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儿科危重症患儿心理行为反应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2018-01-23 13:06韦冠红韦宇科孙艺唐晓燕
中外医疗 2017年29期
关键词:儿科

韦冠红+韦宇科+孙艺+唐晓燕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儿科危重症患儿心理行为反应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儿科收治的危重病患儿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将该1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儿均为90例。均给予两组患儿常规心理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研究组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心理行为反应情况,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儿不良心理行为反应率(37.8%)明显低于对照组(87.8%),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88.9%)远远高于对照组(64.5%),且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后的SAS评分(30.1±5.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39.4±4.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有助于减少儿科危重症患儿的不良心理行为反应,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儿科;心理行为反应;危重症患儿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10(b)-0153-03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behavior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critical illness. Methods 180 cases with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search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9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psychological care. On this basis, target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given to the research group. The psychological behavior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analyzed by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bad psychological behavior response rate was 37.8% in the research group,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87.8%,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childrens families was 88.9%, much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64.5%, and the SAS score after nursing was(30.1±5.3)point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of (39.4±4.6)points,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n help reduce the adverse psychological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pediatric diaphobia and improve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Therefore it is worth application.

[Key words] Pediatrics;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response; Children with severe illness

近年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儿科危重症患儿的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对危重症患儿进行及时、全面、严密、持续和系统的监护和救治。危重症患儿在被监护过程中因承受因病带来的痛苦、感知陌生环境以及与家长分离的痛苦时常出现一些不良心理行为反应[1]。有研究提出,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儿科危重症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2]。该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儿科收治的危重症患儿180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心理护理对儿科危重症患儿心理行为反应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儿科收治的危重症患儿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神经系统疾病患儿为16例,消化系统疾病患儿为18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为107例,血液系统疾病为7例,心血管系统疾病患儿为28例,泌尿系统疾病患儿为4例。所有患儿家属均自愿同意参与该次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表将该18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者均为9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儿为30例,女性患儿为60例,均龄为(4.82.5)岁;研究组男性患儿为32例,女性患儿为58例,均龄为(4.72.8)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均给予两组患儿常规心理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研究组以下心理护理干预。①应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可播放患儿喜欢的儿歌以创设良好的病房环境,调节患儿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转移患儿注意力,有效降低患儿的精神紧张度和恐惧感,并有效获取患儿的配合。必要时,可以在病房中播放患儿喜欢的动画片,或者为患儿提供其比较感兴趣的安全玩具。②向家属了解患儿的日常生活习惯、性格和语言表达方式等,从而采取有效地沟通交流方式,尊重、保护患儿的自尊心,并通过适当的游戏辅导,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获取患儿的信任,有效减少患儿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进而减少患儿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提高患儿的依从性。③尽可能增加父母的探视时间和次数,减少患儿与父母的分离,以有效减少患儿的分离性焦虑。在探视时,为降低患儿感染的可能性,应对 家长进行严格消毒。④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为避免患儿出现不适和疼痛感,操作动作应尽可能的轻柔,并采用暗示性语言等转移或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在患儿情绪安抚的过程中,对患儿进行肢体抚摸和接触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疼痛感受,从而减少患儿哭闹的次数,也能够有效提升患儿免疫力。⑤可适当增加患儿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鼓励患儿做一些诸如穿衣、洗脸等力所能及的事务,并根据患儿的作息规律进行护理与治疗。对于存在情绪哭闹的患儿,护理人员应采用讲故事或者做游戏的方式缓解提高患儿临床护理配合度,必要时可以在患儿附近放置柔软防护装置,避免患儿哭闹过程出现碰伤情况。⑥由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会对患儿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患儿的康复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就需要护理人员对患儿父母的心理状态加以关注,在患儿父母心理状态管理的过程汇总,可以对父母进行健康宣讲,护理人员的态度要温和,尽量能够对患儿家长的忧虑感消除,增强家长们对患儿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关于家长的问题询问要需要耐心回答,在家长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患者家属需要耐心和患儿家属进行沟通,避免医患人员之间发生冲突。总之,应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患儿的基本情况、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和效果等,以消除家属对患儿疾病的疑虑,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对患儿进行精神鼓励。endprint

