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俪铧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1)
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与凤翔),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随着mtv,音乐广播等多种新型音乐形式的出现,人们更容易接受在网络平台和唱片中出现的音乐媒体文化。而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音乐表现形式,秦腔的传播范围比有限,它局限于某一个社区或是人群密集的村落当中。由于自身传播的局限性和表现形式的单一性,优秀的、传统的原始秦腔剧目逐渐的在流失。
从事秦腔艺术表演的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生存状况较差,剧团的表演职工的工资水平较低,主要依靠政府的差额拨款,差额率为50%左右,其余要靠自己去解决。但是由于环境的限制,秦腔表演的舞台费用远远不够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水平。这种情况在农村尤为明显,自乐班外出表演更多的是为了娱乐和个人兴趣爱好,对于舞台收入的信心不高。
我们常常看到的秦腔表演者大多都是一些老者,而观众也是唯中老年人居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懂秦腔,不愿意去接触秦腔,更不愿意去学习它、热爱它。秦腔音乐的发展渐渐地便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基础,只局限于某些中老年人群体当中。随着一代代的老年人的离世,秦腔会不会随着他们的离开而就此消失?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将秦腔音乐艺术推向市场,对秦腔艺术的财政投入进行差额拨款。但是因为秦腔作为一门古老的音乐艺术,它的市场竞争力不太强,不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市场,盈利额不够。仅有的盈利不能够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专业人员的流失与政府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有重大的关系。
秦腔文化发展不利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不利的环境条件。秦腔作为古老的文化艺术,它有其赖以生存的原生态文化环境,但是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导致原始生态环境遭到重大的破坏和改变,秦腔文化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局。其次由于群众基础越来越薄弱,观众常常是老年人,观众的层次性比较弱。环境和受众的两大不利条件限制了秦腔文化发展的空间。
秦腔剧团和自乐班缺乏对秦腔剧目的创新与变化。除了做公开的表演,剧团可能会对传统的剧目进行一些改编。但是在没有大型表演的机会的时候。剧团和自乐班在排演的过程当中,很少考虑观众的现实需求,没有培养市场意识,没有考虑到将自己的作品与市场上畅销的文化艺术联系起来。更多的是为了评奖而影响了秦腔音乐文化的发展。
1.加大资金投入
国家政府和陕西政府应该意识到秦腔作为古老艺术的瑰宝,不能失去传承和继承。政府应该加大对秦腔文化的资金投入,使得秦腔的发展更加具有流动性。政府应该该建立合理的从业人员工资制度。使得从事秦腔艺术表演的工作人员拥有稳定的能保障生活的收入。这样才能够鼓励秦腔表演者们进行工作,加大他们对行业的热情。
2.丰富秦腔社会文化环境
此外,政府应该丰富秦腔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秦腔文化表演活动,吸引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来关注秦腔文化,来体会秦腔的美丽。加大对文化环境的投入和改善,可以使得秦腔文化发展的传统环境得到灵活的改善。把死的,固化的发展化环境转变为“灵活的”、“活跃的”新环境。
1.革新传统的发展模式
秦腔表演者可以走出传统的表演形式。在不改变秦腔艺术的本质基础之上来进行顺应潮流的改变。秦腔表演可以利用大众传媒,通过网络来使更多的群众体会到秦腔艺术的魅力。可以转变传统的表演形式,比如表演的乐器、服装。可以利用秦腔表演的乐器来演奏现代的符合大众审美的歌曲,让群众感受到秦腔乐器的魅力;可以利用秦腔的舞台表演服装来吸引更多的年轻力量。
2.提升表演者的专业能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秦腔表演者们应该利用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来充实自己,锻炼自己的表演技能和自己的秦腔文化素养。在秦腔的圈子里可以实行师徒制。由优秀的秦腔表演艺术家来带动年轻力量的成长,师傅和徒弟可以共同进行创作和比赛。彼此相依,共同成长。
总之,在当前人们更多追求潮流式的文化背景之下,秦腔文化要得到复兴和发展就要吸引更多年轻的受众,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社会、政府和自身的三方合力使得秦腔这一门古老的文化艺术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与发扬,才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