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所音乐学院、每所艺术院校、每所综合性大学、每所师范类院校的音乐专业,甚至每个地区的文化馆、艺术馆都有声乐教学,都有教授声乐的教师。全国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再加上渴望学习声乐的业余爱好者,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学习声乐的大爷大妈……无疑,对于声乐教师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是我们更需要质量,需要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声乐教师。那么,衡量一位好的声乐教师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试着和大家一起探讨,以便通过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不断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第一,声乐是一门专业、一项事业,与其他各个专业一样,需要从业者爱岗敬业。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其实,应该是“爱一行,才干一行”。我们不是为了能出名、能挣大钱才干这一行,不是为了逃避其他专业对文化成绩的高要求才干这一行;而是真正热爱这门艺术,自己也确实具备从事声乐专业的条件,才打算以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其中,在这个领域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既然是教师,就要爱学生,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教师不但要认真教授专业,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育人,让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三观”,细心、耐心地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向前进步。要做到有教无类,不能只重视条件好、起点高的学生;越是起点低、问题多的学生越要多下功夫,让他们赶上应有的教学进度。既然爱学生,就要用心引导,帮助学生成才,不但要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还要了解他们的艺术观点和声乐上的审美追求。如果将声乐教学比喻成一场战斗,那就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教师要从学生长远的专业前途出发,对他后续潜能的充分发挥负责。教师不能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显露成绩,而在基础不牢的情况下,为了面子、为了参加比赛选用高难度的作品。须知,演唱作品的难度过于超前,会使学生养成错误的演唱习惯,等到学生后续深造时,反倒增加了困难。
第三,声乐和所有其他音乐门类一样,属于艺术,而艺术又属于文化。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所表现的、所褒扬的是人性中的美好和高尚,而教师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作为声乐教师,只有自身具有正确的“三观”,思想、行为端正,处事公正、公平,才能在声乐艺术中传达一种高尚的情感。
第四,声乐教师要有正确的声乐观念。即,什么是好的歌唱?什么是好的歌唱方法?什么是好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这就是说,各行各业都要有努力的目标与方向。声乐教学,一定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当然,声乐本身也有很多种类,很多风格、流派,但是高尚的、美的艺术总有共性。我一直主张应该开设一门叫作声乐鉴赏的课程,学生有好的鉴赏能力,才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教师自己的视野开阔、审美观良好,才能教好学生。
第五,教师要有合格的演唱水平和能力,也应该有相当的演唱实践经验。声乐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门类,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的同时,还在从事声乐表演,那就更好了。教学不能只靠讲道理,不能只靠语言提示,关键时还要靠教师范唱,哪怕是一个乐句、一个短句、一个音的示范。即便教师只是为了给学生以正确示范,也应该保持一定的发声练习。哪怕只是小声示范,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状态。有时,教师还需要对错误唱法进行模仿演唱,让学生感受到明显的正确与错误的对比。教师只有坚持歌唱基本功的练习,才能在课堂上做必要的示范,让学生得到具象的感性认识。总之,教师只有自己在舞台上唱过很多作品,才能体会和理解学生在演唱时的具体难点,才能对种种存在的问题感同身受。当然,很多声乐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工作的繁忙,可能会放弃舞台实践,但至少在年轻时有相当数量的演唱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
