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改编曲《阳关三叠》的文化美学分析

2018-01-23 23:16刘泠然
黄河之声 2018年1期
关键词:阳关三叠箜篌古琴

刘泠然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一、琴曲《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一首古琴的弦歌(或者叫琴歌),是中国十大古琴名曲之一,是古琴家们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①所作。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从军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因其旋律变化重复三遍,故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所表达的是友人间诚挚的惜别之情。

如上文所述,《阳关三叠》全曲分为三段,在音乐情绪上表现的一种叙述与抒情的对比。可以看出,其中每个段落都是由一段主歌和一段副歌这两个部分组成,主歌的歌词部分是着重叙述了《送元二使安西》内容;副歌歌词是后来由琴人根据原诗词编写的诗句,较之主歌诗词则侧重于抒情。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琴歌多为音律服务于歌词,先有歌词而后有音乐,如此才能在演奏时将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因此我们先从歌词部分入手。从主题上看,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被深切地表达了出来。全曲歌词意境可谓是优美。

纵观歌词不难发现,离别之情被变成几个具体的画面和动作。在细细品味“渭城朝雨泪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时候,发现诗人用几个意象把诗情、画意、禅趣和乐感融为一体,构建了一幅完整优美动人的画面。其中,作者灵活运用了“尘”“雨”“柳色”“舍”等意象,这就构成了一幅动态、富有变化而又清丽脱俗的画面,体现出多层美感,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柳树的新嫩是明,客舍的青苔是暗,这就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此意境的画面感,使得诗与画交相辉映,呈现出多层意蕴。再比如设身处地的站在友人角度去思考,长途跋涉中疲惫的身躯,独自一人饮酒,迟迟不见故人,由此内心的伤感油然出现。仅仅从语言情感来看,就可以体验到诗人内心的苦楚,这更突显了“诗中有画,“曲中有画”。

再聆听与演奏古琴曲《阳关三叠》,会发现全曲平稳缓和的速度使得整首琴歌体现出了含蓄的美感,所谓“弦外之音”正是这种在音与意之间的以音求意,可谓是气韵生动而意境深远。通过左手吟猱绰注的变化形成的空灵清透的泛音、浓厚绵长的按音、悠远雅致的散音,使整首琴曲显得有起有伏、有柔有刚、有不舍也有希冀。

第一叠呈示主题,诗人告别故人,遥想朋友前往凄凉之地的舟车劳顿,诗人心中无比担忧。主歌旋律起伏不大,级进上行,全曲体现出平和,中庸之美。副歌旋律迁回下行,对比主歌情绪较为强烈,副歌的第一乐句呈八度跳进,这使音乐变得跌宕起伏,情绪较为激动。

第二叠更是写尽离别的衷肠,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对友人的思念,由弱至强的音乐,从容、有内涵地表达了这份感情。主歌部分发生一定的变化,主歌音区高八度,以泛音开头,在音色上形成了与第一叠的对比,给人以清秀明亮的感觉,情绪的变化是搅动诗歌格局发生改变的根因,出现了大跃进式的跳跃,就是这样产生的。对于副歌旋律进行研习,可以发现整个节奏变化不是很大,实际的变奏也以装饰性特点呈现出来的。

第三叠主歌是第二叠第一段的缩减,旋律大体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这时已经临近分离之时了,诗人的感情又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副歌部较大程度的扩充了音乐和诗词,旋律呈现拱形,表达出激动却隐忍的情绪,这个部分节奏跌宕起伏,速度达到全区最快,成为全曲的高潮。

尾声采用泛音演奏旋律整体趋势呈下行,表达了友人渐渐远去消失,留下的只有思念、不舍与惋惜的感情。最后落在商音上结束全曲,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与意犹未尽的印象。

可见,古琴曲《阳关三叠》将我国传统诗词与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古琴完美结合,不但再现了原诗意境的凄凉、惜别情感,也使得离别更加深沉。王维诗歌中也专门对于琴声进行了描述,在聆听到《阳关三叠》全曲之后,诗人给出这样的评价“哀而不伤、乐而不淫”②,不仅饱含了“仁、义、理、智、信、恕、忠、孝、悌”的儒家思想,还有道家思想的自然高远,是古琴音乐的代表。由于古琴特有的音乐语言及艺术特色,诗词与古琴结合而成的琴歌,需要在原诗的基础上加以一定的扩充和改动,才能使之与古琴完美结合。那么,由古琴曲《阳关三叠》改编而成的箜篌曲《阳关三叠》又是怎样的呢?

