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诗僧齐己的诗禅思想考论

2018-01-23 20:59骆志方
山西档案 2018年3期
关键词:风骚白莲诗学

文 / 骆志方

自六祖慧能禅师继承东山法脉开南宗禅以后,南方佛教文化出现了大繁荣,南方地区的诗僧也日渐增多。到晚唐五代,江南一带已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诗僧群体。齐己是晚唐五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僧,留诗量为唐人第五。他的禅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齐己的诗学论著《风骚旨格》及诗集《白莲集》十卷,可见他曾在诗禅矛盾中艰难抉择。正是齐己对诗禅关系的思辨[1],发展了诗学关系理论。他关于“诗禅归于平等统一”的认知,赢得了同时代及后世文人赞誉。明文学家、诗评家胡震亨盛赞“《白莲》(齐己)一集,驾出《云台》(郑谷)之上”,认为齐己是诗僧翘楚。

一、体悟诗禅矛盾

在齐己生活的晚唐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盛唐大一统政治局面不复存在,连年战乱破坏了唐王朝的政治与经济基础,人民陷入困苦之中;宦官专政更是加剧了社会动荡,文人士大夫仕途不顺。政治腐朽、经济衰落、民众困苦、贬谪哀愁,导致晚唐五代“苦吟”诗风盛行。同时,由于中晚唐诗歌向民间普及,民众创作的口语化诗歌也广泛流传。此时,作为出世群体的僧人,生活上由于缺少政府和民众经济支持,不得不自己耕作;心理上因面对长期战乱而来的民生疾苦,心生怜悯,却无可奈何。身心变化极大地催动了僧人群体的诗歌创作热情。《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化在也为志,发言为诗。中国传统诗学历来强调诗歌的言志、抒情功能,认为业诗须有“热烈心”,唯有充满丰沛情感的诗作才能被后人广泛颂唱,奉为经典。

然而,禅之本意为禅那;禅定,指的是入定,照见五蕴皆空。为了实现禅定境界,佛家弟子静心参悟佛道禅宗,通过参禅、念经、打坐等“渐修”“顿悟”方式杜绝与红尘联系[2]。在《五灯会元》中,世尊在灵山向众人传播佛门心法之时,曾言佛法在于通过心灵与感化传播——“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是南宗禅的传播特色。齐己作为沩山修行悟道的僧侣,深知清规戒律对于修行极为重要,禅宗须悟“清净心”。

诗、禅二者,一个热烈抒情,一个清静无欲。在一个诗歌创作全民化的动荡年代,诗人、僧人的双重身份使齐己陷入了诗、禅矛盾之中,痛苦不堪。一方面,齐己严格遵守佛门教旨,主张“平常心是道”“日用是道”,将坐禅视为修行;另一方面,齐己也无法抗拒诗之魔力[3]。《白莲集》诗云:“是事皆能讳,唯诗未懒言。”(《居道林寺书怀》)在清静入禅修行之时,突然“诗魔”袭来,“正堪凝思掩禅扁,又被诗魔恼竺卿”(《爱吟》)——诗魔扰乱禅心,明知业诗为魔事,却深陷其中不能自已。“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尝茶》),齐己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因诗魔困扰,惊扰了禅定境界[4]。

齐己意识到诗与禅仿佛是对立、难以调和的两种事物,这是诗僧始终坚守的人生信仰与人生志趣之间的冲突。如何化解、调和?《白莲集》《风骚旨格》记录了齐己对诗禅关系的体悟,以诗篇、诗论呈现了他对诗禅矛盾的艰难抉择。

