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镇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遗传育种系,武汉 430070)
(上接 5 期143页)
3.8.3 研究的目的
写法一例:
“本研究拟采用……策略、……路径,利用……方法(技术),达到以下目的:(1)……;(2)……;……。
“材料与方法”部分的写作,一是能让读者作为基本依据来判断你的论文结果有多高的可信度;二是能让读者重复你的试验(除保密部分外),即你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果有多高的可重复性。故该部分需要尽可能提供详细的研究(试验)过程和方法。但常用方法不必交代其细节。
3.9.1 编写“材料与方法”的建议
1)一开头尽可能设计、绘制“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大量成功实践与学位论文答辩的效果看来,设计一张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十分必要。
此图的层次建议自上而下做如下安排:
①提出问题。指出要解决或可能解决的一个新问题,后面可以打上疑问号。如华中农大动物科技学院遗传育种系经璐博士学位论文中技术路线图的最上面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并在后面打上了疑问号:“影响饲料效率和肌纤维类型的关键基因和通路及其调控途径有哪些?”,这一特色值得肯定和仿效;
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或者策略(指从新的视角提出富有想象力的或反映科学构思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③摆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及其研究手段,以实施和验证假设或策略;
④最后是预计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判断,或者得出一个什么样的主要结论。
图中还要力求反映本研究的创新点,衬托出自己的工作量与难度;
2)可尝试采用新的系统来编写“材料与方法”:①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②关键技术;③实验(研究)流程(样品采集与试验动物来源,仪器设备,样品处理与检测分析,现场试验条件安排与表型值测定,数据处理等)。若不便按新的系统来编写,则按常规(材料、每个关键技术及其工作流程附数据处理)进行;
3)不能只有实验室部分、基因型相关的材料与方法的描述,而对现场工作、表型数据的获得及其背景信息的叙述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表型信息其实与基因型信息同等重要。
为能正确进行关联分析从而得出较可靠的结果,表型数据的质量至关重要,将在统计模型的具体设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譬如哪些应作为固定效应,哪些应作为随机效应要依据表型(性状等)及其背景情况的变化而定。故在采集样品前,必须按事先设计好的相关登记表格,对每头(只)动物的背景信息一一查询并登记造册。登记表格内容除采样本身的一些项目外,如猪,还应该调查和登记猪号(含耳号、15位个体编号)、遗传类型(genetic type,指品种、品系和各种杂种)、性别、出生日期、代次、出生胎次(母亲胎次)、父号(含耳号、15位个体编号)、母号(含耳号、15位个体编号)、血统编号(或父系家系编号)、批次(如试验批次、测定批次、屠宰批次)等,以便于进行方差分析的最小二乘分析(Least-Square analysis)等统计检验工作。附注:前述“耳号”,相当于我国居民身份证上的姓名;“15位个体编号”即个体识别号,相当于居民身份证上的18位公民身份号码,旨在防止重号引起供试动物样本(组)内个体间及样本间亲缘关系状况的误判,误判将不利于实施实验设计四原则。
补充说明,必须弄清供试动物样本的血统数(家系数)与每个个体的父、母号。在本学科英文文章中,常可见到类似“用×头无(亲缘)相关动物”的描述,如有的期刊论文写道:“Twenty-one Duroc, 11 Hampshire,21 Landrace and 22 Yorkshire sows, all unrelated,were used for the investigation”,当然,也还有“基本无相关”,或者供试动物是多少头公猪的后代以及多少窝的仔猪,等等描述。若不了解有关系谱资料是无法写出这些描述的。
3.9.2 写“材料与方法”的注意事项
1)应反映材料的选取、采集以及实验设计(或研究设计)是否正确、周密。例如:①是否遵循了实验设计三要素(受试对象、实验因素、实验效应)以及实验设计四原则(对照、随机、重复、均衡)(详见本文后面附录:“实验设计须把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②是否交代了实验的准确性与精确性;③是否清楚地说明材料的来源、样本的代表性以及样本含量;④在用不同时期或数次的试验数据合在一起计算时,是否用了某种方法予以校正。以上4点旨在减少随机误差、避免系统误差;
2)应写清楚所选择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要列出所利用的软件、数据库与网址;
3)应反映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是否有创新或引入了新手段、新方法。有些方法须说明是自己创造的还是经过自己改进的,或者是引入的。引入的,则须说明其来源。
特别强调一点:若采用了传统生物统计方法统计分析数据,或采用了数量、群体遗传学方法处理分析数据,或者采用了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组学数据挖掘与分析和分子互作的网络分析的,都须说明采用的方法名称、来源与优势等;