二、古琴与箜篌两种乐器的文化美比较分析

古琴作为我国民族的优秀乐器,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奏响自己的声音,可以说是东方音乐的重要代表,依托稳定的结构系统,在东方音乐变革中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并且没有受到外来音乐的任何侵润,它独特的音乐文化模式依旧存在。漫漫历史长河,从古至今,古琴文化也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但它不忘初心,仍然为我们展现出了一种不同于今天一般大众熟悉的音乐文化模式,这便是古琴独有的魅力。这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更是显得尤为可贵。

在中国,古琴与文人联系紧密,并已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古琴是一件具有哲学意义的文人乐器,中国古代音乐哲学的智慧也只有通过古琴才能真正被展现出来,超凡脱俗的音色通往“大音希声”③之大道,便是古人体“道”的重要媒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素来受到文人的重视,正如古人所云“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唐代画家张彦远更是在其著作《法书要录》中说道:“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④在儒家审美理想中,塑造圣贤的必经之路便是“礼乐”,古琴的“大雅之音”与古代修身养性之说之间存在关联,智慧的故人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联系,就是因为希望其成为修身养性和颐养品格的重要实现路径,就连儒家集大成者的孔子也会如此去评价:“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乐之至于斯也’”,曾哲的最高志向仅仅是在三月和煦的春风里,与与几个要好的朋友,书童在一起,闻歌起舞,这样的意境竟然得到了孔子的赞许,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⑤,可见他把音乐的地位提得很高。这些都说明我国古典音乐(尤其是以“琴”为首)在儒家眼里面就是君子修养的必修课程,对于道家而言,其也认为这样的音乐与他们所推崇的宁静淡泊,清静无为之间存在很大关联,觉得这是最接近于道家的声音,没有凡尘的噪声,有的是幽静之境,有的是内涵飘逸,以追求物我两忘,始契道通为一的境界。通透空灵的古琴音色,只有在安宁静谧的环境里演奏,才能得到很好的视听效果,才能真正展现出它的气质与内涵。古琴单一的音色,并不适合与其他乐器合奏,天然自成的和音,却又能做到音音相息,这是一种大道至简、傲然纯净的形象。因此,古琴与道家的思想之间也是契合的,太和之气,清幽之境,可以诠释出世界的理性来,最终引导我们进入到本我的状态,这也正是展现了古琴曲中天人合一的意境,所谓“一音一世界,一段一世界,一曲一世界”。

现代社会中,古琴似乎已成为“化石”,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有听过、见过这件乐器,更不提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古代,传统社会中有很多乐器,而古琴是最为普遍的,古代知识分子自然会将其放在很高的位置上,俗语道“琴棋书画”,琴被放在第一位,由此可见一斑,古代学者对古琴的热忱之高光用语言描写都显得苍白,他们甚至提出这样的论调: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需要设定琴瑟。⑥对于其他乐器的描绘来看,没有哪件乐器能够跟古琴相媲美。由此,在探究中国传统乐器的时候,必然会去探究古琴的发展历史。

箜篌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绰、表现及渲染能力都极强。据考古记载所知,箜篌最初源于西亚,先后历经埃及、波斯、亚述等地传入新疆,并于汉代传入中原地区,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其称谓、形状及种类发生了许多变化),这就使得箜篌成为了异域乐器的代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以及雁柱箜篌等。

箜篌在盛唐时期达到了顶峰,我们最熟知的唐朝艺术文化作品的代表便是唐诗,唐诗中有着许多描写音乐舞蹈的诗篇。通过对《全唐诗》的梳理,整理归纳出唐诗中对箜篌描写的诗歌有42首,这42首是直接出现“箜篌”二字的。例如顾况的《李供奉弹笠摸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商隐《代赠》、裴说的《听弹箜篌》、张祜的《楚州韦中丞箜篌》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虽然没有直接出现“箜篌”二字的诗歌,实际上却是在描写箜篌音乐或乐器的诗歌。例如白居易的《胡旋女》、元稹的《骠国乐》、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李端的《胡腾儿》等。

