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欣++刘露
摘 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县级电视台的外部环境与内在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村网络的扩张,域外媒体的涌入,使得县级电视台面临着功能减退、“营养”不足、需求下降的局面。面对这些挑战,县级电视台不能简单模仿、被动追随城市电视台的做法,政府一味地单向投入也不利于乡村传播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借助媒介生态理论,通过传播生态位的融合、分离、交叉,实现县级电视台的整合与优化,不但有利于完善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对农传播体系,而且可以弥补央视、卫视中乡土信息不足的缺陷,拓展城市居民的文化认知空间,形成新的传播生態位。
关键词:电视台;传播;生态位;乡村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12-0164-06
在我国的乡村传播生态系统中,以县级电视台为代表的区域媒体,既是沟通中央、省、市与乡村信息的桥梁,又是县域传播的重要阵地。县级电视台一方面承担着上情下达的功能,即将各级政府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告知县域的居民,另一方面又肩负着民情上传的责任,即让上级政府、域外受众充分了解县域居民的需求。但是,以往这两种职责存在着头重脚轻的现象,县级电视台往往只是“传声筒”,而不是“扬声器”。
在四化同步的政策下,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加快①。乡村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对县级电视台的传播生态位造成重大影响。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一体化为县级电视台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互联网、手机为县级电视台的内容生产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渠道资源与技术资源。从消极的角度来看,一体化突显了县级电视台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不足。一是在城市化的冲击下,原本生态位就比较狭窄的县级电视台在资源生态位、营养生态位等方面进一步收窄。二是在网络化的融合下,县级电视台受到来自域外媒体与域内网站的双重挤压,媒介生态位的争夺进一步加剧。可见,完善区域性建设,实现有机化治理,是当前县级电视台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借助传播生态理论、区域传播理论、乡村传播理论,通过对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无锡市宜兴市、徐州市新沂市等几个不同类型县级电视台(频道)的调查研究②,探讨城市媒体的一体化传播与县级电视台的区域性角色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建构县级电视台传播生态位的方案。
一、表现形式:县域媒介环境速写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认为,权力决定着知识与文化的生产。长期以来,县级电视台处于只有声音、没有“话语”的状态,甚至有人提出了撤销县级电视台的主张。在大众传播时代,城市电视台的节目可以轻易到达县城、乡村,但是县级电视台的节目却不能传播到域外。互联网与手机的出现,虽然表面上扩大了县域媒体的边界,却使县级电视台在没有收取任何落地费的情况下轻易让渡出受众资源。然而,域外媒体强势介入下的对农传播方式,并不能弥合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网络“大V”呐喊下的言论自由,反而增加了涉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
1.乡村网络扩张,县级电视台被动追随
随着村村通网络的实施以及电脑、手机下乡的刺激,互联网与手机在县域乡村中迅速普及。目前,网络已成为县域居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33.1%,智能手机成为农民上网的主流,超过农村网民的90%。③同时,乡村淘宝店激发了农民的网购热情,而淘宝村又激活了城乡之间的电子商务,使得农民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虽然县域乡村的网络化水平与中心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其发展速度喜人,乡村网络的前景被普遍看好。
农民对网络的青睐,使得挣扎在生态位边缘的县级电视台看到了希望,网络化似乎是县级电视台摆脱困境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方面,网络化有利于县级电视台扩张传播生态位。其一,建立县级电视台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甚至开播网络电视频道,可以更好地开展互动,实现共享,抵消域外媒体的消极影响。其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我国农民工的数量达到28171万人④,农村居民的流动性很大。网络化有利于县级电视台突破传统渠道的限制,通过互联网、手机与外出农民工形成更广泛的沟通。另一方面,县级电视台的生态位扩展面临着网络化悖论。一是网络化对县级电视台的实际帮助有限。“两微一端”与网络频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不能为县级电视台带来直接的收益。二是网络新闻的发布受到政策因素的制约。过度的迎合县域居民,必然削弱县级电视台的喉舌功能,带来政策性投入的减少。
2.域外媒体涌入,县级电视台简单模仿
