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花灯唱黔韵

2018-01-23 09:02
乡村地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思南高台灯会

“灯从唐朝起,戏从唐朝生。王母娘娘眼睛痛,许下三百六十盏大红灯。”土家花灯《盘灯歌》这样唱道。

思南土家花灯,是土家民间歌舞艺术。演唱的内容多是思南土家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音乐轻快,悦耳动听,动作优美,生动形象。从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成为戏剧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为人们喜闻乐见。

发展历史

思南土家花灯,根据老艺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词中表现的历史特点看,大致起源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思南土家花灯到清朝末年,因受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已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这是花灯史上的一个大的飞跃。清光绪18年,思南人罗芳林从云南协台位子上告退还乡。在家乡罗家坝搭了一个正规的舞台,便把土家矮台戏,搬上高台演出,称之为高台戏,高台戏由此而得名。思南土家花灯、高台戏均有群众基础,它不仅为人们喜闻乐见,而且它还是土家人民歌颂正义,反对邪恶的有力武器。清朝咸同年间,在思南爆发了以土家人民为主体的白号军农民起义,思南出现了自编自演的《白号军》、《劝清军》花灯二人转。

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花灯盛行。在思南跳花灯被认为是唐朝留下360盏灯中的两盏。即茶灯和扇子灯。

新中国成立后,思南土家花灯得到长足发展,1958年土家老艺人田应喜等人创作的大型歌舞《社会主义好》参加全省文艺调演,得到省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同年,土家族演员许朝珍、伍付英出席在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代表大会,获国务院授予的奖旗一面,许、伍两人还同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并被刊载在《人民画报》封面。1993年,思南县许家坝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花灯艺术之乡”。2006年,思南县的花灯戏作为传统戏剧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思南入选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名副其实的“花灯之乡”。

表演形式

思南土家花灯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最初是“二人转”。明末清初已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已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花灯戏”。旦角又叫幺妹,男扮女装,扎假发辫,包头巾,着花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又叫干哥,反穿皮袄,扎腰带,瓜皮帽子头上戴,右手执大蒲扇。干哥围绕幺妹转,相互旋转唱跳,干哥舞蹈动作丰富多彩,既风趣幽默,又滑稽可笑,在表演时,往往是干哥先出场,借故以道白的方式请幺妹上台,幺妹应声上台开始了舞蹈。“两旦两丑”的“双花灯”,近似于集体性舞蹈,在唱《开财门》时在院坝表演。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出场人数不受限制,多达二三十人,而且女性扮演旦角,改变了原先男扮女装的传统做法。

土家花灯的组织形式,既固定又灵活。各土家山寨都有固定的花灯队,有较为固定的排练场所,整齐的服装道具,有专人负责,各自都有自己特色节目,召之即来,来之能演。这些组织,解放前叫灯会,由族长或闾长任会长。灯会有灯田,由会长指定专人耕种,所有收入用于灯会支付;新中国成立后,通称业余花灯队,队长由村组干部担任,不取任何报酬,玩灯所获收入全部用于自身建设。

表演特点

思南土家花灯是载歌载舞、歌舞穿插进行的民间艺术,思南土家花灯舞蹈形式活泼多样,舞姿健康优美,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音乐声腔上,从民间花灯、山歌曲调中去改编或移植借用。

表演上,尽管构思简单、粗糙,但已初步构成了戏剧艺术的雏型。思南土家花灯是土家族文化的结晶,是土家族戏曲百花园中培育出来的一朵奇葩。

猜你喜欢
思南高台灯会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Role of a wireless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in dystonic gait in functional movement disorders:A case report
一间市民书房,一座全民阅读灯塔
仁者乐山
案上凝云
危如累卵
杭高台籍校友名人史迹考——林木顺与李苍降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