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冬梅+刘志梅+邓丽云
【人物简介】
沈貝嘉女士,小小汉语学习中心创始人、愿望成真基金会成员、金紫荆基金会成员。她5岁移居澳大利亚,1999年毕业回港,从事银行工作12年。2012年离开银行,2014年创办“小小汉语学习中心”,现已发展有铜锣湾、中环两个分校。她预见到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汉语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如果能够让一个生命影响一个生命,这将是最大的德泽。”因而,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普及普通话做一些事,将普通话教学带到更多地方。
心有大局,教育培人。沈貝嘉女士是一家小小汉语学习中心的创办人。她更是一个母亲,因此在汉语培训事业中,包含着一个母亲的情味。她说:“每一个幼小的孩子都是一张雪白的画纸,任何事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初次经历。”她希望孩子们与语言的初次经历是美好的。
她说,她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如果能夠一个生命影响一个生命,这是她最大的德泽。
因缘最深的语言——汉语,牵动小小的心
“如此美妙,如此奇妙,从此便以汉语为主吧。”她做下了这个决定。
汉语是与沈貝嘉女士缘分最深的语言,但卻不是她的第一语言。这与她成长的环境有关。
沈貝嘉女士出生在港英政府时期的香港,五岁时移居澳大利亚,她整个受教育的过程是在国外完成的,其汉语基础也是在澳大利亚建立的。沈貝嘉女士在每周六对汉语进行了十分系统的学习,学习的过程是愉快的。“可能因为不是第一,那个时候说起汉语来並不流利,老师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来教我们语言,比如比赛遊戏、音乐形式,十分灵活,也让整个学习的过程不那麽枯燥。”所以她坚持了下来,学了13年。
1999年,沈貝嘉女士大学一毕业就回到了香港,於一家私人银行工作。此时香港刚刚回归不久,会讲普通话的人不多,学了简体字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当时银行的客户较大一部分来自内地,这带动了他们那一批年轻人,也加深了她与普通话的缘分。
“汉语真是一种奇妙且美妙的语言,汉语与汉字的关係是我手写我心的关係,写出来十分美丽,就像歌曲一样。”沈貝嘉女士十分喜欢汉语。再後来,她成了家,做了母亲,越来越感觉到语言对小孩的重要性,也因香港本身具有的汉语底蕴而燃起创办少儿汉语培训中心的愿望。
2012年,沈貝嘉女士从银行辞职,计划筹备创办培训中心。
背後的支持给予最大的勇气
“何其有幸,艰难的创业旅途有同行的人。”她突然觉得创业之路並不那麽难。
不得不说,沈貝嘉女士是智慧、善良、胸有丘壑的,更是幸运的。她的幸运之处在於有家人无条件的支持,有一班夥伴陪伴,陪着她在曙光前的黑洞里划船。“虽然创业的事是我一个人在负责,但是我卻从来不觉得孤单。”沈貝嘉女士感激地说。
还记得她从银行出来筹办创办汉语中心之初,家人的支持中也夹杂着担忧,他们担忧创业太过辛苦,又担心她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多走弯路,压力过重。儘管如此,他们依然是沈貝嘉女士身後最坚实的後盾,父母对她说:“你的心中自有衡量,我们不会过多干涉。”她的先生对她说:“你想去就去。”他们的话消除了她最後一丝犹豫,给了她无尽的勇气。
在创办“小小汉语学习中心”之前,她对整个汉语环境进行了调研,反复分析,确定了方向。2014年,历经两年时间的精心筹备後,“小小汉语学习中心”成立。在事业起步的前半年,沈貝嘉女士一周工作七天,连续半年没能好好休息一天,日夜思考如何让家长信任这种新颖的培训模式。忙碌的时候,她的先生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孩子的重任,並在经济上给予了支持,还会在经营上适时地给些意见。也许是心心念念的事业,她並未觉得辛苦。也许是因为有了家人的支持,她从来不害怕。
一份工作包含着一个母亲的情味
“我的母亲永远不会说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是给我画一个个大大的圈,让我自由发展,不越过边线即可。”母亲的正能量给她的人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生儿育女是人类的本能,对孩子倾注心血,那是一生一世的事。每一对父母,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爱护着孩子,然而卻不是每一对父母天生熟知孩子的一切,“父母”这个角色着实不易。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为给孩子打好穩固的基础,日後达至全能发展。他们总是在担忧、在思考,怎样做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作为母亲,沈貝嘉女士对於孩子的教育也有这样的思考,她常问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麽?快乐、轻鬆地达至学习的吗?因为是在西方接受教育,她在培训少儿汉语中能夠更自然地将中西融合,採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至一样的教学目的——让孩子因为喜欢学习而真正学到东西。endprint
