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地区芭蕉类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2018-01-23 23:31:56李伟良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8年4期
关键词:芭蕉叶小果芭蕉

李伟良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91)

中国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那里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傣族地区,芭蕉类植物是一类十分常见的植物。本文所指的芭蕉类植物,指的是芭蕉科芭蕉亚科的部分物种,包括芭蕉属的芭蕉(MusabasjooSeib. et Zucc.)、小果野蕉(M.acuminataColla)、粉芭蕉(大蕉)(M.sapientumL.),以及象腿蕉属的象腿蕉[Enseteglaucum(Roxb.)Cheesm.]。香蕉(M.nanaLour.)虽为芭蕉属植物,但其在傣族社会中基本作为一种普通水果,文化含义不多;地涌金莲[Musellalasiocarpa(Franch) C.Y.Wu ex H.W.Li]也是云南或傣族地区常见的芭蕉亚科的植物,但其形态与其他芭蕉类植物差异较大,故本文不将此二者作为讨论的对象。

上述的芭蕉类植物在傣语中都统称为“贵”或“锅贵”(“贺贵”),其中,芭蕉称为“贵”或“麻贵”、小果野蕉称为“锅贵腾”(意为生长在山上的野生芭蕉)、粉芭蕉称为“贵的罕”(意为果实呈金黄色的芭蕉)、象腿蕉称为“锅贵丁仗”或“锅贵吻”(“锅贵丁仗”意即象腿芭蕉,疑是从该植物的中文名意译而来;“锅贵吻”的意思是根部具有消炎、抗菌、祛风的功效的植株状如芭蕉的植物)[1]226-228。

傣族地区的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因而傣族与各类植物发生着各个方面的联系,而芭蕉类植物在傣族文化中是不可缺少和忽略的一个部分。在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历史记忆等方面,芭蕉类植物都可视为傣族文化的一种象征。“民族植物学是一门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既研究人类如何认识植物,也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植物。”[23]芭蕉类植物在傣族社会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1 食药同源的芭蕉类植物

许多植物是药食同源的,芭蕉类植物在傣族文化中不仅是食物的来源,也是治病的药物。如一些学者所说:“在傣家人的眼中,芭蕉花既是美味的食物,又是减肥的良药。”[3]80

1.1 味觉享受:芭蕉在傣族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芭蕉类植物是傣族人生活中常见的食材,烹饪方式多种多样。芭蕉花、芭蕉心、芭蕉果都是傣家人常吃的食物,而芭蕉叶则是傣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烹饪工具。

1.1.1 芭蕉花:傣族食花文化的代表

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尤其在傣族地区,可用于食用的花卉数不胜数。在云南各民族的食花文化中,芭蕉花是一种不可忽略的食物。食用的芭蕉花通常指的是芭蕉和小果野蕉的花序,尤以小果野蕉的花序味道最为鲜美。小果野蕉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在云南独特的地理条件下,小果野蕉分布很广,野生在山林中,而且没有定期开放的花期,一年四季都会开花结果(雨季尤多),因此芭蕉花是四季可得的食物。在傣族人的生活中,芭蕉花是一种常吃的山珍野味。

傣族人民对芭蕉花的烹饪花样百出,既可以炒、煮,还可用来包烧。据传说,是一个召勐府的女佣发现了芭蕉花的食用方法,她将刚破“茎”而出的芭蕉花烧熟,蘸着“喃咪”下饭,于是发现了芭蕉花的美味。[4]117芭蕉花的品质,以刚刚破“茎”而出的花苞为最好,刚刚结果的次之,结完果实后的花序一般就不会食用了。在烹饪的时候,须将老的呈暗红色的花苞片剥去,将剥剩的芭蕉花切碎,可用于素炒,也可炒以肉末或豆豉,风味极佳。若将每朵花里的柱头摘去,口感更好。除了炒,还可以煮汤。通常将芭蕉花与肉片、番茄或臭菜煮成菜汤,汤和菜都是美味。尤其是红烧肉煮芭蕉花,别具一番风味。包蒸和包烧也是烹饪芭蕉花的方法,先将芭蕉花煮熟,加以食盐揉捏,挤掉涩水,拌以葱花、蒜泥、辣椒等佐料,用芭蕉叶包起来,放在甑子里蒸,即成包蒸芭蕉花;放在火炭里烧,即是包烧芭蕉花。

