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赖玉萍 程晨
在大数据背景之下,图书馆的运作环境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为数字资源建设的迅猛发展、个性化服务的不断推进,以及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日益提升。这就意味着图书馆由传统型向复合型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有赖于图书馆管理者加强改革与服务意识,更要求图书馆管理应用技术做进一步转型和升级。传统的图书集成管理系统(ILS)已丧失“集成”的优势,无法管理海量的馆藏资源或提供多元个性的读者服务。新一代ILS系统在准确把握和分析大数据特征以及图书馆数字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相关技术,以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采取合理、科学、可行的措施建立图书馆信息共享机制与共享平台,为深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ILS)作为主流的图书馆信息共享平台,自1990年代起,就已经被各大图书馆广泛应用,成为图书编目、图书流通管理、期刊组织管理、公共目录检索等图书管理业务的主要支撑平台。早期的ILS以纸质图书馆资源为核心,以海量图书资源和实体性资源的集成化管理为特征,开创了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的新纪元。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资源获取转向数字化资源,早期ILS已经不能满足数字化、信息化图书馆的实际管理需要,虽然目前也有种类繁多的替补系统,但是由于功能的交叉重复,缺乏统一标准,制约了异构系统之间信息的互通与交换。这也是新一代ILS系统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当前,海量的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定制化的读者阅读习惯和服务需求,倒逼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人工服务与管理向信息化数字化服务与管理的模式转变[1]。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ILS系统横空出世。从功能上来讲,新一代ILS系统更具优越性,致力于整合物理资源、电子资源和数字资源,利用服务导向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云计算技术、多租户和应用编程接口(App plicatio Program Interface,API)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包括资源获取、资源整合、资源维护、资源发布、资源存储和代理、元数据组织、智慧服务平台等功能在内的“硬智慧”;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服务体系,从而实现资源在不同馆藏间的流动,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满足了各类读者的不同需要[2]。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电子资源比例持续上升,据教育部高校图书馆实时数据库中各馆自报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全国552家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费由70多万元增加到124万元,用于购置大量学位论文、机构知识库、网络免费资源等电子资源,馆藏结构也从以印刷型转变为电子和数字型。不过,图书馆拥有的只是电子资源的访问和使用权而非真正的所有权,并且由于电子资源的来源和数量更多、范围更宽泛,单凭早期的ILS系统,很难实现有效的整合和管理。此外,数据资源量的快速增长给图书馆数据库的存储、组织和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图书馆数据库的查询检索、日常管理工作的执行效率无法匹配数据量的增长速度,严重影响到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效率,因而必须有一整套能够实现纸本、电子和数字资源一体化的新型服务平台。[3]
长期以来,对于图书馆的评价与认知仍然以馆藏量作为第一标准,图书馆建设目标、服务对象以及辐射范围存在局限。例如,高校图书馆仅限服务在校师生,并不对社会公众开放,研究所或企业内部的阅览室也同样杜绝外界进入阅读或交流,这就造成图书馆的公开度与共享度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图书馆管理者对于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深,缺乏资源共享意识与协作观念[4];另一方面,是管理者对内部资料的专业性以及保密性有顾虑,担心内部资料泄密会带来经济损失和其它损失。不过,随着各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各大高校持续加大图书馆建设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加速图书馆馆藏资料数字化建库工程进度,采取以图或者矢量文字扫描的形式录入到文献资料数据库中进行信息化存储、组织与管理,实现图书馆的文献等资料的分类编码。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数据分类判别资料的公开性与保密性。这既实现了资源的互通共享,又能有效避免保密资料外泄,可以让更多有需要的读者通过数字资源信息化平台,访问共享的文献资料。可以说,在互联网与信息化平台的支撑下,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共享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各个图书馆纷纷建立自己的数字资源库,逐步向公众开放可公开共享的数据资源接口,这在图书馆管理模式上是一大重要的突破。