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炎症性肠病伴营养不良患儿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8-01-23 20:10
天津护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炎症性疗程穴位

张 慧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5)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 (Crohn’s disease,CD),UC是一种局限于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和溃疡性病变,UC患者一般病程长,同时伴有营养不良,部分病例长期使用激素导致肠系膜增厚,组织易出血[1],营养不良发生率达20%~85%[2]。对儿童而言,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儿童机体生长发育、脑部和智力发育,对疾病的抵抗力,以及生活能力也相应减弱[3]。我科于2015年8月收治1例炎症性肠病伴营养不良患儿,在IBD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2013)[4]的指导下,通过积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患儿体重较前增长,腹泻减轻,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儿,男,2岁5个月,主因腹泻2年余、体重不增1年余,咳嗽4天,于2015年8月13日收入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炎症性肠病、重度营养不良、中度贫血。既往史:患儿于3月龄时疑应用抗生素后出现腹泻,大便呈黄色稀水便,混有少量血丝,气味腥臭,每日6~7次不等,予中药及菌群调节药物治疗后大便仍呈稀糊状,每日次数同前。体重增重缓慢(8 kg);1岁时曾予中药汤剂调理及推拿治疗,大便次数减少,每日1~5次,呈软便或糊状便,体重增至10 kg;入院前4个月因服用铁剂后大便次数再次增多,为稀水便或糊状便,夹杂粘液血便,每日6~9次,每次量约60~80 mL,食欲差,伴腹胀,尿量不多,体重较前下降(8.5 kg)。过敏史:查过敏原示“鸡蛋、牛奶、面包”过敏。本次入院查体:患儿体重7.5 kg,皮下脂肪厚度0.5 cm,神志清晰,重度营养不良,贫血貌,体倦少气,急躁易怒。全身皮肤松弛,干燥欠湿润,毛发干枯,四肢肌肉萎缩,站立不稳,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咳嗽,有痰,鼻塞流涕,腹泻,每日6~9次,每次量约50 mL,呈黄绿色粘液便,腥臭味,食欲尚可,少汗,小便量可。入院后查胸片示支气管炎,便常规示黄色稀便,潜血(+),血常规示 WBC 15.95×109/L,HGB 74 g/L,MCV 77.20 fL,血白蛋白 23.8 g/L。 入院后给予静脉点滴头孢曲松钠以抗感染治疗,雾化吸入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生理盐水以止咳化痰,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以调节肠道菌群,口服补铁丸以促进铁吸收。

2 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遵医嘱予硫酸特布他林药物及生理盐水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每日3次。雾化后协助患儿翻身拍背,以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及炎症消散。室内使用负离子加湿器,湿化空气;指导患儿家长少量多次给患儿喂温水,保持呼吸道湿润。

2.2 腹泻的动态评估与控制 患儿入院时,体重7.5 kg,皮下脂肪厚度0.5 cm,神志清晰,重度营养不良,贫血貌,体倦少气,急躁易怒。全身皮肤松弛,干燥欠湿润,毛发干枯,四肢肌肉萎缩,站立不稳。腹泻每日6~9次,每次量约50 mL,呈黄绿色粘液便,腥臭味,属轻型腹泻,无明显水盐代谢紊乱及酸中毒。查胸片示支气管炎,便常规示黄色稀便,潜血(+),血常规示 WBC 15.95×109/L,HGB 74 g/L,MCV 77.20 fL,血白蛋白23.8 g/L。每日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测量空腹体重,监测皮下脂肪厚度,同时指导患儿家属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选择单间病室,防止交叉感染。遵医嘱采用甲硝唑、地塞米松及锡类散药物联合生理盐水行小量不保留灌肠,每日1次,共治疗14天。药物直接通过结肠黏膜吸收,有效减轻结肠慢性炎症。患儿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 cm左右,药液温度39~41℃,选择粗细合适、质地软的肛管,用石蜡油润滑后插入深度3~5 cm,手法轻柔,缓慢注入药液,灌肠中与患儿交流,询问患儿感觉,帮助患儿按摩骶尾部,减轻患儿不适及恐惧,灌肠后告知家属让患儿平卧,尽可能保留药液60 min[5],每天详细记录灌肠液排出量。干预后腹泻症状较前好转,每日2~4次,大便为黄色成形便,潜血(-),体重平稳增长至10 kg,面部渐丰满,皮下脂肪略增加,臀部脂肪增厚,全身皮肤较前舒展,口唇转红。血常规示HGB 103g/L,MCV 84.70 fL,血白蛋白37.1 g/L