“孩子的大脑犹如一张雪白的画纸,任何事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初次经历,要给这初次经历留下美好,如此孩子们才更容易接受,更加喜欢。”沈貝嘉女士说。她曾经为自己愉快地学习经历感到庆幸,因此希望将这种愉快带给孩子们,用快乐和自在释放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她愿意俯下身來,用平视的视角和孩子对话,用心对待孩子。在与孩子朝夕相处中,她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用心地伴随着他们成长。沈貝嘉女士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纯普通话的环境,一方面在课堂上对汉语字词句进行系统地学习,一方面设计了一个实习的场景,创造了许多对话的契机,让孩子们在场景中学习,灵活地运用同一个字在不同场景产生的不同意境和意义。如此更能激发小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能夠起到巩固的作用,加深孩子们对汉语言的印象,让孩子们敢开口,愿开口。
“汉字就如同一颗颗珠子,未必人人都能将其串成连贯的一串。”沈貝嘉女士说。曾有家长在将孩子送来培训中心的时候说到,他们的孩子因为对普通话不感兴趣而常常在上课的时候“将耳朵关掉”,将其屏蔽在自己的世界之外。他们像向医生求诊一样请她“治疗”,既满怀希望,又不敢有太多期望,那种矛盾、焦躁的情绪沈貝嘉女士感同身受,突然间她似乎有了更强烈的责任,要教好每一个孩子,给他们的父母一份希望。每一堂六十分钟的课,从第一分钟到第六十分钟,都细细规划,有针对性、计划性地教学。
她与莎莎德国堡、鸡仔唛、Dr.kong等一些连锁品牌,以及一些茶餐厅合作,带着孩子们实地练习,並开展各种亲子活动,让他们扮演服务员,拿着菜单让父母点菜。语言的练习在一种十分自然和轻鬆的环境中进行,自卑的孩子终於克服了自卑,腼腆的孩子也大方起来,对汉语言抗拒的孩子也开口说话了。“让孩子自己发出声音读,内容更容易记在脑子里。”沈貝嘉女士发现了这一点。
用心安排的效果自然也是显著的,几个月下来那些对普通话有些“抗拒”的孩子有了很好的改变,他们慢慢燃起学语言的兴趣,投入精力。每一周的回馈上有的家长高兴地表示感谢,自家孩子开口了,並在第一次开口後发现原来是这样子的,突破了,後面便顺利了;老师说,学生的进步很快、投入很多;好几所国际学校找到她,表示很欣赏她的教学模式,邀请她去给那里的孩子启蒙汉语,启发那群拥有外国人思想的孩子学普通话……
这给了沈貝嘉女士继续下去的勇气:“我希望自己能夠再做好一点,持续不断地学习,给家长与孩子更多好的建议和帮助。”她正在用学校之外的方式——培训中心,来弥补学校中难以顾及的某个方面,让香港本地或者之前没有机会接触到普通话的家长一个帮他们培养孩子的机会。因为随着中国的强盛,可以预见普通话将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沟通方式,说普通话将是一项必备的技能,所有的中国人,甚至一些外国人会以会说普通话而自豪。
沈貝嘉女士最大的梦想是将普通话教学带到更多地方。“未来会需要更多的反思,不断创新,突破自己,去做到更好。”她喜欢这方面的尝试和研究。
爱在延续
沈貝嘉女士还是愿望成真基金会旗下童圆童愿的成员,他们服务的对象是患有癌症的小孩,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愿望。2017年的慈善工作有了一些改变,换成小朋友帮助他们完成梦想。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判断状况、独立做出抉择,这项训练对筑梦的孩子来说也是终身受益。如果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能帮助到别人,为他人所用,那麽他们就会明白,开动脑筋思考並提出看法是一件好事,尤其是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能夠帮助到那些患有癌症的小朋友的时候,既能锻炼他们,又能激发他们的善。可谓一举多得。
如果能夠让一个生命影响一个生命,这将最大的德泽。沈貝嘉女士这样认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