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丽丽
上海芭蕾舞团1979年建团,至今已经快40年了。40年,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很大的时间跨度,但对于芭蕾舞而言,已经跨越了三代以上的芭蕾舞演员的青春及其舞台生涯。这样残酷的人才更新的需求一方面是因为芭蕾舞演员的舞台生涯十分短暂,另一方面是因为芭蕾艺术对演员越来越严苛、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淘汰机制,成为每一个芭蕾舞演员和每一个院团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优秀后备人才的培养对一个院团的事业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一直以来,上海芭蕾舞团都将后备人才的培养看作是一个迫切的、同时也是长期不断的工程。经过长年的努力,今天有了不错的成绩: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明星范晓枫、季萍萍、吴虎生等,在国内外都已经有了不错的影响力;主要演员戚冰雪,则在短短两年里迅速而惊人地成长起来,成为团里最年轻一代演员的佼佼者。然而,他们的成长不是自然地、一朝一夕地达成的,而需要决策者以敏锐的思维提出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策略,以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以鼓励和压力并施,一步一步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培养对象的选择是最具决定性的第一步。一个好的培养对象就像一块璞玉,它可以没有好的形状,但必须要有好的质地。我们就可以对他(她)进行后天的开发,采用各种手段去挖掘他(她)的潜力、可塑性,帮助他(她)将自己的优势完全展露出来。原材料要“好”,但什么是“好”,“好”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取决于决策者的眼光。一旦选定并决定其作为培养对象,就像下了一个赌注,赌上了我们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赌我们在培养过程中是否可以攻克一切主观的、客观的影响因素。结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不那么理想的。
选择培养对象,其自身条件是基础,包括比例、外形,也包括其性格和悟性。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明星吴虎生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记得他刚刚从上海市舞蹈学校毕业来到团里时,真的有一身好条件,可是双人舞技术和表演却非常稚嫩,成为他的薄弱环节。但他所表现出的刻苦、认真、踏实、进取的态度让作为团长的我愿意在他的身上下一个赌注。如今,他进团到现在已经15年了,从一个在角落里的群舞演员,到拿到第九届纽约芭蕾舞比赛第一名和第四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金奖,再到担任上海芭蕾舞团所有的大型芭蕾舞剧的男主角,先后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表演金奖、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等。今天他已经成为中国芭蕾舞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优秀演员。吴虎生的成长和蜕变,我们已经花了15年的时间,然而,这一培养还在继续。而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我们一边尝试、一边验证、一边总结经验的过程。
我认为,要造就一个优秀的芭蕾人才必须有清晰的目标和全方位的设计及多种多样的手段。因为,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其成为“拔尖人才”,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会跳舞,更重要的是会运用肢体来表现人物及其思想感情,用他们从灵魂传达的思想情感去感染观众,因此,人才不仅需要有技术,还要有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感,所以人才的培养的素质应该是非常立体、全面的。
如何才能够实现我们所希望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呢?总结实践经验,我认为:
第一,要给他们提供大量的作品表演的机会,甚至是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作品,包括让他们与世界一流的编导、艺术家合作,去接触大师,接触高质量的作品,从而帮助他们在排练和舞台实践中具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提升全面的素养。
第二,舞台上的实践是舞蹈表演人才培养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我们要敢于给那些优秀的后备人才提供舞台,给他们历练的机会。上海芭蕾舞团近年来也拿出越来越多的资源给年轻的演员们,让他们到国际芭蕾舞比赛的赛场上去比拼,让他们在大型芭蕾舞剧中担任主角,例如主要演员张文君、周嘉雯、帖佳欣,以及近两年正在力推的优秀演员袁岸璞、孟繁宇、龚黎伟、项阳等,都是在这样的举措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年仅20岁的主要演员戚冰雪的成长最让人欣喜。她在进团两年的时间里,已经在北京、上海两个国际芭蕾舞比赛中拿到了最高奖,主演了近十部大型芭蕾舞剧。这样的成绩在芭蕾界是非常罕见的。事实表明:对于有灵性、能吃苦的孩子,我们要给其机会,给其压力,给其信任,而其只要能扛起这份压力,把握这样的机会,就会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第三,采取以“资深带新秀”的人才培养模式。我认为,在人才培养中,演员如何组合、配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只是为培养对象选择同龄的人来搭档,势必会缺少压力和动力。所以我把小的苗子们都拆开,让他们和前辈舞者搭配,每天六个小时、八个小时的配合,加之舞台上的实践,让新人在技术上和心理上飞速地成长起来,可以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注重创造条件,提升优秀人才的全面素养。为此,我们指导他们吸取与芭蕾艺术相关的一切养分,多看书、多听音乐、多看高质量的演出、交有涵养的朋友……从而让他们从内心丰富起来,同时给予他们鼓励,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得到社会的肯定,从内部到外部环境氛围的营造让他们对职业保有更坚定的信念。为此,上海芭蕾舞团还特别建立了艺术资料库,收藏关于舞蹈表演和创作、音乐、设计、美术、名人传记、文学作品、经济、历史等大量的书籍,以及各类影像资料等,让年轻的演员们可以在这里最快地找到想了解的知识,养成爱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当然,芭蕾后备人才的培养并不仅限于舞台表演。站在长远的角度看,舞台上的辉煌还是短暂的、有局限性的。所以,目前还活跃在舞台上的他们不仅要学会跳舞,还要有未来的梦想。我作为一团之长也就像一个“大家长”,他们每人的特点、特长,以及变化和未来发展……都被放在我的规划里,不仅帮助他们成为舞台表演上的顶尖人才,而且帮助其在演员的巅峰状态不再之后可以成功转型,以新的人才身份继续发展自己的事业。例如,首席演员季萍萍目前已经成为上海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助理;首席演员范晓枫因为2017年初跟腱的意外断裂不得不离开舞台,而现在她已承担了教员的角色;首席演员吴虎生也开始尝试舞蹈编创,2017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中型芭蕾作品《难说再见》,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这三位明星演员都在走下舞台或为了在走下舞台之后的发展,找到了自己新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上海芭蕾舞团给予的是认可、支持和信任,并全力搭建创作、教育、交流的多样化平台,帮助他们完成人生的历练,并完成蜕变。而我们相信,这样的演员转型后可以成为优秀的教员或管理者,因为他们经历过芭蕾舞演员从青涩到巅峰的成长过程,知道一路走来会面临什么问题,要怎么去解决,而且他们所积累的舞台表演经验对他们之后的后备人才培养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也相信,这样转型后的演员也可以成为优秀的编导,十多年里不同舞台角色的塑造、所有的经验和积累都让他们对舞台艺术有敏锐的感觉,知道什么是“好作品”,知道自己要表现什么,演员们需要什么,也知道观众们渴望看到什么。
总之,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芭蕾事业不断发展的接班人,是中国芭蕾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的保证,也是构筑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今天,上海芭蕾舞团能人才辈出并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我们整个团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感谢上海芭蕾舞团的前辈为我们奠定的基础,感谢我们每一代“上芭人”为之付出的努力。人才培养的课题永远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并完成的工程,我们会继续努力,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