著名民族植物学家裴盛基认为,食花现象体现的是人类行为模式,若食花文化普遍存在于某个民族之中,食花便是其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5]152傣族食用芭蕉花历史悠久,是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1.1.2 芭蕉茎:人的蔬菜与猪的饲料

芭蕉茎也是一种食物来源,对于傣族来说,这是一种野生蔬菜。“野生蔬菜是人类利用野生食用植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时至今日许多居住在山区的人们还是将野生蔬菜作为日常生活中蔬菜的主要来源。”[2]74芭蕉类植物是一种草本植物,其假茎并不似木本植物那么坚硬,反而富含水分且柔软。芭蕉类植物的假茎,食用部位是其假茎心,即俗称的芭蕉心。芭蕉心柔嫩白润,是良好的食材。通常的做法是将芭蕉心切丝,以清水洗去其粘丝,再与其他食材炖煮,甜嫩可口。

民族植物学认为,“饲草饲料是人类用来饲养家畜的一类食用植物资源……我国许多地方主要依靠采集和利用野生植物来饲养牲畜。”[2]81在包括傣族在内的云南许多民族中,芭蕉类植物(包括地涌金莲)的假茎常常用作牲畜饲料。将芭蕉茎切碎或剁细,拌以糠麸、泔水以及其他的天然植物饲料,便可直接或煮熟饲喂家猪。

1.1.3 芭蕉果:既是水果也是菜肴

芭蕉类植物中,芭蕉、香蕉、粉芭蕉的果实也是作为水果来种植和食用的,而象腿蕉和小果野蕉的果实则因种子极多且果肉极少而不堪食用。在傣族村寨,都能见到芭蕉类植物的植株,也常可看到芭蕉树上挂着丰满的果实。

芭蕉果不仅是一种水果,在傣族的生活中,它也被视为一种食材,可以做成特色风味小吃。油煎芭蕉果,傣语称为“真贵”,据传源自于一对看守花果园的叟妪。在一次意外中,老叟将手中未吃完的芭蕉果掉进了油锅,发现油煎过的芭蕉香甜可口。从此,这道小吃便流传了下来。[6]

1.1.4 芭蕉叶:不可或缺的天然器具

芭蕉叶虽然不能作为食材加以烹饪食用,却是一种常见的烹饪器具,傣族的饮食文化中的包烧、包蒸的做法,即是用芭蕉叶将食材包起来蒸或烧。云南各民族在古代就使用芭蕉叶,如《云南志略》载:“野蛮……不事农亩,入山林采草木及动物而食。无器皿,以芭蕉叶藉之。”[7]95说的就是景颇族先民将芭蕉叶作为器皿使用。而景颇族著名的绿叶宴中的绿叶,主要就是指芭蕉叶。在傣族历史上,人们还曾使用芭蕉叶作为书写工具,称为“绿叶信”。