县级电视台具有区域性的环境监测、舆论控制、文化传承、娱乐大众功能,央视、卫视并不能取代县级电视台的传播生态位,相反还会带来一些噪音与干扰。其一,城市电视台对“三农”的认知存在着偏倚,节目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据我们调查,大多数农民并不认同城市电视台乡土剧的内容,相反更喜欢其都市剧的情节。⑤其二,城市电视台涉农信息偏少,新闻报道的样式单一,特色不明显,没有真正地做到“卷起裤管,放下身段”,同时对政府新闻、致富信息、农业技术的过多关注,又削弱了涉农媒体的草根性与乡土味。其三,在涉农负面新闻的报道上,城市电视台需要协调正面与负面的关系。虽然新闻具有关注负面信息的天然属性,但是囿于当前农民的认知水平与社会公众的刻板印象,负面报道很难激起全社会的理性批判与价值认同。
面对域外媒体的大量涌入,县级电视台并没有起到区域意见领袖的作用,反而有些不知所措、迷失方向。其一,小媒体讲大道理。县级电视台总是希望把县域新闻做成《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式的节目,机械地模仿央视、卫视,却缺乏针对性的解读,其节目不但农民听不懂,而且背离了区域传播的初衷。其二,选题简单、粗糙。总书记到农民家是新闻,县委领导看望“五保户”属于日常工作。县级电视台缺乏对新闻点的提炼,不但起不到宣传效果,而且容易引起农民的反感。在调查中,有农民半开玩笑地说:“只要(在电视上)看到县委领导出现在农民家,就知道又要过年了。”⑥其三,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刻板、生硬,缺乏深度。县级电视台应该扎根基层、发掘模范、弘扬先进,而非人云亦云的跟风。如“大衣哥朱之文”“农民歌手刘大成”等,央视、卫视已经给予了足够的报道,县级电视台根本没有必要再去蹲点守候,况且这样的典型缺乏示范性与推广价值。endprint
二、存在问题:基于生态位的分析
传播生态位是指一个媒介种群在传播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该位置决定了媒介种群的形态、功能与行为⑦。县域既是一道屏障,又是一把保护伞。县级电视台作为传统的乡村传播优势种群,在政府一味地单向投入的政策扶持下,长期处于“优”而不“强”的状态。村村通网络打破了以往的传播生态平衡,县级电视台的生态位优势不复存在。网络扩张与媒介涌入并没有起到助强扶弱的作用,相反导致了县级电视台的“内源性”崩塌⑧,其根源既有外在的环境变化,又有内在的基因缺陷。
1.传播生态位功能减退
在多重中介⑨下,传播生态位的功能减退,扼杀了县级电视台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从而导致其区域治理能力的下降。其一,二级传播的领导地位被剥夺。县域的传播生态位出现混乱,居民可以在电视台报道之前获得信息,以县级电视台为核心的“大众传播+组织传播”方式正在被网络化的自组织传播体系所取代。其二,应对热点事件的解释力不强。由于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要是短新闻,缺乏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通知、公告已经不能满足县域居民对于知情权的深度需求。其三,新闻的泛娱乐化倾向明显。方言类节目没有起到促进县域文化交流的作用,相反却流于粗鄙与低俗,主持人把运用方言的重点放在“搞怪”上,具有笑点的新闻被反复播放,而严肃性新闻则受到冷遇。其四,乡镇管理人员的媒介素养不高。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们往往支支吾吾、答非所问,容易造成城市居民对县级电视台编导能力的质疑,同时也恶化了域内媒体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县级电视台的内容生产,并没有唤起人们的理性认同与情感支持,他们反而表现出失望与冷漠。
2.传播生态位“营养”不足
营养种群的大小直接影响传播生态位的稳定。广告收入与受众资源是传播生态系统得以维系的基础,也是制约县级电视台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县级电视台的广告价格过低。以新沂电视台为例,一个三分钟的广告时段每天播放五次,一个月的广告费才一万元,相比央视、卫视动辄百万的广告费相去甚远。⑩由于县级电视台的生态位营养不足,为获得充足的营养,节目中就会充斥着大量的劣质广告。这些广告的真实性很难得到保障,反而拉低了县级电视台的广告价格,导致县级电视台生态位营养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县级电视台缺乏优质的受众资源,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较低,且规模还不断萎缩。其一,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县域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B11。其二,由于县域年轻人更倾向于热门影视、娱乐节目,他们追求流行时尚,向往都市文化,一般不太喜欢乡土信息与农业新闻。其三,卫星电视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以及大量县域居民安装网络电视,导致县级电视台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降低。此外,縣级电视台的生态位营养还包括政府拨款与有线电视接收费,前者的数量在减少,后者的收入有限。由于县级电视台缺少投资性、股权性、项目性收入,所以“食物链”与“食物网”的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能力不强。
3.传播生态位需求下降