4)在选用生物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处理和挖掘调查和实验数据时,要适当说明是否结合了所选研究方向的特点与需要。
例如,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统计学咨询中心胡良平所主编的《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提高学位论文统计学质量的对策(第二集)》(2010)一书的第三篇,就专门提供了在药物分析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内科学、肿瘤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和流行病学等不同专业方向学位论文中如何识别统计学方面错误的方法。其思路可供我们借鉴和参考;
5)出于表述的更简便或明确,部分研究方法可放在“结果”部分写。
结果是论文的核心和最重要的部分。关乎能否给世界以新的知识或发现,或提供具有应用前景的有用线索。
3.1 0.1 小标题安排
既可按结果的方面依次排列,亦可按(事实的)规律来安排小标题及其内容。
3.1 0.2 统计处理
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处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客观,反映总体情况。而且,还应充分利用可能用得上的统计方法,因为从中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结论或启示。从不同年份、地点等等来的数据不能硬凑在一起,应通过适当的统计方法加以校正。
3.1 0.3 图表
处理过的数据尽可能用表格或图形来表达并放在正文中相应处,但忌过多。不能将所有的图表集中放在后面。
所有的表和图,包括表注、图注,都应尽可能地放在同一页上。不能避免的,用“续表”或“续图”字样表示与前页表图的连贯。
3.1 0.4 分析
1)“结果”部分,只作简单的就事论事的分析,比如,不与以往发表的研究结果做比较。但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处理才能列入“结果”部分;
2)分析必须正确。如差异不显著(P>0.05),就不能用文字说谁高谁低,谁好谁坏;
3)表、图、文字之间应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字中不应重复每个数据,只能择要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
3.1 0.5 注意
1)“结果”部分不进行讨论(“结果”与“讨论”合写时另当别论),更不能下结论(下结论是“讨论”部分的事)。学位论文的“结果”部分,篇幅不总是最长的;
2)关于图表序号、图题、表题、表头、单位、表格形式(宜三线表)、表下注释都有一定的规则与习惯,应予注意。特别是图题、表题不能笼统,要具体,不能让读者无法理解,但也要简明确切。
图题、表题以及它们下面的注释均须中英对照。
SCI收录期刊上的图题、表题下面的注释都十分详细,学位论文无疑应与其接轨,以利于与国际同行交流与切磋。
讨论是论文的精萃、全文的灵魂,是研究结果的升华,也是最难写的部分。往往令初次接触学位论文者最感困惑。
3.1 1.1 “讨论”部分写得好可起到的作用
1)可提高论文的价值。若你的“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均堪称无懈可击,论文的价值就看“讨论”部分了;
2)可反映你的学术水平(若对所得研究结果能深入地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发现新知识、新规律、新方法,提出新见解,得出有价值、有前瞻性且有说服力的结论的话)。
3.1 1.2 总的要求
1)对“结果”的内容在讨论部分提高到理性上进行论述。指出与前人研究结果的进步所在,阐明其真实含义与价值,揭示和发现可能蕴藏着的新知识、新规律、新方法;
2)得出可信的结论或者初步结论。并对“结论”加以论证,必要时可对“结论”进行引伸和扩展。
3.1 1.3 “讨论”部分写什么
可从以下七个方面(非标题)来考虑:
1)对本研究的立题与思路的讨论;
2)对研究方法(技术)方面的讨论;
3)评述本研究获得的新知识及其科学与实践意义,即创新点;
4)本研究的结论及其论据;
5)本研究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6)指出并讨论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7)值得今后进一步探索或研究的问题。
3.1 1.4 如何找出本研究的创新点
1)选题、学术思想方面。如是否根据想象力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一种假设作为选题,或者选题属于学科前沿,或者具有重要、一定的学术、实践意义或应用前景;
2)解决本研究所提问题的思路、策略、路径、手段方面。如是否新颖。这可反映在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平台建立、研究技术上,所采用的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是否适当、新颖,是否引入了别的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技术或其集成,在研究方法技术上是否有改进;
3)研究结果方面。如提出的假设是否得到初步验证,是否有填补空白之处,是否有新的发现,在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域是否未见过相同报道;
