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春,袁昌齐,束成杰,陈 蕾,张广伦,张卫明*
(1. 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江苏 南京211111;2.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14)
非洲大陆气候普遍暖热,其特点是高温、少雨、干燥,只有少数地区年降雨量较多,但至今在许多地方还保留一些古老的食物利用习俗和食物种类,它们仍在一些地区作为主要粮食食用,并且有着不同特色和营养价值。本文介绍了它们的民间利用习俗和利用价值。
佛尼奥马唐Digitariaexilis(Kipp.) Stapf., 英文名:fonio, white fonio, fonio millet, hungry rice;别名:白马唐。禾本科植物,一年生草本。秆直立,节上生根。秆高30~80 cm,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线形,质地柔软扁平,长15 cm;叶耳2~5,窄长。总状花序较纤细,2至多枚呈指状排列于茎顶。小穗包括不孕花和可育花,背腹压扁,椭圆形至披针形,顶端尖,1~2枚着生于穗轴之各节,互生成行排列于穗轴的一侧;小穗柄长短不等,下方一枚近无柄,第一颖短小或缺如;第二颖披针形,较短于小穗,常生柔毛;第一外稃与小穗等长或稍短,有5~9脉;第二外稃软骨质,顶端尖,背部隆起,贴向穗轴,边缘膜质扁平,覆盖同质的内稃而不内卷;雄蕊3;柱头2;鳞被2;颖果长圆状椭圆形,长约1.5 mm(千粒重约0.5 g),种脐点状。生长期通常在165~180天。
佛尼奥马唐生长在西非的热带稀树草原地区,为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旱季 。然而,它也可在超过1 000 m的高海拔地区种植,那里具有较高的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和较低的气温(15~25 ℃)。佛尼奥马唐具有发达的根系,可到达土壤1 m多深处。这使它能在贫瘠和干旱土壤中很好适应。
佛尼奥马唐是古代非洲作物之一,它的种植大约起源于7 000年前。佛尼奥马唐重要的栽培地是西非,从乍得佛得角、南马里、布基纳法索、西部东部塞内加尔到几内亚北部,在尼日利亚东北部以及尼日尔南部,它成为几百万人的主食。在一些地区,如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佛尼奥马唐也是最重要的或主要的谷物之一[1-2]。
佛尼奥马唐利用部位为颖果。收获主要由手工完成。传统的方法主要是放在石臼中碰撞。现在已有高效的机器,与加工大米一样的脱粒、除皮。佛尼奥马唐果实含有8.7%的蛋白质、1%的脂肪和80%的碳水化合物,还含有矿物质及少量维生素。佛尼奥马唐与粮食小米的成分非常相似,其淀粉更多的为支链淀粉;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丰富;膳食纤维也较丰富。因此,饮食中缺乏某种蛋白或纤维时,食用佛尼奥马唐是有用的。据报道,佛尼奥马唐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食品。佛尼奥马唐可以煮粥、煮米饭或加工成一个高质量的粉面,可以用来烤面包。谷粒还可以用来酿造啤酒和爆米花。
据报道,在西非种植佛尼奥马唐超过550 000公顷,每年可生产587 000吨粮食;产量相对稳定,平均收益率,目前为1吨/公顷。而其他地区产量小于500公斤/公顷,在非常贫瘠的土壤上种植的只有150~200公斤/公顷。佛尼奥马唐与稻、麦相比单位面积产量要低很多,这也可能是至今在其他地区很少种植的原因。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部分地区,在1 500年前就从西非引进了佛尼奥马唐,先是作为一种新植物来栽培,最近也开始作为一种粮食作物来培养。从许多报道中可知,佛尼奥马唐是有遗传多样性的物种,因而可通过人工选择提高产量和质量,可望将来会引种到其他地区栽培[3]。
中国西藏波密地区、广东、海南岛以及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江西和浙江等省的南部地区均有种植,不过种植面积零散,产量不多。但在我国南部,子是缺少灌溉的荒山丘陵地区的一种良好旱生作物。
埃塞俄比亚画眉草Eragrostistef(Zucc.) Trotter, 英文名:teff, Williams lovegrass,别名:非洲画眉草,威廉姆斯画眉。禾本科一年生草本。秆丛生,高约1 m。叶片线形。花序较紧缩;小穗两侧压扁,有多数小花,小花常疏松或紧密地覆瓦状排列;小穗轴常作“之”字形曲折;颖不等长,通常短于第一小花,具1脉,宿存,或个别脱落;外稃无芒,具3条明显的脉;内稃具2脊,常作弓形弯曲。颖果与稃体分离,球形。
埃塞俄比亚画眉草产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喜干燥环境,适应性强,主要生长在海拔1 800~2 100 m地区,降雨量450~550 mm和10~27 ℃的地区生长最多。它是日光敏感性植物,开花最好需12 h的光照。
埃塞俄比亚画眉草人工种植可追溯到公元前8 000~5 000年,是最早驯化的植物之一。将它的籽粒用于制作一种特殊的埃塞俄比亚面包,可追溯到公元前4 000~1 000年。这种画眉草籽粒直径小于1 mm、白色美观,在传统上是皇家使用之物。后来在许多地区,人们也喜食埃塞俄比亚画眉草,如用来制作英吉拉烤饼,在印度和澳大利亚民间也喜欢它。
埃塞俄比亚画眉草籽粒主要用于制作“injera”,即一个大圆的、平坦的、酸味的、有些松软的面包。具有丰富的营养,富含膳食纤维、铁,并提供蛋白质和钙。它还可以类似于烹饪小米和奎奴亚藜种子一样,厨师们还可节省燃料。埃塞俄比亚画眉草籽粒(颖果)含蛋白质9%、脂肪2%、碳水化合物74%。被认为是健康食品,因为它还富含赖氨酸和最重要的矿物质。
埃塞俄比亚画眉草也可像大麦一样,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制作成一种传统的啤酒。因而过去埃塞俄比亚的长期禁令出口这种谷物和面粉。埃塞俄比亚画眉草的干草还是较好的家畜饲料。在美国,埃塞俄比亚画眉草也是用来喂养反刍动物和马的良好饲料。画眉草的细草,传统上用于制作建筑用泥浆,也是有利用价值的。目前,埃塞俄比亚画眉草籽粒约占总在埃塞俄比亚谷物产量的四分之一。