二、引禅机入诗理

齐己面对诗禅矛盾,没有停止探索。正是他对诗禅文化冲突的思辨,开拓性地发展了诗学理论。

第一,借“势”喻诗。齐己在诗学论著《风骚旨格》中指出,“诗有十势”,如狮子反掷势、孤雁失群势、龙凤交吟势、猛虎踞林势等。据当代学者魏学宝、张伯伟等人的考证,齐己“十势”之用词,多来自佛禅经典。如“狮子反掷”一词较早出现在隋代《百论疏》卷一:“或鸟眼疾转, 或师子反掷。”其后,“狮子反掷”频现于佛家典籍之中,譬如《古尊宿语录》卷四十:“忽狮子返掷忽大作师子吼。”其实, 借“势”喻诗并非齐己首创。王昌龄曾在《诗格》中总结了诗格“十七势”,将诗歌中表达的意象、情感、哲理、修辞等内容均通过“势”来阐释,成为诗歌分类与评价的范式。晚唐五代时期,诗僧皎然的著作《诗式》介绍了诗歌中“势”的强度、技巧和相互作用,后世称之为“明势”的理论。齐己是与皎然齐名的同时代“势”论大家。他的《风骚旨格》总结了“十势”。齐己“十势”依据狮子、猛虎、孤雁等动物形象,使“势”的描述更加形象化[5]。齐己对“势”的思考主要来自于沩仰宗的启发,从《五灯会元·仰山慧寂禅师》可窥:“势”是沩仰宗“附物显理”“即色明心”的主要方式。齐己借“势”喻诗,反映了沩山出家生活对其诗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第二,择“时”解诗。佛家理论格外关注时机,将时间、机缘与事件联系在一起是佛法中重要的现象解释机制,如南宗禅主张的“顿悟”,强调一瞬间明心见性。沩仰宗是南宗禅的重要派别。沩仰宗在弟子教育、香客开示法门中,也十分注重时机,认为时机一到,便“豁然开朗”。《五灯会元》曾记载,志勤禅师在沩山见“桃华”,从此明心见性,即沩仰宗所指的“从缘悟达”[6]。作为沩仰宗的追随者,齐己将沩仰宗所强调的“时机”思想融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在《风骚旨格》中,齐己概括了诗歌的“二十式”。“二十式”是诗歌写作范式,其中“出入”“逢时”“进退”等,皆和沩仰宗所倡导的时机有关。“二十式”理论概括了诗歌构成的主要方式和基本特征。齐己融禅法入诗法、择“时”解诗的理论被后世学者称为诗歌的“结构力学”。

第三,以“门”论诗。“门”是佛教典籍常用之语。《净名玄论》指出,学人欲近佛法须由“门”而入,“门”是鉴别真理、启发智慧、明心见性的重要“通道”。据《五家宗旨篆要》记载,沩仰宗以十九法门向弟子传经。齐己作为沩仰宗弟子,在皎然“五门互显”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十门”理论,以教导初学诗者。可见沩仰宗对齐己诗学思想的深刻影响。齐己罗列的“四十门”(始终、悲喜、惆怅、正风、中正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齐己之后,徐寅的“二十八门”、王梦简的“二十六门” 等理论均受其影响,一些条目甚至是直接挪用。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更是将“门”放在诗歌创作的基础性位置,认为诗歌的“门”必须“正”。齐己以“门”论诗的思想丰富了诗学理论,成为影响至今的重要诗歌创作与诗学批评理论[7]。

齐己在《风骚旨格》中,以“十势”“二十式”“四十门”将佛学禅理融入诗歌理论,是他对诗禅关系的一种探索。

三、熔铸诗禅归一

齐己在体悟诗之热烈心、禅之清静心的矛盾中艰难抉择,引禅机入诗理,探索出了一种诗禅圆融的诗学理论,终熔铸诗禅归一。

第一,以禅炼诗。基于诗与禅的宏观理论结构,体悟诗禅圆融之道,是齐己自觉运用禅宗法门化解诗禅矛盾的高妙之处。齐己通过引禅机入诗理认为,诗之搜罗凿琢与禅道研求参究并无本质不同。《白莲集》诗云:功到难搜处,知难始是诗(《贻王秀才》)。齐己认为,以禅炼诗即诗歌应穷理尽性——不是简单的诗禅类比、譬喻,而是应将诗禅对应,“神而通之”[8]。《白莲集》中《吟兴自述》《爱吟》《逢诗僧》《诸宫莫问》等诗篇皆为证据。从“搜”“求”之探索,到“穷”“尽”之深度,达“破”“通”之目标,至“立月无言”之境界,齐己通过诗禅譬喻与类比,不仅化解了诗禅矛盾,而且实现了诗禅双修。“诗病相兼老病深,世医徒更费千金”。(《遣怀》)老病不为世医可治,诗病却为旧业所招,只要不执迷,则诗魔最终能伏。禅修之余业诗,如云卷云舒,自然天成,不攀不追,便得无碍。《白莲集》中诸多诗篇自述抒怀,都可见出齐己对诗禅关系的思辨过程[9]。

