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吗

2018-01-23 07:15丹迪
乐活老年 2017年1期
关键词:秋分立秋春分

文/丹迪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中国传统而漫长的农业时代中,“二十四节气”对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围绕它,还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24等份,“二十四节气”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节气出现之始是又简单又亲民的:人们在平整的地面竖起一根棍子,记录下正午时分影子的长短变化并总结出变化规律。进而把一年中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那一天确定为夏至(又叫做“日短至”、“短至”);影子最长的那一天确定为冬至(又叫做“日长至”、“长至”);长度接近于中间值的有两天,分别是春分和秋分。所以说最早节气只有四个,为最基本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把这四个基本的日子衍生成一整套的二十四节气,就复杂得多了。尤其是按照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天地人是一体的,节气又不可避免地与阴阳、五行、天文、地理、音律、耕作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又混沌的体系,顿时就神秘和深奥起来。

到秦朝《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中,记载的节气就已经增加为八个: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西汉时候,淮南王刘安留下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已经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到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由邓平、唐都、落下闳和著名的太史公司马老先生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与二十四节相生相伴的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因地区的不同,每一节气都会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从古代帝王之家的迎春大典到每一地每一族不同风俗的婚丧嫁娶,无不浸透着古朴的民风民俗。比如四川地区传唱的《节气百子歌》,则将四川的民间风俗和节气相结合,以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也无不浸透着中国民间的古老智慧。

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工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流淌数千年的黄河农耕文明的印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也是人类天文与农耕技术的空前重大成就,更是人类尊重自然走向自由的里程碑。它理应跨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代创造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猜你喜欢
秋分立秋春分
关于立秋你知道吗
《立秋》
农事 春分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秋分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春分
春分
秋分
Équinoxe de printemps
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