第六,声乐教师对于作品要有良好的认识、分析和驾驭的能力。声乐界一部分人识谱能力较差,他们学习新作品大多是通过唱片、录音、媒体,听了很多遍后“熏”会的。如果一个新作品让其首唱,那可就难为他了,有时甚至需要作曲者一句一句地教。声乐教师绝不能这样!对于声乐作品中的人声旋律,应该具有默读的能力,即在不出声的情况下,将一个一个的音符从视觉立即转化为听觉的能力。为什么在声乐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中有钢琴副课?为什么有和声课、合唱课?开设这些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理解和驾驭多声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一位演唱者在多声音乐作品中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因此声乐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多声音乐作品的读谱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听清与人声合作的器乐部分,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器乐部分默契配合,才能在清唱剧、歌剧等类型作品的排练和演出中具有与同台其他角色配合的能力。在多声音乐作品中,音乐的主题、重要的音乐形象并不总是出现在人声部分,而会在乐队或钢琴部分出现。在这方面,最极端的反面例子是:演唱者对伴奏没有任何要求。本来有作曲家创作好的伴奏,但伴奏者因为识谱能力差,根本没有按照作曲家写好的乐谱弹,而采取即兴伴奏,演唱者似乎也听不出来。好像只要伴奏在出声音,没有出明显的错音,没有扰乱演唱者,就没意见。一位好的声乐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对学生的演唱提出要求外,还要对伴奏有所要求,包括伴奏的音色、音量的控制、把握及音乐进行过程中的层次处理等。
第七,大部分的声乐作品都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作为声乐教师,对歌词应有较深入的理解。当下,各院校的声乐专业普遍都开设有以演唱中国作品为主的民族声乐专业。中国作品的歌词有的是现代、当代的诗歌,有的是半文言文或文言文,有的民歌或民歌风格的歌曲演唱时使用方言,有的歌曲本身是古曲,也有的是当代作曲家为古诗词谱的曲。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地诵读、理解歌词,那就会导致以讹传讹,误人子弟。
在声乐专业常用的外国作品教材中,往往涉及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俄语、英语(包括古英语)、拉丁语等语言。声乐教师应该掌握正确的拼读方法,有正确理解词义、句义的能力,而不是只知道译文的大体意思。要知道,在我国出版的很多外国歌曲集,虽然把外文歌词译成了中文,但为了配合歌曲的旋律、为了把中国字安到音符上,必然和原有歌词的语序出现较大的差别。如果不能在演唱原文时确切理解每个单词,就不能在演唱关键词时,突出正确的语气和表情。声乐教师应当做到将外国作品的歌词原文照着乐谱按诗歌的形式抄写在一张纸上,脱离乐谱,正确、连贯地朗读,读出韵律。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歌词的美,演唱时才能唱出作品的韵味。而负面的情况则是教师自己没有独立的正确拼读能力,教学中只能让学生模仿唱片和录音,这样不仅会出现很多拼读错误,而且也不可能达到准确演唱的目的。
第八,除了理解音乐和歌词部分外,作为声乐教师还要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有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广泛的人文知识和听觉上的积累。每首声乐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的是艺术歌曲,有的是套曲或歌剧的选段,每首作品都属于特定民族、特定历史时代和时期,带有民族风格的共性和时代(时期)的共性。不同作词、作曲者又有自己的个性,一位作曲家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随着他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的变化,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作为教师,如果要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除了文化积累外,在教授每首作品之前进行认真的案头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在熟悉不同历史时代、时期,不同民族和地域,以及不同作曲家个性的过程中,不仅要阅读资料、聆听大量的声乐作品,还要听大量的器乐作品。比如演唱莫扎特的作品时,除了大量聆听他的艺术歌曲外,还要听他创作的歌剧和钢琴、室内乐、交响乐作品等。在听觉记忆上形成较深的印象和惯性后,再唱此范畴的声乐作品时,自然容易做到风格贴切。
第九,教师要有宽广的艺术视野,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启发、激励学生的创造性。除了前面谈到的声乐艺术本身就是文学和音乐的结合以外,各个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相交叉、相互滋养的。一部歌剧的演出,除了声乐本体外,还要有器乐、戏剧、舞蹈、指挥、服饰、舞台美术、灯光等诸多因素配合才能完成。许多著名的歌唱演员和声乐教师,除了自己的本行以外,还爱好书法、绘画、文学、话剧、舞蹈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领域的广泛爱好更加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艺术修养,丰富了演唱和教学能力。
