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君红
2017年7月,文化部颁发《“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更为科学、高效的现代图书馆发展制度,推动多元化、创新式、共享性的行业格局的形成。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消费观念的巨大转变,让图书馆系统的社会功能不再单一,而是转向综合型服务、多领域扩展。自动化作为聚合了当今最新理念、尖端技术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图书资源流转的智能化、便捷化程度,并提供了更具新颖性、多样化、人性化的阅览体验,充分契合了当前社会的发展潮流,满足了受众主流的消费要求,由此也迅速成为当前图书馆系统开发、推广的重点。图书馆行业通过重视、支持自动化发展模式的应用,加快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推动经营与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只有充分了解当下受众对于图书阅览的差异化需求,不断提高图书馆图书采集、编目的契合度与精准性,优化流通管理、馆际互借机制,并逐步扩大图书馆系统的经营范围,对配套服务进行二次、多次创新,才能不断彰显科技对民众生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1]。所以,把握自动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持续变革图书馆系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创新应用,无疑是实现图书馆行业高效发展的可行之策。
信息科技所引发的生产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催生出了更为自由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在当代社会的文化语境之中,图书馆已经不再是一种公共文化资源,而是调剂心绪思维、获取人文体验以及感知生活内涵的重要场所。而收入水平的提高、发展视域的扩大,则让当前民众更为重视阅览图书的方式、品质。对于时下受众普遍推崇的新颖、方便、快捷的消费观念,自动化通过充分凸显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优势,最大限度简化了民众获取图书的途径,丰富了他们的观赏体验,并催生出了更为多样化的消费形式。所以,图书馆系统通过加快自动化应用,以改变采编、编目方式作为突破口,提高动态更新效率,增加书目呈现形式,加强查询与获取的便捷性,精准契合当下受众的主流需求,有助于充分调动受众阅览图书、关注图书馆发展的积极性。
受众消费需求量的激增、行业竞争态势的升级,都要求图书馆系统通过强化流通管理去提高作业效率,并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只有借助馆际互借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增强行业内部的优势互补,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而通过导入自动化系统,架设全覆盖的动态网络、构建智能型的管理平台以及打造开放式的交流社区,取代原有的耗时耗力的人工借阅登记、归还整理,能够以最少的作业人员执行扫码读取、归档存储、盘点核准等工作。而借助自动化合作平台,本馆、外馆则能够实时共享图书资源,依照协议进行高效、有序的互借,不必另行购置。这能够逐步减少图书馆系统额外的运营费用,优化整体营收比例,促进行业协调、稳定发展。
自动化运作模式的推广、普及,再一次带动了图书馆系统的技术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行业发展观念的未来走向。毋庸置疑,自动化极大地加强了图书馆系统的电子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令行业业已形成的良性循环生态更为稳固[2]。而更为关键的是,自动化提供了更具前瞻性、可操作性以及跨界融合性的发展思路,使得图书馆系统不再将发展视野固定在现有的格局之内,而是能够主动尝试全新的更为广泛的领域;不再仅仅局限于引入最新的软硬件资源,而是能够全面考量观念调整、制度改良,主动去捕捉市场的潜力增长点,将经营领域合理延伸、扩充,然后有针对性地推动技术、机制变革,保持持续创新、不断进取的积极状态,在优胜劣汰的考验之中增强生存实力、扩大发展空间[3]。
当前我国图书馆行业在推动自动化应用上,仍存在片面强调数量积累、忽视质量提升的误区。尽管通过导入自动化管理软件、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了采购、编目、查询、流通等环节的作业效率,降低了图书馆系统对于人工管理的依赖,细化了岗位分工,让原本分离的操作流程,如图书编目、归档,可以通过实时联络、反馈进行远程同步操作,实现了统筹兼顾。然而,图书馆对自动化应用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规划与部署策略也带有局限性。目前不少图书馆系统都侧重于部分引入、适度改造,对于全面升级原有资源的决心、力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不能充分、有效地配置自动化软硬件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整个行业进行调整、革新的步伐。
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制度相比,自动化运营系统涉及的管理流程较多,涉及联合编目、馆际互借、采购协调、连续出版物管理、联合目录查询以及规范控制等多个环节。只有建立规范、专业的指挥与督导机制,才能充分发挥这一新型运作模式的作用。而当前国内图书馆系统在自动化管理上,还整体上偏于行政化治理,对于人员素养、能力的考核与把关有待加强,作业实效性仍需提高。此外,在智能化查询与风险防控上,相当一部分图书馆系统不仅跟进迟缓,而且安全意识也显得相对淡薄。虽然通过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丰富了受众的选择、降低了他们查找图书资源的难度,然而服务的人性化程度仍显不足、效率也不高,并不能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由此减弱了自动化对消费群体的吸引黏性[4]。
