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宇
(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辽宁 营口 115100)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疾病中危害性较高的一种,其主要表现为颅内动脉的血管壁出现异常的膨出,极易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其具有较小侵袭性,致残率较低。为分析不同介入手术治疗时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给予不同手术时机,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21例。A组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7~64岁,平均年龄(51.7±3.2)岁。B组患者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52.3±2.8)岁。C组患者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7~65岁,平均年龄(52.6±2.9)岁。D组患者中,男15例,女6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4.2±1.7)岁。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等。
A组发病48 h之内接受手术,B组发病后2~3 d内进行手术,C组发病后4~14 d手术,D组患者在发病14 d后接受手术。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麻,利用常规方式穿刺股动脉,肝素化动脉瘤血管后,将微弹簧圈填满动脉瘤血管腔内,第一枚弹簧圈的大小与动脉瘤的内径吻合,同时利用3D微弹簧圈让其在动脉瘤腔内成型,然后使用小一型号的微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腔,直到完全闭塞或最大限度填满为止。若患者为宽颈部动脉瘤,填塞时选择球囊辅助。手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滴注,以免血管痉挛诱发二次出血,术后连续使用抗生素3~5 d,以免发生感染。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四组患者的动脉栓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栓塞判定:①完全栓塞:范围为100%;②大部分栓塞:范围为90%~100%;③部分栓塞:范围为90%以下。
1.4 统计学分析:将数据录入软件SPSS21.0 for windows整理后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记录(%),计量资料记录(±s),给予χ2和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动脉栓塞效果对比:A组患者完全栓塞19例(90.48%)、大部分栓塞2例(9.52%);B组患者完全栓塞18例(85.72%)、大部分栓塞2例(9.52%),部分栓塞1例(4.76%);C组患者完全栓塞14例(66.67%)、大部分栓塞5例(23.81%),部分栓塞2例(9.52%);D组患者完全栓塞12例(57.15%)、大部分栓塞7例(33.33%),部分栓塞2例(9.52%);A组和B组患者的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C组和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A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1例,脑血管痉挛0例;B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2例,脑血管痉挛2例;C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3例,脑血管痉挛4例;D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2例,脑血管痉挛3例,A组和B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颅内动脉瘤发病较急,病情变化较快,治疗不及时极易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发现,约有超过40%的患者发病3周之内将再次出血,因此及早治疗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动脉介入栓塞技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其主要栓塞在动脉瘤的血管,是动脉瘤血液循环受阻,进而控制出血情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2]。因此不同手术时机的选择,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超早期和早期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因为血液中的白细胞并未全部溶解,氧合血红蛋白的释放较小,不易造成血管痉挛[3]。
在本次研究中,A组和B组患者的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C组和D组,A组和B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超早期和早期手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能够明显提升栓塞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实施。
[1] 闫凯旋,张恒柱,甄勇,等.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预后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4):374-375.
[2] 刘旭,匡涛,朱家伟,等.颅内动脉瘤在不同时机下行介入栓塞术的疗效评价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6):81-84.
[3] 李金坤,孙晓娟,吴洪涛,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6):61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