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统宇
“星光奖”的评审会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电视在巨大的困难和压力面前,为什么会出现文化类节目的成功逆袭?换句话说,电视在面临断崖式、跳水式下滑时,为什么反而诗性大发、诗情画意、特有文化?这个问题既有意思,更有意义。
除了在“星光奖”的璀璨群星面前,去年底的“2017年中国电视掌声嘘声”上,我们首先送出的掌声就是文化类节目。致掌词是这样表述的:
2017年,文化类综艺节目表现抢眼。其中,《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诗书中华》《国学小名士》的出众表现引领了文化节目的风尚,它们以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刻的思想内涵、新颖的节目模式,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范式,为浮躁的综艺圈带来了一点诗书之清气,千里文明之新风。《朗读者》依托经典美文,以饱含深情的朗读开启观众的心灵之门,以平易真诚的对话展现人生的百态千姿。制作人董卿以她突出的表现诠释了一个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能力与素养。节目高而不冷,清雅脱俗,让文化养分“流”入观众心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继承了首季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格调,在节目形式上精益求精,极具中国传统气息的视觉效果使节目更具形式美和仪式感。守正创新,梅开二度。《诗书中华》作为东方卫视“中华系列”的首档节目,在传递诗文之美的同时,注重展现家庭、家风中的诗礼传承与文化濡养,充分彰显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国学小名士》是国内首档国学少年竞技养成节目,立足齐鲁地方特色,通过将国学知识与竞技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青少年的国学兴趣,辅以丰富多元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充满青春能量与鲜活气息。
在其他一些场合,我曾给过文化类节目更高的评价:电视界最大的收获是:过度娱乐化得到了有效的遏止,依托中华文化的丰厚积淀而转化为电视节目的优质资源,成为行业的共识和创新的方向。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电视的文化自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坚定。中国电视的文化自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牢记初心。这类电视节目传达出的情怀和温度,让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变得不再是单纯的概念而是刻骨铭心,直到永久。中国电视由此而获得的文化觉醒,必将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究其原因,见仁见智。早些年的一个流行说法是“口红效应”——简单地说,就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当购车、买房成为困难的时候,人们会转向相对廉价的消费,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要,又符合其承受力,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需求。这种效应被称为“口红效应”。不相信吗?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危机时期,恰恰是文化产业兴旺的黄金时期。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引发全球大萧条。可就在经济最糟糕的时候,电影产业却迎来了发展。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再次印证了这一规律。日本的动漫产业、电子游戏业,韩国的影视剧业、网游业迅速崛起,电视剧的“韩流”便是明证。
问题是,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危机而且明显向好,不存在“口红效应”的基础,今天中国电视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更多的是自身的原因。既然如此,为什么文化大热呢?真的是“得意时讲老庄,失意时说孔孟”?
让我们回到经典。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这样一种观点: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道理是我们熟悉的。电视作为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专门化组织,其文化标志和形象代言永远不是它的经济收入和广电大楼,电视的发展,归根到底不是它的融资能力和挣钱能力,电视台永远不能简单等同于国营大中型企业。
所以,电视的诗性大发、诗情画意、特有文化,正是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