从史料来看,箜篌几乎成了异域艺术文化的代表。与古琴不同,箜篌在当时几乎也成为了大众通俗乐器的代表。箜篌音乐优美动人,大多数人极为喜爱。箜篌的盛行不仅是人们对异域文化的欣赏和喜爱,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民族大融合以及文化之间交流互补的肯定的趋势。

遗憾的是,这件美丽古老的乐器在十四世纪后期开始便不再流行,甚至逐渐消磨失了。虽然该乐器后来悄然消失,但在文献和石窟壁画等中仍残留了许多相关的记载和形象的图案,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在国内外的一些博物馆里见到文物级箜篌或是一些残次品。

我们今天见到的箜篌已经是经过改革的箜篌,1979年,箜篌经过一系列改革研制工作后重获新生。崔君芝女士(箜篌国手)就是当时箜篌改革研制团队的其中一员,她以竖琴演奏手法为基础,揉合了传统民乐(古琴、琵琶、古筝等)的演奏韵味和音响特点,创造出一整套的属于箜篌演奏技巧。似乎这样看来,现代箜篌是融合了古琴的元素,那么直接用箜篌把古琴曲的《阳关三叠》旋律弹奏出来就可以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部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曲目的演奏要与乐器的灵魂相融合。那么该曲在改编中是如何保留原曲的韵味,又如何展现出箜篌所特有韵味的呢?接下来将加以分析。

三、箜篌改编曲《阳关三叠》

由杨通八大师和刘文金大师改编的箜篌版《阳关三叠》与古琴版一样,曲式结构分为三叠加一尾声,三叠中也同样分为主歌与副歌部分。同时又做了改编,箜篌版《阳关三叠》为a小调,而且古琴版《阳关三叠》是降B大调。另外,箜篌版《阳关三叠》,相较于古琴版《阳关三叠》,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了移调。给接收者的整体感觉也与古琴曲有很大不同,箜篌改编曲并不像古琴曲那般含蓄平缓,而是以箜篌这一乐器广阔的音域特点增加了渲染力以及异域风情,这一点也与前文所提及的古琴与箜篌这两件乐器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关联。

第一部分:第一叠(1-40小节)

箜篌改编曲《阳关三叠》在一开始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前面加入了以大量琶音形式为主体的分解和弦(1-9小节),这虽然与古琴曲有很大不同,但实质上是对古琴本身具有厚重感的模拟。开篇以三组的琶音开头,这似乎一下便抓住了听者的心神,紧接着音符从低音区往高音区加速流动,之后又是三组琶音,这时音符又由高音区往低音区回流,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回流又增加了重复,并且渐快变成了渐慢。这种奇妙的音块流动形成了奇妙的音响效果,这似乎也正是诗人的心情写照,即将与友人送别,此时的心情和音乐一样是跌宕起伏。之后,又以三组和弦音、三组琶音将开篇带入了一个短暂的高潮,很快又变成了泛音,情绪也跟着低落了下来。这样的改编,紧紧抓住了箜篌这一乐器的音效特征,增强了渲染力,也使这首曲子增加了一种异域风情,仿佛把人带到了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大漠。

第10-40小节,便是进入主题了。这一部分在保留了原曲的旋律、节奏以及泛音、按音的特色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附加声部为伴奏,而附加声部也多为或快速、或中速流动的分解和弦以及加花变奏。因此,不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曲的平和中庸之美以及古琴所特有韵味,更增强了这种凄冷的氛围,营造出周围环境的神秘之感,这使得人们更不由得担心即将离别之人未知的命运。

第二部分:第二叠(41-80小节)

第二叠与第一叠理念一样,在保留了原曲的旋律、节奏以及古琴曲特有的音效的基础上,做一些改动。这里的附加声部采用了大量高音区音位,配以少量低音区音位相辅助。再加以左右手流畅地相互配合,整体音乐给人以丝绸的质感,另接受者联想到了丝绸之路的风光。这种体现的是对于蜿蜒起伏线条动感的追寻,倡导体现出个性来,由此音色往往呈现出很强的独特之处,但同时有讲究着整体的协调统一。第二叠末(74-82小节),以大量泛音作为过渡与铺垫,似乎诗人在沉思、在呢喃,最后以节奏感强烈的八度大跳形式,由低音往高音逼近,让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入了第三叠,这样的过渡方式是对原曲的创新,演奏者在演奏时也加入了渐强的音效,诗人的情绪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忧心忡忡。这是一种回响,也是一种开拓。回想的是历史的记忆,开拓的是时代的新声。⑦

