和木谷实下十番棋时:“胜负对我来说无关紧要,不是想胜就能胜,这就是围棋。因此从十番棋一开始,我想的就是让自己委身于围棋的流势,任其漂流,不管止于何处,这就是我当时的心情。”吴清源达到的精神状态,与其说是不在乎胜负,不如说是排除了关于胜负的一切杂念,达到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其实世上无论什么事情,包括下棋,能做到心无杂念、步步分明,看似简单实际上已至极高之境界。

在围棋界中,很少单纯地谈计算力,而是喜欢用“力量”这么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以代替对计算力的评价。力量大的棋,通常也就是指计算力强的棋,尤指中盘战斗力强大的棋。如果我们把力量仅仅归结于中盘扭杀和局部死活的计算[1],甚至只归结于一种嗜好战斗的欲望,那么自然会对力量产生误解。事实上,所谓的力量是指在一局棋中所给予对手以压迫的程度,这样一种力量,就不仅仅局限于局部和中盘,因为,无论是初局时的抢占势力要点的速度和效率,还是在中盘战斗中的紧迫和严厉,还是尾盘中官子的次序和精确,都无一不体现着一个棋手的力量。

对计算本质的了解,让我们对力量一词完全可以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棋手在一局棋的计算中,通常都是富有作战构想的计算,即所谓的“构想图”[2],从这个意义而言,力量可以理解为实现己方战略意图的能力。然而,由于对手的存在,通常一个棋手不仅要面对一种作战方案,而是多个作战方案。例如在己方一块孤棋受攻时,除了逃跑联络外,还可以考虑就地做活,可以是顽强反击,也可以考虑弃子转换。同样,攻击方也有种种的作战意图。如何在各种构想图的比较中寻求对胜负结果最有影响力的着法,这时起根本作用的就是基于比较的计算。

围棋技术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关于手筋、常形和定式的认识。这些技术本身其实就是一个个规模有限的计算公式。有的棋友将其形容为“计算的快捷方式”。这就和计算机中各种快捷命令一样,省略了计算的中间步骤,从而成倍地提高计算的效率。所以,它们的出现是围棋技术发展中对计算认识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随着围棋技术的不断丰富,筋、形和定式在竞技中运用的比例不断提高,却出现了计算为技术服务的倒置现象。其特点就是对技术的生搬硬套,计算的目的只限于确定筋、形和定式的适用性。

围棋中的计算实际上都是一种有限和相对的计算。所谓有限,指棋手无法通过个人计算去穷尽所有的可能性,他只能在自己理解能力的范围内计算。所谓相对,即胜负、有利和不利都是一种双方棋手间进行相对比较的结果,因此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着和坏着。这就意味着,当棋盘上子和子的联系空前复杂,超过了棋手计算的能力范围时,这时棋手能够做出的最佳选择往往是将局面导向更为复杂的局面[3],这种把思考理解上的负担转嫁给对手,也是计算战略的一种。正因为这时的着法不是完全通过计算而得出的着法,因此带有相当强的不确定性,其中的代表就是所谓“朦胧的妙手”,特别是秀策那闻名天下的“耳赤的一手”。这一手的奇妙在于此着点通过普通的计算是难以发现的。那么,究竟是否存在这种“计算之外的妙手“呢?

首先想说的是,如果有一天我们有足够的计算力,也许会发现所谓“耳赤的一手”压根就不是什么妙手。所以如此认为,是因为这样的妙手在计算上先天的不足。所以,稱其为那种绝对意义上的“妙手”,不如称其为“混沌局势的一手”可能更为准确。其次,秀策之所以能下出这一手并获得成功,是建立在对方的计算能力不如自己这一信念之上的。相反,如果这一手超出了秀策的计算能力范围,却在幻庵的掌握之中,那么这就很难说是什么“妙手”或“混沌之手”,因为这时其计算上的先天不足必然要受到惩罚。幻庵之耳赤,其实是对于自己的计算力失去了信心。换句话说,感觉的一手,其实就是要求在计算力上分个强弱的挑战。

综上,围棋对弈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始终保持强大的计算力是胜利的保证,无论布局定式,还是死活官子,只有通过计算才能下出自己能够理解的棋,才能将筋、形、定式等围棋技术融会贯通,从而稳步地提升自身的实力。

参考文献

[1]邓超.局部UCT算法在围棋死活题上的性能测试[J].信息技术,2013,(03):23-27.

[2]余磊.基于认知科学的计算机围棋博弈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刘宇.Monte-carlo方法在计算机围棋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计算
“加边法”与“降价定理”在行列式计算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