1.3 观察与评价指标

①分别采用直觉心理压力量表(CPS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数字评分(VAS)对患儿的控制感丧失、分离焦虑、疼痛反应等各种心理行为反应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②向患儿家属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分析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情况。患儿护理满意情况由十分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一般)/总数100.00%。③护理前后分别应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两组患儿家属的焦虑情绪,0~49分、50~100分分别评定为无焦虑情绪、有焦虑情绪,随着评分的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逐渐改善。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对象所有数据均经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并用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x±s)行t检验。用P表示检验结果,基本标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后两组患儿的不良心理行为反应情况

在护理后,对照组出现控制感丧失、分离性焦虑和疼痛反应的患儿分别为16例、21例和42例,总不良心理行为反应率为87.8%;对研究组出现控制感丧失、分离性焦虑和疼痛反应的患儿分别为7例、12例和15例,总不良心理行为反应率为37.8%。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的总不良心理行为反应情况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情况分析

护理后,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64.5%、88.9%。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家属焦虑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儿科危重症患儿具有发病急且快、临床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患儿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3]。通过调查分析,儿科危重症患儿的不良反应心理特点主要包括分离性焦虑、恐惧感、行为退化和羞涩心理等[4]。其中,分离性焦虑心理主要原因是患儿离开亲人进入监护病房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心理;恐惧感主要是源于对陌生环境和对医护人员的不熟悉以及监护室内抢救人员严肃的表情、负压吸引器以及监护仪器的报警声等等;行为退化主要是由疾病折磨和各种侵入性操作等引起的;羞涩心理主要是因为患儿已有了性差别和性心理,进而不愿对个人身体不适感等进行讲述。有研究者提出,在儿科重症患儿临床治疗中,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治疗的效率,还有助于促进患儿身心健康成长[5]。心理护理主要指的是在护理的过程中,护士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加以干预和影响的护理方式,能够促使患者在自身实际情况下,达到做合理的心理状况,使得自身的身心状态不断恢复健康[6]。同时就重症监护室的规章制度和家長沟通交流, 尽量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得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工作能够得以顺利实施[7]。李雪[8]选取92例ICU重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结果显示,护理后,给予心理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83%,对照组为82.61%,说明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较大,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与该组研究结论相符合。该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后,对照组出现控制感丧失、分离性焦虑和疼痛反应的患儿分别为16例、21例和42例,总不良心理行为反应率为87.8%;对研究组出现控制感丧失、分离性焦虑和疼痛反应的患儿分别为7例、12例和15例,总不良心理行为反应率为37.8%。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的总不良心理行为反应情况明显较低,且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在儿科重症患儿临床治疗中,心理护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儿科重症患儿临床治疗中,心理护理有助于降低患儿的不良心理行为反应,获取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从而有助于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并获取较高的满意度。因此,心理护理值得在儿科危重症患儿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玉芳,张舒梅,黄凌雁.儿科危重症患儿心理护理探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20):2928-2930.

[2] 赵敬肖,史淑青,段素娴,等.儿科危重症患儿心理护理探讨[J]. 中外医疗,2016(13):136-138.

[3] 程小文. 心理护理对儿科住院患者的效果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4(36):4954-4955.

[4] 许艳华.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及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J]. 全科护理,2013(8):728-729.

[5] 张瑞红. 儿科心理护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3):467-468.

[6] 宋小秀. 心理护理在儿童重症监护室的应用与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5(5):252-253.

[7] 陈丽娜,高新平,刘方汶. 探讨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患者心理指标与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4A):22-23.

[8] 李雪.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4-35.

(收稿日期:2017-07-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科
基于SOAP病例讨论评价在儿科临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银翘散加减治疗儿科疾病验案举隅
儿科专栏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请为儿科医师设专项补助
圆梦儿科大联合
倪鑫:圆梦儿科大联合
超声诊断184例儿科急腹症的临床分析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