除了在相关艺术门类上开阔视野外,仅在声乐自身领域内,也是风格种类繁多。从作曲家创作的声乐作品的体裁、风格来讲,有像《我爱你,中国》《黄河颂》等民族综合风格的作品,也有像《乌苏里船歌》《鸿雁》等民族区域风格的作品,还有《当你老了》《春暖花开》等流行歌曲。再加上浩如烟海的原生态民歌,多种多样的戏曲、曲艺等声腔艺术形式,这些构成了我国声乐艺术的总体面貌。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完全涉猎、掌握所有种类的作品,可能只以一两种风格为自己所擅长,但是不能视野狭窄、观念保守。我们不能认为只有自己从事的某个种类才是唯一正确、正统的。在宽泛、包容的理念中,有三条标准:一是健康、向上;二是相当数量的观众(听众)喜欢;三是从事这个种类的职业演唱者能够保持自身嗓音和身体的健康。只要符合上述三条,这个歌唱门类就能够成立。声乐教师只有自身视野开阔,在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才能因材施教。退一步说,即便自己不擅长教授某种歌唱风格,也可以将学生推荐给适合他们的教师,而绝不能强制把学生变为自己演唱模式的模仿者和复制品。
第十,声乐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钢琴弹奏能力。在课堂上进行发声练习时,教师往往需要自己为学生弹伴奏,如果教师弹出的旋律没有连贯性,错音频出,那么学生练习时的精神集中度和情绪都会受到影响。对于绝大多数院校来说,不可能每节声乐课都配备钢琴伴奏教师,所以,在发声练习结束后,演唱练声曲或歌曲时,主要由声乐教师弹伴奏。那么,伴奏的质量对于学生演唱习惯、艺术表现力的养成就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声乐教师或学生每节课都能与合格的艺术指导教师合作,当然更好。
第十一,声乐教师应该懂得并熟练地掌握两种常用的表述方法。第一种是以讲述演唱的客观、内在的规律和理论根据为主;第二种是为了把学生引入符合规律的歌唱状态,使用的形象化、生活化、启发式的表述方法。仅用第一种表述方法,学生或许能懂字面含义,但很难在歌唱实践中做到。而第二种表述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则会较快产生效果。比如歌唱需要深呼吸这个要求,如果教师只讲肋骨和肺部的结构、横膈膜的作用等生理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学生往往还做不到。如果教师先不讲这些原理,而是用轻轻咳嗽,或嗅到一股好闻的香气,再加上示范动作来启发,学生可能很快就会做到了。待学生在简单的练习中初步用上了正确的歌唱呼吸,再使用第一种表述方法,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声乐教师应该掌握这种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第十二,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合理的步骤。大家知道,任何一门专业、一项技能的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声乐也是这样。先注重扎好基本功的根基,然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增长知识和能力,才能较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如何入手?在困难面前如何选择突破口?什么时候能尽快上一个台阶?什么时候需要巩固、等待和在量变上积累?这些都要靠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在合理的教学步骤和进程中,声乐教师也会逐步获得能力的提升。
第十三,声乐教师在教学上,应具有随时进行自我纠错的能力。教师不是万能的,都有判断失误或方法欠妥的时候,关键在于在实践效果面前能够及早发现、纠正错误,才能减少教学效果和时间上的损失。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的良好品德和修养。品德高尚的教师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误,一旦自我发现或听到他人提醒,就会豁达承认、及时纠错。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克服困难、纠正错误,那就应主动建议学生更换主课教师,或将学生推荐给更适合的教师。反面的状况是,教师自认为可“点石成金”“包治百病”,发现自己教学中有失误,连悄悄改正都不肯。把自己所谓的“名声”“面子”摆在客观规律之上,摆在学生的专业发展前途之上。这种态度和做法不但害人,而且最终会深深地害己,使自己陷入尴尬和孤立。
第十四,声乐教师应当有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能力。既然教师所在的单位是高等或中等学校,并不是“手工作坊”,就应该有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用文字展现理论上创见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把自己的经验、体会、创造变为所有同行可以参考、学习、使用的精神财富。
上述十四项声乐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说明做一名真正合格或真正优秀的声乐教师是多么不容易。想达到这个目标,从接受普通教育时就要认真学习、用功学习,在初进入本科阶段就要重视和认真修毕每一门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就要建立起科研的能力,并且在声乐的某一领域更深入地钻研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创见。此外,最好能在演出团体有相当时间的演唱实践的积累,这样才有可能成就一名合格或良好乃至优秀的声乐教师。为了声乐事业的发展、传承和不断繁荣,有志者,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