芭蕉叶在傣族的饮食文化中承担着许多重要的功能。首先,芭蕉叶是一种桌布。在傣族人家的篾桌上,往往不铺桌布,常常会砍几片芭蕉叶铺在其上。尤其是傣味中的孔雀宴、手抓饭的制作,都需要鲜绿的芭蕉叶垫在篾桌上。其次,芭蕉叶是一种炊具。包烧是傣族常用的一种烹饪手段,包烧鱼、包烧肉、包烧金针菇等美食都是以新鲜芭蕉叶包裹食材而做成的。傣族著名的“考糯索”(一种用糯米面和云南石梓花干粉做成的粑粑)的制作,也常常用芭蕉叶作为包裹“考糯索”原料的材料。最后,芭蕉叶是一种饭席。傣族人民喜爱野炊,尤其是在秋冬季节。野炊中,芭蕉叶是必不可少的物品,但无需提前准备,因为在河边或溪边野炊,随处可见野芭蕉树,用时砍来即可。人们将翠绿的芭蕉叶铺在地上,充当饭席,将做出的各种美食堆放在其上。

此外,芭蕉叶的功能还有许多。比如人们在林地中搭建窝棚,通常砍芭蕉叶盖顶。傣族《新居歌》中说:“用树杆作柱子,用芦苇来挡风,用芭蕉叶来遮雨,算是好窝棚。”[8]7这样的建筑形式可能是傣族最早的房屋样式之一。

1.2 治病疗伤:芭蕉类植物的傣医学用途

“植物在人类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传统医药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2]136芭蕉类植物除了可作为日常食物食用,还可作为药物使用。傣医学是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医学之一,在傣医药中,芭蕉类植物是治病疗伤重要的药方成分。龙春林等认为,傣医药“真正激发了(傣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5]24

1.2.1 芭蕉类植物的归类与疗效经验

芭蕉类植物用于药用的部位是主要是根、假茎、叶和花,尤以根部最为常用。在傣医学实践中,将芭蕉类植物的药用部位主要归入于四塔中的水塔、风塔、土塔。芭蕉类植物的药用部位能够泄火、退热、补水、消肿,又能止渴、治晕、解头痛,又有止呕、通便、健胃等功效。

大蕉亦称粉蕉或粉芭蕉,属于芭蕉科芭蕉属植物。在傣医学看来,这种植物全年可采,主要用其根部。挖取其根并洗净,切片晒干备用。此物味微苦,性凉,入水、风塔。功能是清火解毒、杀虫止痒、镇静安神。主治小儿高热、咳嗽、小便热涩疼痛、黄疸、疔疮痈疖脓肿、皮肤红疹瘙痒、头痛头昏、失眠。[9]34粉芭蕉根性凉,具有补水清火、凉血解毒之功,助主药增强疗效,为辅助药。[10]160

象腿蕉是芭蕉科象腿蕉属植物,植株外形与芭蕉甚为相似,只是其挂果方式不甚相同。象腿蕉在傣医学中主要用其假茎与根,并用鲜品,常常随用随采。其药性味苦、涩,性寒,入水塔。功能主要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降压。主治水肿、小便热涩疼痛、高血压。[9]230

1.2.2 有关芭蕉类植物的治病药方

傣族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并留下许多民间药方,其中与芭蕉类植物相关的配方不胜枚举。兹举几例,以说明芭蕉类植物的功效及其用途。

(1)内服药方

治咽喉干燥方:拔毒散、决明、构树根、白茅根、槟榔树心、粉芭蕉茎块、鸭粪各等量,共泡开水,口服。[11]92解食物中毒方:桃树、翼齿臭灵丹根、茉莉花根、芭蕉根、白花臭牡丹根各等量,打粗粉加水浸泡,口服。[12]198

(2)外用药方

治手足红肿刺痛方:木鳖子、树上长的芭蕉、姜黄、紫色姜各等量,共同捣烂,调于淘米水、猪油加热,外敷患处。[12]77-78治疥癣方:蔓荆叶、粉芭蕉干叶各等量,共用火烧煳捣细,以芝麻油调匀,外搽患处。[12]122