需求变化是县级电视台传播生态位弱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往的媒介转型需要借助强大的外力,而这一轮的网络化几乎是内生的,县域居民对媒介融合充满了期待。从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来看,后生媒介更人性化,更能满足人的需求。网络是对大众传播、组织媒介的补偿,互联网与手机更能满足县域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从县级电视台的内容来看,当前农民的信息需求正在升级,传统的“新闻+电视剧”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县域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种粮大户更关心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惠农政策,农民工群体更关注子女教育、务工信息、养老保险,这些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在县级电视台上很难找到,因此他们将目光投向网络。从服务对象的变迁来看,过去的农民居住在村落,他们与“三农”信息具有天然的联系,但是拆村建居、新型城镇化以后,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他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不再关心农业信息。信息需求是一种动态指标,县级电视台只有不断调整自身的传播生态位,才能跟上县域居民发展的需要。
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县级电视台传播生态位的功能、营养与需求都在下降,这直接影响到我国传播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网络化在实现城乡“硬件”一体化的同时,对县级电视台的“软件”升级也带来了挑战。如果说一切后生媒介都是对先前媒介的补偿B12,那么我们更需要借助传播生态理论,从一体化的本意出发,通过有机体的竞合机制,寻求优化县级电视台传播生态位的办法。
三、解决思路:有机的一体化策略
县域媒体需要产业化。产业化有利于增加县域媒体的活力,提高媒体的造血能力,但是在大众传播整体利润减少,特别是电视广告收入面临断崖式下跌的情况下B13,过度强调县级电视台的市场化,似乎有些不切合实际。一体化不是“大锅饭”,也不是“一刀切”,而是局部与整体的重新调适,个人与信息的重新融合,蕴含有机化治理的特征。从一体化的有机结构来看,县级电视台首先要考虑办好县域新闻,满足县域居民的知情权,做好农村居民的代言人,而不是赚取更多的广告费。其次,不能照搬城市媒体的经营方式来实现县级电视台的改革,而是要在有机化治理的框架下,重新调适一体化与区域性的关系。最后,保持政府的公共性投入,建立公益基金,增加域外媒体的落地费是保持县级电视台生态位健康不可或缺的资源。就有机化治理而言,建构县级电视台的传播生态位主要包含生态位融合、生态位分离、生态位交叉三种形式。
1.生态位融合下的媒介进化
生态位融合是指两个生态位内部融通的状态。加强电视与网络的融合,有利于拓展县级电视台传播生态位的宽度与广度。2017年5月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经营单位、采编业务、总编人员做出了规定,不仅有利于互联网行业的规范,也有利于县级电视台参与网络新闻的制作。县级电视台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乡村传播平台,建构具有角色差异和利弊并存B14的传播生态位。endprint
(1)从对手到伙伴。网络化有利于县级电视台的内涵发展,提高传者、受众、内容、媒体的活力。其一,融合有利于拓展县级电视台的渠道,提高信息生产的能力,改变各级政府对县级电视台的态度,赢得更多受众的理解与支持。其二,融合有利于媒介的优势互补,在新闻报道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优势,媒介融合既有利于区域内的多重呈现,也有利于区域外的本土表达。县级电视台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与渠道特色,摒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复制、人员互换,实现与网络媒体的深度融合。
(2)从把关到调解。网络打破了大众传播的意见领袖功能,县级电视台的话语权被削弱。在网络环境中,县域居民的信息获得变得异常自由,传统媒介的把关人作用难以发挥,每一位县域居民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都可以在网络自媒体中发表言论,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没有人会删掉你的信息。因此,县级电视台必须开展跨平台的议程设置,借助对网络信息的评论、报道、参与,将把关融入调解之中。如2016年2月《扬子晚报》中有《年前大雪冻死草莓苗,妻子寻了短见 如今14棚草莓滞销,请帮帮这位张师傅》的新闻,新闻报道之后,迅速在微博、微信以及当地论坛大量转发,很快便有大批热心市民前往购买张师傅的草莓,提供帮助。从把关人到调解者的角色转换,使得县级电视台可以更好地化解网络流言,将舆论引导与服务“三农”有机结合起来。
(3)从单向到循环。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传递采取直线型的传播,县域信息的流动呈现单向性的特征,即“自上而下”的传播。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县域传播生态的格局,循环式的信息互换取代了单向性的信息传递,在搜索与分享机制中,县域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半封闭循环的状态,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连续互动。其一,循环保障了县域居民的话语权,使得县级电视台与农村居民的对话成为可能,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自媒体实现与县级电视台的互动,电视和网络的关系变得亲密,传者与受者的角色变得模糊。其二,循环拓宽了渠道获取的信息量,使得县级电视台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加多元的观点,同时域外媒体的不断加入也增加了县级电视台的有机性,避免了“内卷化”。半封闭循环起到社会调节器的功能,减少了单向传播的刚性,使得县级电视台在多重中介的信息生产中更富张力,也更具活力。