自动化系统基于计算机平台而搭建,整个体系结构庞大、流程众多、程序复杂,囊括了电子书目数据库建立、图书条目采访、编目存档、流通记录、目录整合、统计与报表审核等多个节点,因此也对系统运转带来了高强度的负荷与压力。我们必须通过及时、有效的维护手段进行实时监测、排查,及时消除软硬件设施的故障。然而当前国内图书馆在对自动化系统的维护上,显得重视不够、力度不足,大多只是通过配备数量较少的技术人员进行驻馆监测,未能定期通过调研、学习、交流等途径去提高相关人员的危机意识与技术水准。而部分馆内工作人员也缺乏责任意识,对系统故障的巡视、查看、反馈敷衍了事,影响了自动化系统运转的稳定性、高效性[5]。
联合开发、利用以及管理图书资源,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综合收益。这成为契合当前图书馆行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共识。自动化强调对资源进行多样化的开发与利用,倡导形成相互分享、共同提升的合作格局,有利于图书馆行业紧跟当今时代的发展浪潮,调整、优化现有的运营制度,以便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之中占据主动优势。不过,基于维持现有格局、降低投资风险、保护各自机密等的综合考量,图书馆普遍对利用自动化系统开展共享合作,持观望态度,倾向于观察竞争对手试水,再依据实际情势进行战略调整。所以,即使行业内部达成了合作共识,并建立了发展同盟,约束性、协同性的效力也明显偏低,并不能充分凸显自动化系统的优势,更难以形成联动、共赢的发展生态。
在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意识多元化演变的背景之下,图书馆系统应当突破相对单一的发展观的限制,以自动化应用为切入口,重新审视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商业价值以及远期发展,明确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发展观;通过建立开放、共享的沟通与磋商机制,发挥文化部门、高等院校在建馆与管理上的主导作用,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自动化改造、推广,形成合作、互惠的良性关系。在全面把握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时代发展浪潮的基础之上,图书馆系统要明确大力发展自动化运营、跨行业合作的全新导向,稳步进行现有制度的调整、改革。通过全面引入基于信息化、网络化、共享化的自动化运营资源,完成主机架设、外围设备配套、程序设计语言优化、机读目录细分等流程,取代原有的相对分散、粗放的运作模式,逐步构建起规范、高效的自动化运营系统。
相较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自动化运作机制以电子信息中央书目数据库为基础,延伸出了联合采集、同步编目、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等多个细化程序。只有通过规范、有序的联动操作,自动化机制才能聚合各类资源优势、发挥突出的调节与优化效用。鉴此,首先应当坚持统一化、标准化的接入规范。严格依照国际通用的标准,对国内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统一进行标定、调整,要确保各种条码格式、控制号源制式、各种报表参数、网络协议以及站点形式等符合行业标准,便于馆内人员进行有效的查询、比对、修改、导入等。其次,考虑到受众日益旺盛的自助搜索需求、图书馆面临的网络侵入风险不断加大,应当更新现有的公开查询系统运转模式,提供全触摸屏操作模块、站内地图搜索、互联网等功能,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系统的可选择性、便捷性。图书馆需要继续加强馆内图书防盗机制,利用自动化系统构建指纹识别、磁条充消仪、条码信息跟踪、挂失公示、馆内电磁目标定位等手段,构建起严密、高效的防护体系。
自动化运作系统涉及电子书目数据库建立、图书条目采访、编目存档、流通记录、目录整合、统计与报表审核等多个环节,子系统数量众多,整体运算压力较大,也容易产生相对频繁的运转问题。所以,必须通过规范、有效的监测、排查,及时消除软硬件设施的故障,以确保整个系统的有序、协调运转。因此,图书馆行业应当进一步强化对于自动化运作系统的维护力度,实行动态定点检查、联网采集解析以及风险防控反馈,逐步提高自动化系统的实效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图书馆系统的自动化运营,单纯依靠专项财政资金支持、校方内部经营,缺乏社会力量支持与参与,并不能形成良性的发展生态。同时,因为发展视野受限、发展模式单一,最终也会干扰图书馆行业的高效运转。所以,只有以自动化发展共享为核心,聚合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资源,构建馆际联盟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各方优势,降低综合经营成本,实现参与者的互利发展。在稳步推进自动化改造、普及的基础之上,应当不断加强同一区域内图书馆之间的联谊深化、不同区域同行间的相互学习与商业洽谈,逐步建立起覆盖面广、机动性强的馆际联盟体系,共同围绕自动化发展进行远期的规划商榷[6],依照当前民众的文化消费偏好、趋势,因地制宜地探索出跨地域、立体性、集约化的新式运营制度,制定更为灵活多样的运作策略,构建起合作、共赢的新型图书馆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