4)讨论方面。如是否指出了与前人研究结果的进步所在,阐明其真实含义与价值;是否发现了可能蕴藏着的新知识、新规律、新方法;是否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是否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新的见解;是否以本人一定的实验证据为基础大胆地进行了推论、假设等等。
3.1 1.5 “结论”一时找不出来,怎么办
建议思索以下问题:1)是否已达到原定研究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2)从结果中是否已发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3)研究结果是否有助于解决或完善某个学术、理论、方法学、实践上的问题;4)对以往某项研究成果是否起到了检验的作用,或者起到某些修正、补充、发展甚至是否定的作用;5)从本研究结果是否可形成某种新认识、新见解直至提出某种新的假说。
但所下结论一定要言之有据,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经得起时间和实践(含科学实验)的检验。但审慎不等于畏缩不前。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手册》中“华中农业大学学位(毕业)论文形式规范》(自然科学类)(2012年6月第五次修订)”一文正确地提出:“作为学位论文,鼓励活跃学术思想,提出新的学术观点,以一定的实验证据为基础大胆推论、假设。”美国科学院前院长、《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Bruci Alberts)2010年10月应邀访问华中农业大学,他笑言:“中国的年轻学者对老师太尊重了,挑战权威的魄力可能就不够。”
结论的得出可以从以下方面找依据:
一通过合理的统计分析方法结合专业知识,说明所下统计和专业结论是令人信服的;
二通过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说明结论是能成立的;
三提出自己的解释、见解和推论,以说明自己的结论能成立;
四将本文结果与以往文献相比较,说明一致或不一致之处并推论其原因。
3.1 1.6 写“讨论”部分常发生的问题
有些学位论文的“讨论”部分,多局限在一个个研究方法或技术方面的讨论,不能从整体上1)充分反映研究“结果”的升华;2)充分反映你的学术水平;3)充分反映你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是坚实或扎实的;4)充分揭示和提高“结果”的价值与意义;5)充分反映研究的创造性。
3.1 1.7 特别提醒
1)“讨论”部分的标题不宜与“方法”、“结果”部分的标题简单重复,也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视角。要让思维活跃起来,打开思路,放开视野,站在高处先大胆设想出一些供选标题,再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反复思考,总会在写好这些标题下的内容上取得可喜的进展;
2)在写“讨论”部分之前和过程中应继续检索和引用文献,继续钻研一些近期理论书籍与专业知识,力求从理性上解析透自己的研究结果并拓展升华,绝不能只要求稍高于“结果”部分的分析。另外,在检索文献、钻研理论过程中也可不断删改充实原标题及其内容;
3)写结论时,在文笔上也要留有余地。注意分寸,譬如是初步的还是肯定的?必要时,要指出适用领域与范围。
小结是继摘要、前言之后读者必看或者喜欢看的部分。
3.1 2.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只提炼讨论部分中的“主要结论”,不应是 “讨论”中“本研究的结论及其论据”的重复,而是择其主要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
3.1 2.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特色
本内容字数和“点”数宜少(概括为3点即够),每一“点”的第一句话最关键,务必“开门见山”。有创新点但能否总结出来也是个水平问题(可对照前面“如何找出本研究的创新点?”的内容来思考,其中列举了创新的种种表现)。描述创新点时最好不用“率先”、“首先”等词汇,而改用其他词语。但当自认为缺乏可供印证的文献时,应立即检索新文献,达到查新的目的。
3.1 2.3 本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工作的建议/设想(不足与下一步的建议/设想,应分开写)
“参考文献”部分,可为读者进一步阅读和查证本文内容提供相关原始文献;是对文献被引用者和知识产权的尊重;为作者本人进一步做同类研究的拓展性工作提供备忘性副本。
3.1 3.1 列入参考文献的应是
1)作者亲自阅读过的;
2)在论文中引用过的。最好是引用原始文献;
3)对本研究起过指导性、启示性作用的;
4)已公开发表过的(未公开发表的但确有必要引用的,可在引用页的脚注中注明该文献);
5)重点放在近年来新发表的文献上;
6)已被接受但尚未出版的文章可列入,但要在后面用括号注明“已接受”或“in press”。
说明一点:资料来自“个人通讯”的,可以在文中引用处括号内写入“×××(姓名)的个人通讯,年份”。
3.1 3.2 作者
在国内,多按我国现有技术标准执行,即三人以内的全部列出,超过三人只列出前三人,再加“等”或“et al.”。笔者认为,对于学位论文而言,应将作者全部列出,更不能漏掉通讯作者。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编《研究生手册》(2013年8月编印)已做更改,规定:“文献作者人数在20(包括20)以下的全部列出,超过20人时,列出前20名作者,后面加‘等’(西文‘et al’)字。”笔者建议照此执行。
英文文章,采用姓在前、名在后方式且名为缩写。姓与名以及双名之间均空1格。一个姓名内不出现英文圆点,但与另一姓名之间用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