2.生态位分离下的区域保持
生态位分离是指两个生态位相互隔离的状态。就县级电视台而言,维持原有的收视群体是守住生态位的基础。一段时间以来,取消县级媒体的呼声很高,但是从报纸的改革来看,取消似乎并不成功。“小生境”不仅是地理空间,而且是文化景观。据调查,在取消县级报刊以后,很多乡镇采取了刊发通讯的方式,以弥补区域社会信息的不足。B15即使在媒介融合完全实现的情况下,鄉村传播仍有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利用生态位分离的策略,抓住机遇,苦练内功,是当前县级电视台充实生态位的有效做法。
(1)扎根县乡区域,做好农民新闻。服务“三农”是县级电视台守住区域生态位的最好办法,既要紧跟时代,又要不忘初心。其一,需求就在身边。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优势,县级电视台虽小,但是却与“三农”具有紧密的联系,如宜兴电视台的《宜兴农林》栏目,根据农民需求制作节目,曾经连续播放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的专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二,受众就在身边。与其好高骛远赶时髦,不如回归本位做新闻。目前县级电视台播放的主要是电视剧,占其总时长的70%左右;而美国的地方台主打的是自制新闻节目,达到60%左右。守住县级电视台的生态位,必须提高县域新闻的数量与质量,用适合农民表达习惯的语言来讲解新闻,用符合农民审美眼光的画面来展现新闻。
(2)联合域外媒体,提高自身素质。守住区域还要借助外力,通过与域外媒体的合作,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化解传播生态位危机。其一,打造国家级的涉农传播生态群落,实现纵向的一体化。让县级电视台参与央视、卫视农林频道的建设,如央视7套、陕西农林卫视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条块分割,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对农传播生态格局B16。其二,改变以辖区为界限的联合、合并模式,实现横向的一体化。鼓励具有相同特色的县级电视台联合办台,如乡村旅游频道、特色小镇频道、美丽乡村频道等,实现县级电视台之间的信息互换与内容共享。其三,通过全媒体“中央厨房”采编平台,实现县级信息资源的一体化。手机平台上乡土信息的智能分发,也是延伸食物链、强化生态位的有益尝试。域外媒体涌入导致处于信息沟底部的农民承受着比市民更大的压力,通过县级电视台的参与,可以缓解一体化传播造成的信息焦虑与信息失衡。
(3)保持公共投入,引入市场机制。由于现实存在着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偏低的状况,为了避免过度市场化带来的内容庸俗与形式空洞,必须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缓解市场化与公共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方面,制定县级电视台的传播生态位补偿机制。导致生态位衰退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建立多元化的融投资平台,如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基金、企业捐助等,有利于扩大县级电视台营养种群的规模。美国的非独立电视台一般在黄金时段播出所属电视网的栏目,其他时间播放自己的节目,主要是新闻;但是电视网也会将附属台一些有亮点的资讯节目在主台里播出,为其打广告、攒人气,每年还要给其不菲的落地费。另一方面,公共性不是“大锅饭”,而是有机化。将县级电视台“包养”起来并不切合实际,而且容易产生节目内容脱离县域居民需要的不良反应。对于部分融入城市的县级电视台,可以设置市场化的广告费补偿机制,通过黄金时段广告资源的一体化,实现县级电视台广告种群的升级。保持公共性是在效率和公平的原则下,提高县级电视台的市场化水平,设置一定的惩罚机制与退出机制,有利于维护县级电视台传播生态位的长期健康与稳定。
3.生态位交叉下的文化补偿
生态位交叉是指两个生态位局部重叠的状态。在网络化的背景下,县级电视台的区域性壁垒正在被打破,它们必须直面生态位明显高于自己的对手。通过县级电视台的整合,利用特色文化、草根定位形成传播生态位的交叉。借助重叠部分的生态位“特化”,形成城乡传播生态系统的互融、互通、互补。endprint
(1)以特色文化抢占生态位。在激烈的传播生态位竞争中,独树一帜的乡土文化是县级电视台走向大中城市、拓展国际市场的一张亮丽名片。如宜兴电视台抓住紫砂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下属紫砂频道的《大师说器》栏目在北美华人地区公开播出,陶都传媒网站将相关的新闻直接更新到网站上,同时还有与之相配套的杂志《陶都》,整个频道围绕紫砂元素展开,让观众印象深刻。对于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县级电视台的优势,借助特色文化,打造互换空间B17。2015年1月5日,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电视台开播旅游综艺频道,打造旅游产业,将当地特色景点推向全国,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对于特色不明显的县级电视台,其“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音”的风俗与文化是其攻向城市的一把钥匙,通过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打造,县级电视台应该将更多的“乡愁”送入城市居民的视野,从而弥补城市电视台中乡土信息与民间文化不足的现象。