第二,诗禅互助。“苦吟”是晚唐五代诗坛的普遍现象。“苦”特指诗人对诗句反复修整与斟酌,以呈现更具美感的诗歌作品;“吟”则是指诗人对诗反复诵读,追求声调和格律的规范性,以呈现音乐美感。“烟霄已遂明经第,江汉重来问苦吟”(《送吴先辈赴京》)就反映了齐己在参禅悟道之闲暇,与好友一同苦吟诗歌的过程。晚唐五代诗坛的苦吟之风与佛教文化也不无关系,佛教文化中本身就有苦心修炼、苦行悟道的传统。“诗通物理行堪掇,道合天机坐可窥(《中春感兴》)”。苦修、苦吟,诗禅相通相应,诗可助禅,禅亦可助诗。此外,在晚唐五代的战乱时期,北宗禅的渐修、苦行主张,给身处于乱世的民众带来更多心灵的寄托;南宗禅的顿悟法门,给乱世下的生灵以自我安慰与解脱。禅悦是苦吟诗人的共同归趋,以出世之心入世,以禅者襟灵吟诗。为此,齐己用诗句劝勉世人,鞭策自身,明宗开示,然后归于静土,花开见佛,终达诗禅互助统一之境界。

第三,诗禅妙合。纵览《白莲集》,大多诗篇记录清修日常或观照业诗行为,诗、禅两物,妙合归一,诗中景象,亦是清风静月。“道妙诗也妙,禅玄诗亦玄”。齐己诗禅并举,将诗与禅在最高处相通,不仅禅不可言说,诗亦难以言,诗禅相通之处也是玄妙不可言说的。“诗心何以传,所证自同禅”。(《寄郑谷郎中》)齐己明确指出,诗禅相通在于“心”,无论表达或欣赏,诗、禅都是摄心向内的亲身体悟[10]。齐己在体悟诗禅矛盾中,明确了从“心”的诗禅妙合法门,从而化解了诗禅对立,最终求得归于平等统一的禅寂境界。在禅宗思想中,参禅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心之清净,以宁静的内心来观照人世,以自我的纯净来追求至真至理。禅道是信仰,诗歌是志趣,诗禅于“心”处妙合:一方面,齐己作为僧侣,习惯于禅道清净生活,也保持了一颗清净之心;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白莲集》《风骚旨格》中所传达的仍是清净的心灵状态和修行感悟[11]。

齐己的诗僧身份决定了其诗歌、诗学理论的清净特色。“静引闲机发,凉吹远思醒。”(《新秋雨后》)“冥搜与真性,清净里寻思。”(《诸宫莫问》)“旧月更无闲里过,风骚时有静中来”。(《静坐》)由于“静是真消息”(《夏日草堂作》),“诗思在无形”(《夜坐》),故有“闲想似禅心”(《戊辰岁湘中寄郑谷郎中》)之感。从《白莲集》中《静坐》《新秋雨后》《戊辰岁湘中寄郑谷郎中》诸诗可见,齐己的诗境与禅心妙合统一,纵使诗篇不同,但其表达出的浓浓禅意未变,这种带有禅机意味的诗句使其诗歌具有别样风采[12]。

齐己自称“千首出悲哀外,五十年销雪月中”,有诗歌集《白莲集》十卷、诗学论著《风骚旨格》,是一个高产的诗僧。齐己在诗歌创作时,曾面临诗歌入世与佛教出世的诗禅矛盾。“分受诗魔役,宁容俗态牵”“正堪凝思掩禅扁,又被诗魔恼竺卿”,反映了他被“诗魔”困扰时内心的挣扎与无奈。然而,正是齐己对诗禅文化冲突的思辨,终熔铸诗禅归一,开拓性地发展了诗禅关系范式,探索出了一种诗禅圆融的诗学理论。齐己对诗禅归一的思辨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对后世诗歌创作及诗学批评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风骚白莲诗学
背诗学写话
池上
略谈诗词创作取法风骚的问题
风骚千年 匠心徽墨
白莲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眼镜+贝雷帽=书呆子的风骚
参观白莲抽水蓄能电站赠吟友
换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