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志勇
母亲的书橱里,整整齐齐地摆了一列影集,影集大小不一,材质各异,看上去年代感十足。里面有她各个时期的像片,有与家人、友人及同事的合影,也有不少工作照。闲暇时,她喜欢搬出影集一张张地翻看,沉浸于往事的回忆中。这些相片中,有一幅很特别,它不是用照相机拍照的,而是一幅母亲的头像剪影。母亲说,这张剪影已经珍藏了半个世纪,它出自黄永玉先生之手。黄永玉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母亲手里怎么会有黄永玉先生的作品呢?
这得从邢台大地震说起。1966年3月8日凌晨,邢台专区隆尧县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3月22日宁晋县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地震过后多数房屋夷为平地,一片狼藉。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经济损失巨大。当时,才22岁的母亲,从师范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了邢台“四清”文化工作队,主要任务是配合形势,编演反映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演唱节目下乡演出。地震发生后,母亲的宣传和演唱活动停止了,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当中,开始搜集整理抗震救灾中的真实故事。
灾后不久,邢台决定筹建抗震救灾展览馆。抽调母亲所在的“四清”文化工作队人员当讲解员,当时,她们住在邢台党校,距建设中的抗震救灾展览馆三四里地。邢台抗震救灾展览馆,是一个临时建筑,母亲全程参与了展览馆建设。在那段时间里,她糊展板、剪纸、组织文字材料,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有时会连续几天不肯合眼。与母亲一起建设抗震救灾展览馆的,还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30多名师生,包括黄永玉、彦涵、叶浅予、李琦、马振声等知名画家、版画家、雕塑家等。灾区生活条件差,大家常常鏖战到半夜,饿了就在煤火上烤些馒头片,喝口白开水,从不叫苦叫累。大家同心勠力,仅用了三天三夜就完成了展览馆建设和布展工作。
抗震救灾展览,分若干个板块,母亲记得在讲解“各级领导关怀”部分时,有周总理三次亲临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群众,部署救灾工作的画面,那情景常常使人热泪盈眶。周总理站在两个空箱子上讲话,穿一身青色中山呢子服,看起来很单薄,但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对面的受灾群众围成扇面有坐着的,蹲着的,还有站着的。总理向灾区人民发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
展览的内容真实感人,参观者没有不掉泪的。作为讲解员的母亲同样被感动着,面对每天上千人的参观者,她一遍遍不停地讲解,嗓子哑了也顾不上喝口水,还常常误了吃饭。
母亲至今还珍藏着一位参观者的来信,这封信她叠得很仔细,夹在一个红色塑料皮日记本里,它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当时的工作状态。信是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一位叫郑立德的教师写来的,信中写道:“赵林立同志你好。可能你还记得我吧,11月25日中午,就是我参观了邢台‘抗震救灾’展览馆,由你为我讲解。那天中午,你连饭也没有吃,而且又是为一名观众讲解,讲解得那样认真,细致,真叫我万分感动。当时在我面前的,是激动人心的抗震救灾场面,邢台人民高大的形象,各地对邢台的巨大支援。在我旁边的是你,是你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讲解员,我真是受到了双重的教育,得到双重的鼓舞啊。”母亲每每说到这件事都觉得那是自己应该做的,是一个讲解员应尽的义务。
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在灾区工作了半年之久,为邢台当地培养了大批的美术人才。他们也在党校住,吃大食堂,睡大通铺,卧室就是教室。这些北京来的大师们以苦为乐,在卧室里开办欣赏课,讲名人名画、讲画技画法,还带学生们画速写、画人物、画油画、学版画、练国画、搞雕塑、绘制幻灯片,辅导专业技能,还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母亲的讲解员团队都成了他们的学生。母亲记得彦涵先生送她一幅套色木刻吕玉兰同志头像。黄永玉先生带她们坐在党校门口学习速写,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路过,先生几笔就勾勒出来,真令她们羡慕。临分别时,黄永玉先生用一张厚厚的白报纸,为母亲剪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头像,母亲长长的睫毛、微微翘起的鼻子和两条俏皮的长辫,显得那么朝气蓬勃。剪好之后,先生特意用墨汁涂抹成黑色,说道,“这下更像剪影了,留个纪念吧”。
这幅头像剪影母亲珍藏了半个世纪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