(2)以草根定位拓展生态位。随着拆县建区进程的加快,一些县级电视台彻底融入了城市台,对于这些县级频道,打造新的文化品牌,寻找新的传播生态位,是其必须经历的阵痛。这些频道往往靠近中心城市,广告资源与受众资源都比较丰富,只要深入挖掘草根性,充分保持乡土味道,注意与现有电视频道的差异化定位,通过市场细分,就能够巩固和发展属于自己的传播生态位。如南京十八频道(原江浦县电视台),其《标点新闻》《听我韶韶》等新闻类栏目,《标点美食》《标点旅游》《标点说房》等生活服务类栏目就非常接地气,赢得南京及周边广大地区居民的喜爱,“十八频道,南京味道”的标识也深入人心。可见,拆县建区后的频道调整,改变的只是隶属关系,而不是原有县级电视台的草根情怀。从区域传播的角度来看,乡土信息与民生新闻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且民生性只有在草根中才能体现。
从传播生态位的角度来看,国际性、商业化、精英型的都市媒体,对于本土性、农耕化、草根型的县域媒体存在着传播生态位的话语霸权。资本逻辑、民主幻象、价值虚无不但破坏了原有县级电视台的传播生态位,而且影响了农村乡土文化的传承。一种媒介传播方式的优劣,并不是技术特征的简单呈现,而是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县级电视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乡村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传播生态位是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博弈,县级电视台有着“和事佬”与“调停人”的作用。因此,必须坚持有机化治理的原则,通过媒介进化、区域保持、文化补偿,优化县级电视台的传播生态位,实现城乡传播生态系统的“多顶级平衡”。
四、结论
在多重中介的夹击下,县级电视台的传播生态位受到挤压。一方面,农民被描述成淳朴、老实甚至有点“傻”的形象,他们离不开城市精英的帮助、指导与同情;另一方面,一旦农民出于自己的主张,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按照自身的逻辑行事,就会被贴上“社会化小农”的标签。一体化不是简单、粗暴的城市化运动,“两微一端”与网络频道也不是县级电视台充实生态位的灵丹妙药。在县级电视台的生态位调整中,重新调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实现有机化治理的关键。基于媒介生态的思想,县级电视台的生态位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其一,自然有机整体性。县级电视台的网络化可以拓展整个传播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其二,万物互动共进。县级电视台的参与有利于整个传播生态系统的互动合作、协同进步。其三,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县级电视台的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传播生态位越多样,越容易保持传播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人类长期遗失的综合感受正在网络技术的补偿下得以实现。要加快县级电视台的转型,就必从县级电视台的传播生态位建设入手,实现基于区域性的一体化传播,将县级电视台打造成扎根县域、辐射全国的网络信息平台,消除城乡之间信息传播的“沟渠”,打破农民心中的“茧壁”。
注释
①蓝庆新、彭一然:《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理论学刊》2013年第5期。
②⑤⑥⑩B152015年10月到2016年4月,课题组先后在对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无锡市宜兴市、徐州市新沂市等地区开展了关于县域媒体与村民满意度的调研。课题组负责人为卫欣,主要成员为刘露、马高曼、王雪薇、丁敬等,调研中使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
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1月22日发布。
④《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4/t20170428_1489334.html,2017年4月28日。
⑦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2—73页。
⑧卫欣、王国聘:《对农传播与自组织化:复杂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结构研究》,《学习与实践》2016年第6期。
⑨Kristopher J. Preacher, Andrew F. Hayes. 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2008, Vol.40, No.3, pp.879-891.
B11衛欣、马高曼:《涉农媒体与环境传播:基于媒介生态位理论的研究》,《阅江学刊》2016年第6期。
B12[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罗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88页。
B13陈国权:《广告商看报业广告转型形势与出路》,《中国记者》2015年第1期。
B14宁兴旺:《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价值探析》,《传媒》2016年第12期。
B16仲德涛:《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以河南省漯河市城乡一体化模式为例》,《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B17Jeongsub Lim. A model of functional rules for social media in the networked news sphere.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4, Vol.24, No.3, pp.279-294.
责任编辑:沐 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