(3)内外兼用药方

嘎贵吻消肿方:象腿蕉鳞茎15克,无根藤15克,平卧土三七15克,青苔少量。煎汤内服少许,外洗周身。功能调节四塔,清火解毒,利水消肿。不可与蜂蜜同服食。[10]184“嘎贵吻”即傣语中所称的象腿蕉,此剂药方以象腿蕉命名,可见其在此药方中的重要性。亨章水肿汤:大狗响铃15克,粉芭蕉干叶30克,长在大树上的芭蕉花30克,薇子15克,灯笼草15克,藤灯笼草15克,七叶莲15克,蛇蜕15克。煎汤内服外洗。清火解毒,利水消肿。禁食盐味厚重之品。[10]187

在各种傣医药书籍中,还记载着许多与芭蕉类植物相关的药方。这些药方或配方,既有内服药,也要外用药,还有既可内服亦可外用的药,它们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建立在对芭蕉类植物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有效利用,是傣族民间地方性知识的升华。

2 社会文化的芭蕉类植物

芭蕉类植物在云南傣族地区十分普遍,并常常用于社会文化习俗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芭蕉类植物表达着傣族人的精神和心灵寄托。

2.1 芭蕉类植物的宗教意涵

芭蕉类植物在信仰南传佛教的傣族的许多仪式中是不可缺少的,如在升和尚和赕佛等仪式中,芭蕉往往象征着祈福纳吉的愿望。

升和尚是信仰佛教的傣族人的一种宗教仪式。傣族地区的和尚分为多个等级,僧位从低到高慢慢递升,这种逐级递升的仪式,即是“升和尚”。其中最基础的是“科永”升为沙弥的仪式。“科永”的意思是预备僧人,年满七八岁的“科永”,剃发寄宿在佛寺里,由比丘、沙弥负责教育,学习傣文佛经,待到年满十岁,经考核合格,可升为正式沙弥。在“科永”升为沙弥的升和尚仪式中,“洗礼”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洗礼”在家中举行,家里支起一个用芭蕉树皮做的或用芭蕉叶搭成的流水槽,“科永”坐在流水槽的一端下面。洗礼开始后,由“科永”的母亲和“教母”(或干妈)往芭蕉树皮流水槽中倒水,水流顺着芭蕉树皮流在“科永”身上,“教父”(或干爹)为“科永”洗浴,洗好后“科永”便要换装了。有学者认为,“升和尚仪式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人类学上的成年礼,所以这个洗礼看似简单,其实含义深刻。”[13]130

芭蕉在傣族法事活动中也十分常见,甚至是必备之物。有的学者说:“傣族在做法事时常用到全株芭蕉,德宏傣族赕佛时要选四棵芭蕉树放在神坛的四个角。”[14]972007年5月,西双版纳勐泐大佛寺举行吉祥佛奠基仪式,便种上了芭蕉树。傣族祭寨心时,要砍两株芭蕉和一束甘蔗,用棉线拴起,立在寨心石旁。对于傣族来说,赕佛和一些祭祀活动中,芭蕉和甘蔗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芭蕉果实累累,甘蔗汁液甜蜜,象征着生活美满。而同时芭蕉因果实丰硕也象征着财富。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中,人们要制作赕佛篮子,将水果、糖果、糯米饭、“考糯索”和现金放在篮中,提到佛寺中去“赕”。篮子中,往往以芭蕉叶垫底,也会插几片小芭蕉叶作为装饰。而赕佛的物品中,“考糯索”和芭蕉(果)是很常见的。此外,也常见人们把用纸片制作成的芭蕉树,供献到佛寺中去。在赕佛这一类宗教活动中,芭蕉类植物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们代表着傣族人的虔诚,寄托着傣家人的期望。

