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源闸是通惠河上游的头闸,人称“运河第一闸”。它位于北京紫竹院街道苏州街与南长河的交会处,因闸侧原接有长堤,又称元坝闸,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是北京地区一座吉老的河闸。闸口宽约13米,长约6米。现存结构分为闸基、闸门、闸墙三部分。闸墙两端镶嵌着汉白玉石雕兽头两个,昂首瞪目,前爪隆起,栩栩如生。
为什么广源闸称为通惠河上游的头闸呢?这还得从咱北京城的地势说起。北京城的地势比通州高,为了保证通惠河的畅通,除开发水源,解决水深外,另一个关键就是在不同坡度的河道中,让漕船能顺利通过。为解决这个问题,郭守敬建议,“……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显然,他希望通过建立水闸和设置斗门,实现既可节水,又便于行舟。最终,通惠河沿线修建有11处控水设施,共24闸,其中广源闸是通惠河上游的头闸,故称“运河第一闸”。
广源闸俗称“豆腐闸”。清代《日下旧闻考》载“西直门外长河万寿寺西有广源闸,土人呼为斗府闸”。但对其中的缘由,却未作记叙。有学者认为,“斗门”为闸门古称,豆腐闸即斗门闸的近音异写。也有人猜测,清代之前,此地或有窦姓管理广源闸的闸官府邸,广源闸是窦府的闸,讹称豆腐闸。此外,还有说因为闸的北面曾有一座供奉北斗众星之母的斗母宫,人们就把广源闸称为斗母闸。后来慢慢叫走了嘴,斗母宫转音成了“豆腐宫”,斗母闸也叫成豆腐闸了。总之,关于广源闸俗称“豆腐闸”的原因是说法各异,奠衷一是。
历史上的广源闸不仅有调节河水流量、控制水位高低的作用,而且在闸上铺设术板,又具有桥的功能,是一座闸桥。桥上行人如织,桥下画昭如梭,相映成趣。其所跨南长河也是元、明、清帝后通往西郊各行宫、御苑乘舟游览的御用河道。因为地理环境优越,水系状况特殊,广源闸周边成为设坞藏舟、过闸换船的理想之所。《析津志辑佚·古迹》记述了“肃清门广源闸别港,有英宗、文宗二帝龙舟。”明代《长安客话》里也说,“出真觉寺循河五里,玉虹偃卧,界以朱栏,为广源闸。……引西湖水东注,深不盈尺。宸游则堵水满河,可行龙舟。缘溪杂植槐柳,合抱交柯,云覆溪上,为龙舟所驻。”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清高宗《过广源闸换舟遂入昆明湖沿缘即景杂咏》有“广源设闸界长堤,河水遂分高与低。过闸陆行才数武,换舟因复溯涸西”。清末,慈禧太后也常游玩长河,往返于紫禁城和颐和园,驻跸万寿寺,都经过广源闸。其登舟的上下码头,至今遗迹犹存。
新中国成立后,广源闸桥仍为木桥。1979年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置栏杆。1998年治理长河期间,又对此处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将南侧的桥墩拆除了1/3,重新更换了水泥桥面,增加了汉白玉栏杆。1999年,经过整治的京密引水渠昆明湖至北展后湖的长河段实现通航,每天都有游船穿行广源闸,“长河看柳”翮京城。
冰野据《北京市方志馆》整理
80后女博士10年造时尚农场
2017年3月,姚晨在微博上晒了几张自家娃在田间地头玩耍的萌照。种树、喂小猪、摘草莓,渴了摘根黄瓜直接啃着吃,又脆又甜。这个让姚晨特别感谢的“地主婆”叫石嫣,早在2016年,她就和姚晨一同入选了“全球青年领袖”。然而,十年前,或许连她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会跑去“当农民”。
石嫣出生在城里,从小没干过农活,大学,她却误打误撞进了河北农业大学。然后学霸力大爆发,一路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硕博连读,师从著名的“三农”专家温铁军。读博时,有个到美国留学半年的机会,在温老师的推荐下,优等生石嫣去了美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公派到美国插队的研究生。
原本,她对美国留学生活充满期待,结果,当她从北京辗转来到明尼苏达,然后又坐了三个多小时车到达农场,才知道,自己竟是来当农民。每天早8点,石嫣就到地里去干活,犁地、播种、浇水、除草,傍晚下班到家经常浑身酸疼。最初对田园生活的想象,被一天天简单而重复的生活消耗着,她第一次产生怀疑,“自己做的事,有价值吗?”直到当她用自己种出来的菜做了第一顿饭后,之前的所有疲累一下子消散,因为真的太好吃了。她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和食物的关系。慢慢的,石嫣开始融入农场生活,偶尔还会去邻居农场经理夫妇家做客。每到周末,石嫣会和员工们一起,给附近小镇的会员们送菜。
2008年底,石嫣回到学校后不久,就有点待不下去了,想吃好的菜好的食物,这样的想法被每一顿饭重复提醒着。可是在国内,有机蔬菜的概念还不被足够重视。恰好她的导师在申请一块试验田,她没有多想,跟老师申请了基地,并取名“小毛驴市民农园”,她开始一边读博,一边当农民的生活。很快,她的决定像一颗定时炸弹在家里和同学圈中炸开。她的父母也说,“上学上那么高学历以后,还跟当农民一样,我觉得没什么价值似的。”但此时的石嫣,就像一块坚硬的石头,谁也说不动她。
她要用实际行动证明,CSA模式在中国也能行得通。石嫣的农场不仅提供配菜,还提供种菜服务,这让很多市民很感兴趣,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有54户家庭报名。他们每天四点起床去地里采摘蔬菜,然后一家一家地送。三年下来,小毛驴的会员家庭从200多个,增长到800多个。
2011年顺利毕业后,石嫣在通州马坊村租了个农家院子,建立起“分享收获农场”。2012年,顺义区给这群真的在种地的年轻人一个拥有20多个大棚的农场直接投入生产。2013年,团队迁至顺义基地办公,“分享收获”的规模逐渐扩大。之后又在黑龙江五常开辟了一块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并在当地找到大学生等志愿者,定期监督记录生产的过程。
如今,农场拥有700多个会员,一年的经营收入有900多万。不少会员会带家人一起来体验生活,拔拔草,尝尝“第一手”的番茄。石嫣想把这种快乐带给更多人,她邀请清华的设计团队,将一个果园改造成了梨园公社,将有机种植和民宿结合在一起。从去年开始,她还发起了“大地之子”项目,目标是在全国一千所学校开辟出校园菜地,让孩子们能够在学校里与土地相接触。
回顾十年当农民卖菜的生活,石嫣说,新的农民,新的农村,不是把农村建得更像城市,而是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
冰野据《中国妇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