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分析

2018-01-23 19:59杨槐枫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4期
关键词:脑血栓类药物颈动脉

杨槐枫

(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人民医院内二科,辽宁 葫芦岛 125300)

脑血栓在临床上作为一种脑血管疾病是较为常见的,主要因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所致,有较高的病死率。若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脑血栓主要以口眼歪斜、头痛、语言障碍、乏力、偏瘫、中枢神经功能缺损为临床表现,对患者的健康生命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必须选择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效果理想,本研究为对临床疗效进行进一步分析,对我院收治的98例脑血栓患者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下为分析经过和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对象选择我院收治的98例脑血栓患者,选取时段为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以治疗方法不同为分组依据,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的4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包括31例男性患者和18例女性患者,年龄最高者为76岁,年龄最小者为40岁,中位年龄为(51.6±5.5)岁,平均病程为(4.8±3.5)h;而采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的49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其中包括32例男性患者和17例女性患者,年龄最高者为77岁,年龄最小者为41岁,中位年龄为(51.5±5.8)岁,平均病程为(4.7±3.4)h,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统计分析2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P值在0.05以上,统计学意义未形成,2组比较数据可比性增强。排除标准:药物过敏者;恶性肿瘤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心肺疾病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

1.2 方法:2组患者首先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即抗感染、降血压、强心、吸氧等,告知患者卧床休息,饮食要保证低盐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每次75~100 mg,每日1~2次,均在睡前进行口服,共进行为期2周的治疗;而实验组则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每次10 mg,每日1次,共进行为期2周的治疗[2]。2组治疗完成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

1.3 评价指标:对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arthel指数、NIHSS评分进行评价和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的意识障碍、偏瘫、头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与治疗前相比神经功能缺损减少91%~100%,病残0级判定为痊愈;若患者意识障碍、偏瘫、头痛等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与治疗前相比神经功能缺损减少40%~90%,病残1~3级判定为显效;若患者意识障碍、偏瘫、头痛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与治疗前相比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45%判定为有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与治疗前相比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以下判定为无效[3]。

1.5 统计学处理:此研究实验、对照2组比较数据分析工具均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表现方式为均数±和%,验证方式分别为t值和χ2,统计学意义形成以P值在0.05以下为判断标准。

2 结 果

2.1 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实验组49例患者中判定为痊愈的例数为20例,痊愈率为40.82%;判定为显效的例数为17例,显效率为34.69%;判定为有效的例数为10例,有效率为20.41%;判定为无效的例数为2例,无效率为4.08%,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而对照组49例患者中判定为痊愈的例数为11例,痊愈率为22.45%;判定为显效的例数为12例,显效率为24.49%;判定为有效的例数为16例,有效率为32.65%;判定为无效的例数为10例,无效率为20.41%,治疗总有效率为79.59%,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2组比较差异P值在0.05以下,统计学意义形成。

2.2 对比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分别为(1.36±0.50)cm2、(0.55±0.20)mm、(64.94±4.25)、(25.38±3.62);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分别为(1.50±0.48)cm2、(0.68±0.15)mm、(44.85±3.40)、(16.40±2.90),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均明显较优,各项比较差异均P值在0.05以下,形成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脑血栓初期会激活血小板,血栓素被释放出来,固体质块形成,在动脉粥样斑块或硬化上存在,最终形成血栓[4]。在临床上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用药物,主要作用为解热、镇痛、抗炎,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若出现血管内皮受损可活化血小板,抑制核因子,将黏附分子表达和炎性介质减少,以此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生率降低,对斑块发挥稳定作用[5]。而他汀类药物作为还原酶抑制剂的一种,可对血脂进行调节,对血管内皮炎性反应进行抑制,对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改善,对动脉粥样斑块进行稳定,以此达到抗血栓、抗炎、神经保护,将动脉粥样硬化延缓的目的[6-7]。本研究显示,两种药物联用,不但提升了治疗效果,同时对颈动脉斑块面积和厚度进行改善,改善神经功能,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在脑血栓治疗中给予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效果理想,值得应用和推广。

[1]张华雄.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作用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8-10.

[2]王文华.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14(29):238.

[3]王萍.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饮食保健,2015,2(24):17-18.

[4]李艳军,邵宏元.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4):30-31.

[5]史润霞,黄梅.脑血栓患者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24):22-23.

[6]李晓玲.阿司匹林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颈动脉斑块51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2):87-89.

[7]谭俊杰.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2):145-146.

猜你喜欢
脑血栓类药物颈动脉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