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原来可以这样分明

2018-01-23 18:27甘正气
文史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子游公事公私分明

□ 甘正气

悦 读

两千多年前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虽然颜值颇低,但是特别有名。孔子曾因为他做过一次深刻检讨,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里的“子羽”就是澹台灭明。

其实,《论语》里还有一个关于澹台灭明的故事。孔子的学生子游当上了武城宰,孔子就问:“你这里有什么人才吗?”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抄小道,如果没有公事,也从不到我这里来。”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则将澹台灭明的这种美德写得更加明确:“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就是这个澹台灭明,将公私分明做到了极致。没有公事,不跑到同事或领导的办公室去,甚至不见当官的。如果去,必定是因为公事。

后代的官员在与同事、领导相处时,做到了“语不及私” “言不及私”的,往往作为优秀事迹被写入史书,得以“名垂青史”。《汉书》卷七十六就写了汉代一个叫尹翁归的官员,说他“在公卿之间清洁自守,语不及私”。《晋书》卷七十五还写了一个叫王坦之的东晋官员临终时,“与谢安、桓冲书,言不及私,惟忧国家之事”。

公私分明是贤人必备的德性,罗贯中在描写诸葛亮时也特意写到这点。《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有这样一个情节,是诸葛亮到东吴见到他的哥哥诸葛瑾后两人的一番对话:

至中门,正遇诸葛瑾,孔明施礼。瑾曰:“贤弟既到江东,如何不来见我?”孔明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

诸葛亮的原则是“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不是先私后公,也不是边私边公,不是一边叙同胞情,一边谈工作事。

这个情节是有正史依据的,陈寿在《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中写道:“建安二十年(215),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诸葛瑾出使蜀国时,只在因公事众人开会时才与弟弟诸葛亮见面,散会后没有私下见面。他们是亲兄弟,如果无所顾忌的话,要聊的内容岂不要比普通同事之间多得多?

先贤的峻节高风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国家机关若要弘扬传统文化,那就先从工作人员在工作场合“语不及私” “言不及私”做起吧。

猜你喜欢
子游公事公私分明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桥东小学作品集
梁思成:谢谢捧场
如何引导领导干部做到公私分明
大将黄克诚“公私分明”好家训
春季车辆养护,绝非例行“公事”
民国名人风月史:嫖娼是私德还是“公事”?
教育資源投放“公私分明”或“一視同仁”?
小八腊子游中国馆
上学大迷宫等四则
智力跳跳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