埃塞俄比亚画眉草原产非洲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也门也有分布。它适应性强,历史上,非洲、南亚、美洲等热带地区就有引种,现在肯尼亚、马拉维、印度、美国、南非和澳大利亚均有小范围的栽培。而我国尚无引种埃塞俄比亚画眉草成功的报道[4-5]。
御谷Pennisetumglaucum(L.) R.Br.,英文名:Pearl millet,别名:蜡烛稗,珍珠粟,珍珠谷子。禾本科一年生草本,须根强壮。秆直立,常单生,高达2 m,在花序以下密生柔毛。叶鞘疏松而平滑;叶舌连同纤毛长2~3 mm;叶片扁平,长20~90 cm,宽2~5 cm,基部近心形,两面稍粗糙,边缘具细刺。主轴粗壮,硬直,密生柔毛;总梗长2~5 mm,密生柔毛;小穗通常双生于总苞内成束,倒卵形,长3.5~4.5 mm,基部稍两侧压扁;颖膜质,具细纤毛;第一颖微小,长约0.8 mm;第二颖长1.5~2 mm,具3脉;第一小花雄性,第一外稃长约2.5 mm,先端截平,具5脉,内稃薄纸质,遍生细毛;第二小花两性,第二外稃长约3 mm,先端钝圆,具5~6脉;鳞被退化;雄蕊3,花药顶端具毫毛。花柱基部联合,颖果近球形或梨形,成熟时膨大外露,长约3 mm。花果期9~10月。
御谷原产非洲,喜温暖气候,耐热、耐旱、耐瘠、耐盐碱、短日性植物。亚洲和美洲均已引种栽培作粮食。御谷起源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西的地区,后来先传到非洲南部,再传到南亚地区。它在非洲和近东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在西非约4 000年前已被驯化。并从那里传遍到非洲萨赫勒的草原地区,以及苏丹东部和南部非洲(包括纳米比亚和安哥拉相邻的北部)。
御谷可能在史前就已传入南亚。御谷到达印度至少在3 000年前,因为印度早在2 000年就有御谷栽培的记载。那时在拉贾斯坦邦成为一种重要的主食。御谷大约在魏晋时传入中国,并成为民间食用粮食之一。
御谷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为8.3%~20.9%,平均为16%;含脂肪5%、碳水化合物67%;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甾醇等,可作粮食用。将御谷干磨成粉或湿磨成糊,做饼或面包以及其它形式的糕点。在非洲和印度部分地区,御谷是一种重要的主食谷物,可用于做粥、面包、爆米花或蒸粗麦粉。它含相对较高的糖含量,传统上,也用作酿造啤酒麦芽的重要来源。但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它的籽粒主要用作家禽和牲畜饲料或填充剂。御谷营养价值高,它含有高水平的能量、膳食纤维、蛋白质与氨基酸,并含有重要的矿物质、维生素、抗氧化剂。这些在防止人类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通过遗传改良,改善作物管理、粮食加工和食品加工技术,积极开发它的利用潜力。这应该有助于使它成为全球性的重要粮食和营养安全作物。它的茎秆还可作牲畜饲料,或燃料和草房的建筑材料。
御谷喜温暖湿润气候。在日平均气温达15 ℃时开始生长,当气温达20 ℃以上时,生长加快。10 ℃以下生长受阻,5 ℃以下停止生长,低于0 ℃时间稍长则会被冻死。它对土壤要求不严,各种土壤均可种植。最适沙质土,以土层肥厚、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为佳。耐旱、抗倒伏,对氮肥特别敏感,增施氮肥后产草量和品质明显提高。再生能力强,生长迅速,每年可多次刈割,在生长期,无明显的病虫害发生。在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播种后3~4天即可出苗。幼苗生长缓慢,苗期较长,待温度升高到30 ℃以上生长迅速。生育期变化较大,早熟种60~95天,中熟种100~130天,晚熟种130~180天。
御谷虽然起源于非洲西部地区,但很快先传到非洲南部和南亚等地,在魏晋时已传入中国。随着新航路的开通,御谷于1850年代传入美国,1960年代传入巴西。今天,在非洲,御谷种植约1 600万公顷,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东南部约1 100万公顷。作为人类的一种主食,御谷也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物种之一。御谷在中国也可作为生育季节较长、纬度较低的干旱地区、山区的贫瘠和新开垦的土地上的粮食、饲料兼用作物之一[6-7]。
上述佛尼奥马唐等4种古老的禾本科粮食作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耐旱、耐贫瘠,但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以致长期以来影响它们在全球其他地区的传播。不过除佛尼奥马唐外,其他3种在古代就已在其他许多地区被种植,并成为当时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只是后来稻、麦等其他产量较高的作物取代了这些古老的粮食作物,然而至今在非洲、南亚等气候干热地区,这些古老粮食作物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佛尼奥马唐,在非洲栽培超过550 000公顷,每年可生产587 000吨粮食,而且产量相对稳定。子在印度、锡金、尼泊尔和乌干达等地均有大量栽培;御谷在非洲种植约1 600万公顷,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东南部约1 100万公顷。现代研究也发现上述4种古老谷物均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果通过品种改良,提高产量,仍然会成为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