2.2 芭蕉类植物的民俗意义

芭蕉类植物在傣族人的民俗中,用途很广,比如在“贺新房”仪式中。傣族人认为,新房落成后,不能立刻搬进去居住,须在举行“贺新房”的仪式之后,人们才能迁入新居。据龚锐的调查,西双版纳勐罕镇曼春满村傣族的贺新房需要具备的物品包括“刀董哈”5个,“诗董约”9个,“梅卡西利龙”1个。其中,“刀董哈”由芭蕉树皮做成,底部插以竹竿,再插在新房大院门口的泥土中。意即告诉天上的五位神灵,新房已经建好。“诗董约”是由芭蕉树皮做成的小格子,外观呈正方形,底部用芭蕉叶铺垫。在其中,放上泥巴捏成的猪、牛、鸡,还有剁碎的生芭蕉颗、甘蔗块和糯米饭团等。贺新房之时,亲朋好友都来参加。人们恭贺房主乔迁之喜,并等待佛爷来念经。佛爷念经是贺新房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佛爷来后,便在柱子旁念经,并从柱子上削下一小块木屑,用火钳夹进“诗董约”里。之后众僧还要到二楼诵经,事毕之后,贺新房的仪式结束,来宾方入席用餐。学者龚锐认为贺新房是一种原始宗教和南传佛教合二为一的仪式。[15]269-271

在其他的一些民俗活动中,芭蕉类植物也是常见的,傣族建房筑火塘,要将芭蕉杆上剥下的假茎皮放在火塘底下,用以镇邪。总之,芭蕉类植物寄托着傣家人的精神世界,在一些佛事活动中,象征着美好、祈福、祝愿,而在一些民俗仪式中,象征着驱鬼、除秽、禳灾。

2.3 芭蕉类植物与历史记忆

在中国汉族的迁徙史或移民史上,流传最广的估计是“大槐树移民”。人们将这次大移民称作“大槐树移民”,是因为迁徙者从山西洪洞的一棵大槐树下出发,于是将大槐树作为记忆历史的依据。在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中,则将芭蕉视为追述迁徙史的历史记忆。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植物的记忆以及代代流传,是许多民族追述迁徙历史的常见内容。

王淑英认为,“砍芭蕉”是民族迁徙史诗的重要母题之一[16]。在云南壮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民族中,都流传着砍芭蕉的民族迁徙传说。在此类故事中,芭蕉类植物成为其记忆历史的一种依据。

云南玉溪、红河一带的傣族有这样的说法:古时候傣族向南迁徙,先行部队砍倒芭蕉树开路,后行部队行至今红河、玉溪一带,看到芭蕉树长出来新叶,认为追赶不上先行部队了,于是在红河、玉溪一带定居下来。有的说法则将玉溪的花腰傣作为古滇国的统治民族,相传古滇国被中原王朝征服之后被迫南迁,他们穿戴着华丽的花腰服饰,挑金担银,拖儿带女,他们相约以砍芭蕉树作为路标与记号,王室贵胄行走得慢,跟不上先行部队,到了今天的玉溪一带时,看到砍倒的芭蕉树已经抽叶长高,认为追赶不上了,便在这里留了下来。

除了花腰傣,黑傣等其他傣族支系也有类似的传说,与云南其他少数民族的“砍芭蕉”型迁徙传说基本是一样的,或许是相互影响的结果。但笔者相信,在历史上云南少数民族发生过砍芭蕉为标记的迁徙事件。从植物学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迁徙传说中的“芭蕉”,应当指的是云南山林中常见的野芭蕉即小果野蕉。从生态学或环境史的角度都足以说明,在遥远的过去芭蕉(小果野蕉)在云南山林中是广泛分布的,而砍芭蕉迁徙的故事也是十分可能发生的。

3 民族植物学视野下的文化

芭蕉类植物广布于傣族地区,在傣族生活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果野蕉、象腿蕉等野生的芭蕉类植物,在傣族人的生活中得到了完美的利用。在当代傣族社会生活中,采取小果野蕉的花序和绿叶出售,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经济入。我们可以看出,芭蕉类植物在傣族社会中,是一种食物植物、药用植物、文化植物,甚至是经济植物,形成了一种“芭蕉文化”。本文所谓的“芭蕉文化”,指的是芭蕉类植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整套文化体系。我们不能将“芭蕉文化”与傣族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而应该是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所谓的傣族“芭蕉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源自本土的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的概念最初是由人类学家格尔茨在《地方性知识》一书中提出,指的是各民族民间传统知识体系,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傣族人利用芭蕉类植物来食用、医疗并成为社会文化的象征,正是其民间形成的地方性知识。