第三部分:第三叠(81-121小节)

随着第二叠的巧妙过渡,第三叠直接进入了全曲的高潮,虽然主旋律没有任何变化,但是这里的伴奏明显更加富有渲染力,这与原曲是大相庭径的。但却并没有让人感觉有突兀感,反而增加了新鲜感,并且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绪变化。从108小节到121小节,又是改编者大胆的创新,这里的旋律婉转动听,却又不乏凄凉悲伤之感。尾声前存在的两个小节过门嵌入得很灵巧,实现了默契感应,诠释着彼此之间的思念情绪,不仅仅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质朴和和谐特色,也蕴涵着深沉和含蓄的气质来。

第四部分:尾声(122-125小节)

最后的尾声仍然保留了原曲的风貌,并没有做过多修饰,恍惚中仿佛看见友人渐行渐远,似乎自己就是诗人,此时思绪万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与意犹未尽的印象。

纵观全曲,这首曲子在保有了原曲的意境、情感等原貌的基础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创新,使得箜篌版《阳关三叠》更具有渲染力,由于箜篌这件由西域传来的乐器,同时乐曲更是注入了一股特有的异域风情。不难发现,其中很多的演奏技巧都不同程度地对原曲的音效进行了模仿,从而让人感受到了美学带来的作用力,这体现的是一种流动之美。线性旋律是我国古典的乐曲音乐指导思维,而箜篌改编的《阳关三叠》大量运用了这种思维,这体现的是一种浪漫之美。音乐中的情境和意境之间的融合,可以更好的引导音乐情感的诠释。所谓“气韵”,其产生的重要源地就在于民族特色音乐中。⑧这种气韵生动之美和意境美是原曲本身就拥有的,而箜篌版《阳关三叠》在这一基础上改编,不但保留了这种美,更是以箜篌这一乐器特有的音效增强了这种美。这确实是由于古琴与箜篌这两件乐器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身份、文化美学有关联。

四、结语

古琴曲《阳关三叠》呈现出来的唯美,是传统文化沉淀之后的优秀作品,其生命力之所以如此顽强,就是因为在其美妙的音乐节奏中点润着优秀的传统文化。音乐创作的难点就在于,取自于生活,感悟于生活,使得听的人能够感受到情感的涌动,这就是音乐语言发生效能的集中体现。在这样的音乐中,人们更加容易进入到对应意境中去,继而对于美,对于生活,对于自己,对于世界形成更加清澈的价值观。对于不同乐器版本的曲目,首先要遵循原作品的音乐风格及意境内涵,通过一系列改编和演化,更为原曲增添不同的风情与韵味。《阳关三叠》将音乐的典雅飘渺与诗歌的凄楚哀怨完美结合,以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为基础,响彻的声音,会更加让人难以忘怀。箜篌改编曲《阳关三叠》里面渗透的古代西域和中原音乐之美,是不替代的,将其界定为我国珍贵的音乐文化大餐,一点不为过。这种改编,在当代背景下,也是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注释:

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 《论语·八佾》

③ 《老子·四十一章》

④ 《法书要录·卷三》

⑤ 《论语·泰伯》

⑥ 《礼记·曲礼下》

⑦ 孙月.石破天惊,融贯中西-钢琴独奏曲《破》作品及演奏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6,03.

⑧ 汝信,李泽厚.美学百科全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2]贺志凌.凤凰涅槃-看箜篌在现代的重生[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02.

[3]李群梅.试论唐诗中箜篌形象及文化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猜你喜欢
阳关三叠箜篌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箜篌城
浅谈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找寻失落的箜篌之音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契丹(辽)箜篌在辽宁遗存的研究
寻访千年古琴
“阳关三叠”怎么唱?
声乐作品《阳关三叠》的音乐文化
《阳关三叠》曲谱版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