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文献综述

2018-01-23 21:39郭子烨
科技传播 2018年2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倡议综述

郭子烨

摘 要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海外舆论界越来越熟悉“一带一路”倡议。部分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引起沿线国家不少民众的误读。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传播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传播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研究内容的丰富性方面需要加强研究。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综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3-0018-02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少民众由于缺乏直接获取信息的渠道,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甚了解。他们获取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二手信息。然而,许多西方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报忧不报喜,报坏不报好,导致有些国家的民众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误解。他们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是以中国为核心的新东亚秩序,是“中国威胁论”,是抗衡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略等。“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研究成果中,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赢得不少国外媒体高度赞誉的同时,也招致不少误解和质疑。中国需要建立“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龙迎伟和陈若松对比中国与西方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基础,分析“一带一路”理念与拓展我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关系,提出打破西方话语霸权,以更博大的文化价值观念构建更公平合理的国际话语秩序。李荣提出在对外传播中,要尊重对象国人民的语言习惯、思维模式、表达风格,特别是宗教信仰,有针对性地使用他们熟悉的话语体系,把传播落到实处。袁赛男提出中国对外话语权构建要弱化崛起理念,强化共享理念;弱化政治色彩,强化文化吸引;弱化同一传播,强化差异传播。王秋彬,崔庭赫强调“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应推进旨在增强“一带一路”逻辑性和说服力的理论研究;应当换位思考,理解并回应相关国家的利益关切;应充分利用国际媒体平台,传播中国声音,为“一带一路”发声造势。梁海明提出,在“一带一路”的海外传播中,应站在他人的角度,结合实际,全面阐述中国意图,从而达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了解,消融隔阂的目的。计宏亮认为构建“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体系首先要构建国际话语认同的路径模式,其次是破解国内外对“一带一路”话语的误读。在构建“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体系过程中要加强基础理论建设,拓宽理念传播渠道,更要积极参与规则定制,从而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新的外交理念的认同。针对“一带一路”话语误读,赫琳提出“要把事做好,先把话说好”的主张,建议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过程中,以“合作共建、互利共赢”为主旨,充分把握“亲诚惠容”的主旋律,避免构建产生歧义和误解的话语体系。薛庆国也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关建议,认为在对外传播“一带一路”倡议时,要处理好个性和共性的问题。即对外传播“一带一路”话语既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家、民族对中国持有的特殊立场、观点,又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中国对外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体系的普适性问题。

第二类观点认为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借助临近“一带一路”沿线国的地缘优势,以文化习俗相似为切入点,在国际传播领域有所作为。罗来军表示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广西、云南、西藏等沿边省份均显示出沿边地缘战略价值。他们有望被打造成面向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东盟区域等地区的开放窗口与辐射中心。王林、李晓霞提出云南具有临近东盟南亚的地缘优势。地方媒体、传媒研究机构要主动作为,积极发挥对外信息传播和文化表达的天然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各大媒体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提高我国媒体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梁妍妍认为广西与东南亚各国的商贸往来日益密切,是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部分。广西要积极扩大自身的传播范围,增强传播力度,从而强化中国对外传播的效率,营造和平合作的国际舆论氛围。尹亚利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日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及地区间文化产业链联通等将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文化合作新热点。各个地区应积极利用好现有机制,不断探索新的合作与交流机制,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虽然国内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问题的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研究内容的丰富性方面需要加强。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研究大多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到目的地国家的田野调查研究不足。对具有不同文化、信仰、习俗、国情的沿线国家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措词具有特殊性、矛盾性、流动性、发展性的特点。应考虑到不同国家、民族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立场和期待,深入到对象国进行田野调查。换句话说,应该通过田野调查,了解不同国家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点和疑虑所在,在对外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中对其做出有效的、令人信服的回应。除了丰富研究方法,从研究内容上看,“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以“一带一路”对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研究为例,研究成果的数量不多,所见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是薛庆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舆情、实践与建议》(2015)和《关于在阿拉伯媒体上传播“中国声音”的思考》(2011)。截至目前,相关学术专著成果还未问世。国内虽对“一带一路”倡议对阿传播话语的说话原则、语言技巧和策略多有梳理、论证,却忽略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对阿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问题的深入研究,使得融通中阿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尚不完整,“一带一路”倡议在阿拉伯世界的有效传播和认同受到一定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对不同国家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研究都存在类似的特征。基于此,“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的任务十分紧迫。

参考文献

[1]郝琳.“一带一路”需要合适的话语体系[N].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報.2015-12-16.

[2]计宏亮.“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的建构刍论[J].理论学刊,2015(7):103.

[3]李荣.“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误区及相关对策建议[J].教育传媒研究,2016(3):18-21.

[4]梁海明.“一带一路”海外传播应避免的几大误区[J].中国记者,2015(10):32-34.

[5]梁妍妍.“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信息传播趋势[J].新闻战线,2015(14):4-5.

[6]龙迎伟,陈若松.“一带一路”推动我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EB/OL].(2015-09-18)[2016-01-21].http://www. scio.gov.cn/zhzc/10/Document/1456518/1456518.htm.

[7]罗来军.沿边开放合作:为“一带一路”筑就战略支点[EB/ OL].(2015-08-26)[2016-02-27].http://www.scio. gov.cn/ztk/wh/slxy/31215/Document/1446003/1446003. htm.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倡议综述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