从芭蕉类植物作为食物、药物到祈禳的精神寄托与象征,甚至是通过芭蕉类植物来追溯迁徙历史,这一“芭蕉文化”的形成不能不说与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关系。傣族社会中形成的“芭蕉文化”,是基于对应的生态环境的。傣族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适宜芭蕉类植物的生长,因而在傣族居住的生境中,芭蕉类植物都是十分常见的植物。而在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湿热多雨,芭蕉类植物的物种数量更多,生长周期更短,分布密度更高,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人民,一年四季都与芭蕉类植物打交道。正是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傣族人民在认识和探索自然世界的时候,与芭蕉类植物发生了密切的互动,并逐渐积累形成了一种地方性知识。

同时,我们若对芭蕉类植物本身有所了解的话,更能理解芭蕉类植物在傣族以及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芭蕉类植物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靠种子进行繁殖的(被人类经过培育出来的没有种子的香蕉等食果种类除外),但在自然界野外环境中,芭蕉类植物不仅可以用种子进行繁殖(且种子极多,如小果野蕉和象腿蕉),同时也通过根基分株的形式进行繁殖(象腿蕉除外),因而芭蕉类植物多是丛生的(象腿蕉为单生),这样的繁殖方式,大大提高了其物种数量。芭蕉类植物特殊的生理构造,使得其生命力十分顽强,其所谓“树干”是由叶鞘聚合而成的假茎,即便砍断也能很快就生长出来。因而在傣族人的文化中,芭蕉代表着生命力旺盛。此外,它们容易适应不同的环境,不论是林下、旷野,抑或沟谷、山坡,都能茁壮成长。芭蕉类植物尤其是小果野蕉往往是大面积生长的。有学者认为:“在西双版纳沟谷山地常见一种野生芭蕉,即小果野芭蕉……野芭蕉在西双版纳山林广为分布,可视为一道风景线。”[17]111在傣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芭蕉类植物其实是野生的小果野蕉,它们作为野生植物,无需人类进行播种和养护,但其花和叶都是傣族人喜爱并必需的,它的生长特性加上人们对它的需求使得傣族社会中普遍采用,在许多仪式、活动中都需要芭蕉类植物的参与,以表达和寄托对于生活和来世的愿望。

4 小 结

从民族植物学的视角来看,傣族人民和芭蕉类植物之间发生着密切的互动,傣族人民认识和利用着芭蕉类植物,芭蕉类植物丰富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内涵。傣族人民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植被茂密,生物种类繁多,芭蕉类植物更是随处可见,这样的生态环境是傣族“芭蕉文化”得以形成的关键。在漫长的实践中,傣家人民积累了关于芭蕉类植物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甚至可以说,芭蕉类植物是傣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傣族社会中,芭蕉类植物是饱腹的食物,是治病的药方,是寄托信仰的载体,是追溯历史的根据。芭蕉类植物在傣族社会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

猜你喜欢
芭蕉叶小果芭蕉
我的小果
呼噜噜漂流记
好孩子画报(2023年9期)2023-10-13 06:02:49
小果型西瓜四倍体诱变及其鉴定分析
雨打芭蕉
海深深蓝
花火B(2021年3期)2021-06-25 02:38:31
有意思的芭蕉叶
芭蕉叶
口腔溃疡,敷芭蕉叶
益寿宝典(2018年16期)2018-01-27 14:47:51
早熟优质抗病小果型西瓜新种质的创制与利用
等闲托谁题芭蕉
火花(2016年6期)2016-02-27 07: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