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2018-01-23 22:04:44小泽征尔村上春树
歌唱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小泽夏目漱石音乐性

〔日〕小泽征尔 村上春树

村上:我从十几岁起就是个乐迷。最近不时感觉 自己对音乐似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能听出些细节上的差异等。或许是写着写着小说,音乐品位也有所提升。反过来说,或许缺乏音乐品位,文章就难以出彩。所以我认为,欣赏音乐能让写作功力有所增进,而写作功力的增进又有助于音乐品位的提升。两者的关系是互补的。

小泽:哦?

村上:我从没向人学过如何写作,也没特别钻研过。因此,如果问我是从哪儿学会写作的,答案就是音乐。音乐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节奏。文章如果少了节奏,没有人想读。诱使读者逐字逐行往前推进,似乎需要一种律动感 比方说,机械操作手册那种东西读起来很痛苦,那就是缺乏节奏的文章的典型。

要判断一个新手能在业界生存下去,还是不久将销声匿迹,从他文章里是否有节奏感大抵就能推敲出来。但就我所见,许多文艺评论家似乎不太留意这一点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缺乏节奏感,大概就没有成为作家的资质。当然,这纯属个人意见。

小泽:所谓文章的节奏感,是指我们阅读文章时感受到的节奏?

村上:是的。文章就像音乐,也可以通过字词的组合、语句的组合、段落的组合、软硬与轻重的组合、均衡与不均衡的组合、标点符号的组合及语调的组合营造出节奏感。音乐品位不够好,这些就做不好。有些人很擅长这技巧,有些人则不然;有些人明白这道理,有些人则不懂。但这种资质当然能通过努力钻研来提升。

我热爱爵士乐,因此写作时习惯先制定一套规范,再以这套规范为基础即兴发挥、自由挥洒。在写作上,我用的是和创作音乐一样的要领。

小泽:我还不知道文章也有节奏,不太了解您形容的这种感觉。

村上:该怎么说呢 节奏感之于读者,它也是个重要的要素。写出来的小说如果少了节奏感,就难以构思接下来的内容,也无从推进故事。倘若文章有节奏,故事有节奏,接下来自然会文思泉涌。写作时,我会在脑海里自动将文章转化为声音,用这声音架构出节奏。以爵士乐的方式即兴演奏一个主题乐段,便能自然地产生下一个主题乐段。

小泽:我住在成城。上次在那儿拿到一份候选人的竞选宣言,见上头印有他的理念还是宣言,反正当时正好闲着,就读起来。读完后,我觉得他应该很难当选,因为他的文章让人只读三行就再也读不下去。虽然知道里头说的可能很重要,可就是读不下去。

村上:嗯,听来是个缺乏节奏、缺乏流畅性的典型。

小泽:哦?原来是这么回事。那用这个观点评价夏目漱石呢?

村上:我认为夏目漱石的文章富有音乐性,读起来非常流畅。如今读来,依然是难能可贵的杰作。虽说他受江户时代“说唱故事”的影响更多,但我依然觉得他有绝佳的音乐品位。虽不清楚他听西洋音乐有多深入,但从他曾经留学伦敦看来,想必有某种程度的接触。有机会可以查查看。

小泽:记得他当过英文老师?

村上:说不定他的音乐品位就是这么来的。或许正因如此,日本文化与欧洲文化才能在他身上融合得如此协调。至于其他例子,吉田秀和的文章也极具音乐性,流畅易读,而且富有个性。

小泽:噢,或许真是这样。

猜你喜欢
小泽夏目漱石音乐性
许愿树
故事大王(2021年2期)2021-02-04 07:36:01
夏目漱石《我是猫》的狂欢化文体特征探析
我是猫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颇有音乐性与弹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疼不疼
我爱你
读者(2013年21期)2013-12-21 07:14:26
鸠山力挺小泽继续担任干事长
环球时报(2010-01-15)2010-01-15 11: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