但是,仍有很多企业或研究所的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展缓慢,其数字资源库的建设以及数字资源的共享力度较低,共享平台的构成成员对资源共享的积极性不高,图书馆数字资源与信息共享机制缺乏监督与激励机制,因而难以搭建综合化的成熟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信息化技术与人们工作生活的联系越发紧密,人们的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对于图书馆管理者来讲,应借助计算机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实现图书馆信息的数据库存储、组织与管理,例如,根据资源的内容以及主旨的不同对数字化资源进行分类编码和存档,可以缓解原先图书馆工作人员负担过重的压力,实现管理工作的精准高效,提高图书馆资源管理效率,有效降低工作强度[5]。对于读者来讲,在长期的信息化环境浸染下更加习惯于享受个性化与人性化的读者服务,例如,利用关键词在图书馆数据库的海量数据资源中进行快速检索,在线浏览、阅读或本地下载,对文献资料中的文字信息进行查询、标注,便于其快速定位到关键章节、记录下阅读感悟与启发等[6]。这些新的要求和需求,已经极大地区别于传统的阅读习惯,图书馆只有通过更加高效精准和人性化的服务,才能给读者带来更舒适的服务体验,从而进一步提高读者的阅读与学习效率,激发更多的科研与创作灵感。
在大数据环境下,应对海量数据快速增长,是图书馆管理者必须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开放图书馆资源共享,是图书馆服务必须树立和深化的管理意识;建立和改进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与共享平台,为读者与共享平台用户提供更为智能化、个性化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是当前图书馆信息共享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图书馆信息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家单位或一个图书馆可以实现的,必须广泛地动员各方力量,建立起高校、企业、研究所等集知识性、专业性、权威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图书馆信息数据库。这是一项需要凝结众多单位与人员的全员性项目。首先,图书资源的管理单位要有一个准确而清醒的认识,建立大局观念,深刻领会图书馆信息共享的价值,增强信息共享的意识,更新信息共享的观念,运用好信息共享的平台,实现图书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整体提档升级,积极参与到图书馆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与共享平台搭建中,为营造图书馆信息共享环境贡献出各自的力量[7]。其次,从技术层面上讲,ILS本身要进行升级,通过自身功能的丰富与完善,提升图书资源利用效率,深化集成平台中各单位对信息共享价值的认知。例如,新一代ILS架构在物联网基础之上,构建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服务体系,从而实现资源在不同馆藏间的流动与共享,同时也为读者在不同地方借书还书提供了跨馆通道,在让读者感受便利之余,深化对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理解。
现阶段城市的图书馆所属单位不同,图书馆的规模与馆藏体量不同,图书馆管理模式也千差万别。高校相较于其他所属单位图书馆而言,在图书馆管理与资料收集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成本较高,对于图书馆信息的管理相较于普通企业的阅读室来讲也更加复杂,对智能化的要求也更高。新一代ILS对于电子资源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在信息共享模式方面,借助LDA文本主题模型等实现对数字资源的深度挖掘,实现了智能化知识共享。
图书馆信息共享的核心是对数字资源进行共享。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对于未进行图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图书馆,可通过新一代ILS实现纸质资源编码分类以及入库管理,而对于已经初步完成信息化建设的,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如Hadoop、Spark等分布式存储技术以及云计算等高性能计算技术,提高信息的查询与管理效率[8]。同时,新一代ILS要以读者服务为中心,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途径将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融入到读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从图书馆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此同时,新一代ILS可以制订一整套完整的集图书馆建筑、设备设施、信息资源、智能技术以及用户体验、馆员智慧于一体的全新用户信息服务方案,为用户提供信息智能选择、辅助分析、同行讨论、成果分享、科学决策和个人信息管理等智能服务。例如,集成大数据技术,把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到系统资源的个性化推荐服务中,利用数据分析读者的阅读倾向,实现针对性资源推送服务,更好地服务与受众,充分利用好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与快捷。[9]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各行各业都在迎接着巨变,面对这新一轮的变革,图书馆必须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实现图书馆信息的共享互通。新一代ILS在提升图书馆自身馆藏和管理水平的同时,将给读者带来更加人性化、更加智能化的阅读体验,推动我国的图书馆建设水平再迈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