2.3 肠道功能的康复护理

2.3.1 穴位贴敷治疗 根据中药外治理论,采用自制中药制成中药贴片于患儿神阙穴、中脘穴进行敷贴治疗,健脾止泻,每日1次,每次贴敷时间2 h,每15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贴敷过程中患儿未出现局部皮肤瘙痒、皮疹等皮肤过敏现象。

2.3.2 温灸 遵医嘱使用艾灸条于患儿足三里、神阙、中脘、命门等穴位行温灸治疗,每日2次,以温通经络、调理脾胃,每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具体方法:将点燃的艾条端对准施灸穴位,采用雀啄灸法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每个穴位5 min,操作中观察患儿的反应。

2.3.3 小儿推拿 采用推三关、揉板门,运土入水,揉阴陵泉、足三里,每日1次,每个穴位推揉100~300下;用手掌在患儿腹部每日以脐部为圆心进行按摩,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摩100下。每15天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患儿皮肤干燥松弛,每次推拿之前使用滑石粉润滑推拿部位,观察患儿反应,避免出现局部皮肤损伤。

2.3.4 小儿捏脊 遵医嘱予捏脊治疗,调和阴阳,健脾和胃,调理脏腑。具体方法:患儿背部涂抹润滑介质,常规选择督脉穴位,自长强穴捏至大椎穴,重提大椎、脾俞、胃俞、肾俞等穴位,使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随推随捏,随捏随退,治疗时间以反复从长强穴捏至大椎穴5次为度,一般5~10 min,每日1次。每15天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

2.4 饮食调护 指导患儿家长宜清淡、易消化蔬菜粥、汤汁、米汤等饮食 (每日供给量总热量10.46~12.55 KJ),保证多种维生素及铁元素的供给,营养全面。患儿消化功能较弱,宜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忌食牛奶、鸡蛋、面粉等易过敏食物;忌生冷、辛辣、粗糙食物,慎用荞麦、带皮豆类、甘薯、芋头等含纤维丰富的食物,以免造成肠穿孔。日常生活中多吃鱼少吃肉。避免使用各种食物添加剂、抗凝结物等。

2.5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应少量多次温服,口服中药与西药间隔30 min,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等 食物,以免减缓药性。患儿服药时间长,由于口服中药 之苦导致儿童服药的依从性较成人差,给后续治疗 带来困难,责任护士向家长和患儿反复强调坚持服 药的重要性,不能擅自停药、改药。该患儿依从性较 好,家长能够配合治疗,坚持每日按要求服用中药。

2.6 情志护理 患儿急躁易怒,针对性给予患儿情志护理干预,如讲故事、玩游戏和玩具等方式转移患儿 注意力,减少哭闹;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指导患 儿家属通过拥抱、抚摸等非语言方式协助安慰患儿, 消除患儿抵触心理。

2.7 出院前健康指导 针对患儿疾病特点,制定个性化健康指导内容,包括饮食调整方案、病情观察重 点、预防上呼吸道疾病的措施,鼓励适当户外活动, 多晒太阳,定期测量并记录体重及身长。教会患儿家 属小儿推拿及捏脊的方法,护士讲解演示后由家属 进行操作练习,保证家属正确掌握,为家庭护理打下 良好基础。

3 小结

患儿经130天的系统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护理后,腹泻症状较前好转,每日2~4次,大便为黄色成形便,潜血(-),体重平稳增长至10 kg,面部渐丰满,皮下脂肪略增加,臀部脂肪增厚,全身皮肤较前舒展,口唇转红。血常规示HGB 103g/L,MCV 84.70 fL,血白蛋白37.1 g/L。炎症性肠病伴有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儿机体生长发育、脑部和智力发育,减弱了患儿对疾病的抵抗力以及生活能力,患儿长期辗转治疗、单纯使用西药未见明显效果,因此采用中西医相结合护理,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做好饮食调护、预防交叉感染对促进患儿的康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炎症性疗程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夏季穴位养心
治前列腺增生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